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黄袍山的来历

写到天后幕阜山的历史与传说,不得不提黄袍山。黄袍山,不但是湖南人熟悉,全国各地的户外爱好者应该都熟悉。只是他们被风景所迷时,估计从未深究过其名的由来,是黄袍加身,还是黄袍遗此?

关于黄袍山来历有多达十数种说法,其每种解说,都为揭开天岳幕阜山神秘面纱留下了一定依据。

黄袍山北界崇阳,东邻修水,山高约1200多米。在中华大地上山峰称之为黄袍的就只有主峰位于现通城县东南的黄袍山。

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黄色服饰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时就曾“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多见。

到了北宋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陈桥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汴京,正式登基,从而使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黄袍,黄鸟的别名。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或谓之黄袍。

泰国的和尚披的袈裟也有叫黄袍的,所以泰国也有“黄袍佛国”之称。在泰国的佛教徒中,有的人家为了增加孩子的僧侣资历,在社会上博得良好的声望和名誉,从小就送入了寺庙。也有的是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在寺庙里,不仅可以修行,还可以读书,又节约了衣食费用,一举数得。于是,由老中青少构成的和尚队伍,组成了一支浩荡的讨食大军,煞是好看。他们斜穿着黄袍,光着头,赤着脚,托着钵,在城乡大街小巷里,穿梭似地向商家和居民化缘。虔诚佛教的群众,家家把洁净的饭菜摆在门口任其取用。不过,遇见和尚化缘时,千万不要给钱,女人给东西也不能接触和尚,要把物品放在和尚掀起的黄袍里,或是由男人转给和尚,否则就“男女授受不清”了。这一点泰国和尚和其他国家的和尚是有着“共性”的。

说起黄袍典故与来历不计其数,但与黄袍山名有关的说法大致有九说。一说,是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就是今黄袍山之唐时已建的擂鼓坪桥。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的那次著名的“陈桥兵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岳全传》记载:“(宋太祖)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

听起来似乎有点可能,但这显然很不切实际,因为那个陈桥是位于今河南封丘东南的陈桥镇。又说是黄袍在黄袍山缝制,后由赵匡胤下旨命名为黄袍山。也有说是那个递黄袍的亲信就是黄袍山人,后由赵匡胤下旨命名为黄袍山,在此地建起他的分宫,并常到黄袍山小住。

这种与赵匡胤联系起来的说法的理由是,1、黄袍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史事;2、也正因为黄袍山和赵宋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黄袍山走出在宋朝代任官的也就特别的多:如方氏祖孙三尚书,在方氏祖孙三尚书之前黄袍山人任县府将军之官的人不在少数;3、以赵匡胤之性格,恐难忍有黄袍、黄袍山之称谓,因为他认为的就是黄袍仅能予皇帝,除非是他自己认可的。

但这个说法有一个问题就是,据地方志记载,黄袍山在唐代末期张十万揭竿起义开山立寨之时,就已称之为黄袍山了。有人反驳说是地方志是根据后来的地名变更而变更了。

二说,唐代李渊。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披黄袍的皇帝唐高祖李渊。那么,李渊为什么喜欢穿黄色的袍服呢?笔者认为有三点。一者,隋唐时期盛行袍服。二者,李渊是马上皇帝,身披战袍,更显威武英姿。三者,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终始五德说”,为自己建立的唐王朝寻找统治根据。“终始五德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一种历史观点。邹衍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交替统治,周而复始。李渊曾受爵唐国公,后建立大唐,这与曾封于唐,故称“唐尧”的千古明君尧帝,有着如出一辙之巧,异曲同工之妙。按“终始五德说”,唐尧属于“土德”,李渊有意效仿尧帝,便推当时的五行为“土德”,服色尚黄,戴黄冕,着黄袍。

自李渊首穿黄袍起,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也称作“龙袍”。唐高宗时,重申“一切不许着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

传记载,大业十一年(615),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而早在大业十一年,李渊便已让次子李世民安排亲信在黄袍山招募兵勇,集结南方势力,在黄袍山打造武装势力基地。李世民为孝敬父亲,自己亲手在黄袍山为李渊缝制了黄色战袍。李渊密访此基地时,就披上了次子的黄色战袍,在起义时节节胜利。为感恩此山之助,乃命名此山为黄袍山,此山中大部兵勇也随李世民而去。

这个说法的疑点就是,山西省和这个楚地的黄袍山相隔甚远,李世民又是怎么找到这里?黄袍山在隋末的战乱也并没有记载,若真是李世民亲手打造的势力基地,怎么可能不会在记载瓦岗寨时提起黄袍山山寨呢?所以,这个说法一直说,并没有人肯定。

三说,华罗国王有关。就是唐代后期的张十万。张十万在黄袍山主峰开山立寨,建立了一个华罗寨,身披黄袍,以显战威与勇猛,更有自立为王之念。翻阅后唐时期的战争史记,所有战争均不到今天的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一带,因为张十万在此建立了一个“中立”的自卫之国—华罗国,周边境域义勇拥他为王。黄袍山的得名由此而来,这一说法是最有说服力的。

据地方志及部分旁史记载:华罗寨(槐寮寨)黄袍山主峰。东临修水,北界崇阳,东南北俱陡岩峭壁,唯西南一路,名仙人埂,从岩石凿梯,可登峰巅。峰顶宽约百余亩,有清泉可汲。相传,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地方豪绅张十万,在此锯槐立寨,招兵买马,抗拒黄巢义军,因而得名。北有200米长巨岩,状似城墙,张凭此固守,万夫莫开。山尖高耸,雾绕霞飞,每当云开天朗,登山遥眺,可见洞庭湖水。

四说,皇子之隐地。就是宋朝之前的某个时期的少年皇帝或是皇子被皇室逼贬民间,皇室以资养他在此地,但他心中不灭天子之梦,终日身着黄袍,以天子自居。因为黄袍山地处朝堂之远,此子也没有太多武装势力,也就视而不见。此说没有根据也没有依据,所以更多是民间流传,但民间流传又有很多是真实的。加上各朝各代在正史、方志、传记中都有皇子被贬的史实,也有朝代更替,皇帝或太子逃躲的故事,所以有这种流传之说,也不足为怪,只是没有清楚的年代和姓名,很难查实,更不会确定是哪个朝代哪位皇子,就更不可能了。

五说,罗国古国或华梓国古国王之论。商周时期,这里曾一度建有楚王朝的附属小国,如罗国。罗国曾在迁黄袍山,古都立山间,罗国民为熊姓、部分为罗姓等。后由于楚王朝对小国和异姓的打压,罗国迁往他处。罗国之后还建有华梓国等小国,但面积都不大,主要居于山峦之间,这些小国的国王都身着黄袍。

罗国曾迁和黄袍山相去60多公里的平江,商周时期的黄袍山侧也有古艾国,今位于黄袍山相去30公里的修水渣津。

六说,黄袍佛国由来,指从印度而来的佛教弟子。说是印度来的佛教弟子在此山开庙,传播仙佛之说,教化东汉子民,一心向善,布施人间。印佛教来的弟子都以黄色佛袍为主,由于后来信佛者不断增多,当地村民每日均见山顶有黄色袍服显现,称之黄袍山。如此说来,黄袍山是中国佛教的起源地之一?此说虽得一些佛教人士的认可,是因为黄袍山还能找到一些和古佛教有关的文物古迹。如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上寺来佛寺、中寺兰若寺,下寺、经堂等。佛教寺庙规模一度也曾较大,现仅存中寺兰若寺。“黄袍古佛国”是不是也曾在黄袍山出现,还没有找到史志可以考证。佛僧着黄袍也主要从唐朝开始,但在唐朝之前黄袍山已然得名。

七说,黄帝传说。据修水、崇阳、通城等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对黄袍山得名的解释是:黄帝在此晒袍,得名黄袍山。当然,自古传说都有头无尾,不能深究,那黄袍山就一样,其中既没有交代年份,也没有交代黄帝来自何为,从何地而来往何地而去,是不是有率领自己的部队,这些都无法从这句简单的注释找到这些答案。然而这种说法却又是在当地民间流传最为广泛和最为认可的。因为这个说法和相距数十公里的另一座山名药菇山的来历很相近,也是说黄帝在该山采药得一灵妙的药菇—灵芝,乃得名药菇山。

传说,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传说他发明创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八说,回到了道教李道。相传古有老子李耳的李姓后人在黄袍山宣讲儒道之理,终日以黄袍披身。后随人们信仰的变迁,儒道慢慢分成了多个派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道教。道教与道不同,道主要是讲道理,道教则为对神的信仰,为使人们从善,讲人世有轮回。而黄袍山是不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呢?是不是道家最主要的洞天之一呢?显然需要更多的史志来佐证。

有些让民间信服的是黄袍山至今还有李姓道人,且不传外姓,而黄袍山也确实存在过多座古老的道观和众多道教信士。李姓道人认为黄袍山得名为古道教的李姓得道高人升天留黄袍之说,你也没法有更多明辩否认其说了。

九说,就又跟仙人有关了。据通城县志康熙年版本记载,古有仙人晒袍而此,得名黄袍山。没有讲清是什么仙人?在哪个朝代?有多少仙人?是男是女?古代时期,善良的老百姓对神奇的大自然总怀着无限敬仰和崇拜,大凡说服不了人的,都以仙人之论古今,无论是正史、野史、方志、传记、传说等都无不加入了神妖之说。好在,黄袍山更是有多个地名与仙人有联,如仙人埂、仙女峰、仙女瀑、仙人洞等,就为仙人来过此地,并晒过黄袍集体佐证了。

天岳幕阜山——山路十八弯

看起来有九说,但细细考量,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三种,一是帝王说,二是佛道说,三是仙人说。悠远史实与传说,让楚东吴西更多一段美谈。或帝王,或佛道,或神仙,虽无结论,但黄袍之名得来之历史悠久,定然是有不俗的来历。

黄袍山之名,虽然仍旧没有解开,但其名的玄机,倒是正好契合了天岳幕阜山神山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