- 脑洞大开的哲学简史:8世纪后60个有趣的灵魂
- 七格
- 2405字
- 2022-07-12 17:39:56
第十三天 王守仁
事实上王守仁并不如传说记载得那么自幼聪慧。他的心学思想,是到了中年之后才猛然洞悟的(真的是在一个山洞里悟出的)。年轻时的他,资质可谓是相当驽钝,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他走了很大一段弯路还茫然不知。他曾想照仿朱熹的格物穷理之道,勘破宇宙的奥秘,就邀请朋友一起去附近格竹。因为朱熹说了嘛,一草一木之中都是有理的。结果格了三天,他的朋友吃不消称病不来了,王守仁却傻乎乎的,像个神经病一样地继续猛格。看着他在竹林中疯狂而绝望的背影,我们并不会指望他有任何基于植物学的专业素养,其实他只要能像朱熹一样,稍微有点前科学时代的观察和思考方法,得到一些类似“二蚕抵首”这样的国画常识,也就能有所斩获了。然而愣头青王守仁用的,却是陆九渊的直觉之道,但陆九渊的天生异禀,又岂是俗人可轻易效仿的,所以小王的一番努力,不过是落得个照猫画虎,怪得谁来。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王守仁最后还是靠研习中国书法,慢慢领悟到用心体会天地万物的妙处。平心而论,他的书法真的是非常的好,骨挺神俊,有鹰击长空之态。他画像中的这几个字,我就是从他的真迹中抠出来的。
后来,为躲避宦官刘瑾的迫害,王守仁去了贵州龙场,这是一个极其偏僻的地方,当时文明还没传播到这儿,可谓人迹罕至。龙场附近有一个天然的洞穴,叫阳明洞,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也算是有些“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了。小王就此在阳明洞中定居下来,久了,人们也就管叫他王阳明。
王阳明在洞里居住时间长了,一天半夜终于悟透了一个陆九渊早就看破的道理:天下所有一切,都只存乎自己一心。这一关过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顿时势如破竹,原来格竹乃是格心中之竹也。他很快提出良知就是天理,就是说只要我心中有了天赋的道德心,就能体察到外界的理智,就能运筹千里之外,用意念和宇宙一气流通。
这种说法非常挑战当时人们的常识。他的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曾指着树上的花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早就想明白了这类问题,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面对王阳明上述这种回答,以前我是很不满意的,认为他一定是穴居久了,压根就没明白独立于感觉的存在,不需要以感觉为依据。他的英国同行贝克莱,虽然也发表过“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这样的高论,但人家是信上帝的,可以请上帝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帮你我照看这个宇宙,这样就算我们的感觉消失了,上帝还免费帮我们继续托着呢。可王阳明你有什么呢?你只有“致良知”,翻成大白话就是“狠斗私字一闪念”,要每时每刻都让自己和人世间最美好的道德情操保持一致。可是,良知产生于人类的感觉,感觉都没有了,良知还能独立存在吗?
但现在我知道,以下这个从哥本哈根诠释脱胎而来的量子贝叶斯模型假说[3],也许可以支持王阳明这个想法。
如果我们的世界是需要通过量子叠加处理后,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话,那么的确,在我或者王阳明或者任何人,都没有去观察树上那朵花时,那朵花就可能以其他形态存在着,绝不会事先已经安排成了一朵花的形状,固定在那里等你去看。这个宇宙所有的信息不可能全部都已经计算处理完毕,如果我们人类作为观察者,是进行信息处理的机器,那么,只有叠加了观察者的观察波函数后,被处理的信息才是可理解的,呈现为目前我们所看见听见的样子,成为我们主观上的认知信息。而一切还没有处理或已经处理过并被我们抹去的信息,究竟是保持叠加状态弥漫分布,还是早就极大概率地退相干为固定的宏观物体,都是没有意义的猜想。
按时间排列的事件序列是上面说的这个样子,按空间排列的事件序列也是上面说的这个样子,因为你永远看不到你到达不了的地方的景象,哪怕你让人通过手机,把深山里的花树景色传给你了,那也是他的观察波函数和你的观察波函数发生了叠加,于是你们会看到完全一样的花树景色。所有发起对宇宙进行观察的智慧生命,会形成一个观察总体,宇宙只呈现为被观察总体观察时的那种主观景象。而我们以不同的观察方式介入,在某些场合宇宙就以不同的观察结果输出。
宇宙也许就是以主观概率叠加后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很经济的用来对付人类感觉的计算安排。我们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主观的观察立场,去获得不同的波函数坍缩结果,所得结果通过互相交流而取得共识。因此,薛定谔的猫[4]以极其确定的后验概率呈现为或死或活,深山花树也以极其确定的后验概率呈现为花开花落。同理,宇宙间的良知可以在人类想起它的时候才呈现出某种状态,这样就解决了王阳明致良知时遇到的逻辑困境。至于在人类主观概率还没波及之前,薛定谔的猫、深山花树、王阳明的良知究竟是什么确定的状态,按哥本哈根学派的诠释,它们是量子叠加态,但按量子贝叶斯派的观点,我们可以用量子维度去刻画它的概率,因此不存在量子叠加态。
宇宙和人类这一对设计,应该是一个绝对聪明的设计,它绝不会傻乎乎地把一切都事先计算好,然后等着它们去互相一一确认,那样太笨拙了。它们完全可以做到以下这种方式来互动:对宇宙这一方,人类采取的是量子贝叶斯策略;对人类这一方,宇宙采取的是“所见即所得”策略,这是一个概率论与决定论的完美结合,可以省下无穷无尽的算力。
王阳明在我眼里,如今已经成了一个不自觉的机器算力派,他的语录其实是在启蒙关于测量宇宙的一些基本规范,只是他本人在过去岁月里,早就托体同山阿,返回到了量子场基态,而他的哲学思想却一直无精打采,绕着传统的文化解读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与此同时,在欧洲,关于测量世界的方案,虽然没有中国这里上来就这么高端,却发生着真真切切的变革。实验物理学开始发力了,每一步的进步都让人感慨:哲学用实物表达,远胜于在头脑中虚构。
除了诗歌。
推荐阅读:《王阳明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