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春申君7 伐秦

  • 七十列传
  • 墨九9
  • 1686字
  • 2021-08-24 18:08:06

秦昭王信心满满,亲自统帅大军前去灭赵,结果不提防,被信陵君插了一脚,功亏一篑,秦军最近十几年战无不胜的神话,也就此被打破。

赵魏联军乘胜追击,连续收复了失陷的大片土地。秦军兵败如山倒,在赵魏联军的追击下,一败再败,最后退守函谷关。韩王见秦军溃败,有机可趁,立刻起兵,收复了上党地区。

秦昭王辛辛苦苦十几年夺得的土地,结果在几个月之内,全部物归原主。天下局势在突然之间,由秦国一家独大,又回到七国合纵连横之态,达到战前的微妙平衡。

秦昭王自然是异常恼怒,不由想起武安君白起,在自己执意要围攻HD之前的谏言。可惜白起已死,现在后悔也于事无补,只能面对现实,暂时沉静下来,等待机会,重头做起。

在救赵这场战役中,春申君虽说也领楚兵前来救援,却始终没有出击,否则秦军伤亡更大。对此,秦昭王大感欣慰,加上目前的局势,更需要加强与楚国友好。因此,秦楚两家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战役而心生嫌隙,联系愈加紧密起来。

秦昭王的一腔怒火全部发泄在魏国和信陵君身上,认为若不是信陵君窃符夺军,悍然出兵,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HD之战怎会一败涂地?

只是信陵君救赵之后,客居赵国,一时也不好找他出气。但魏国还好端端地在那里。所以,秦军休整数年之后,便开始不断地侵吞打击魏国。

魏国实力不济,面对秦军的攻击,魏安僖王竭尽全力、勉勉强强抵抗了十年,最后实在挡不住了,只得与客居赵国的信陵君重归于好,拜信陵君为相,将军队的指挥权交付于他,请他抗秦。

信陵君因为救赵一事,声望很大,他回到魏国,立即联合赵韩燕楚组成五国领军,发动伐秦大战。

这个时候,秦国已是秦庄襄王执政,比起他的祖父,这位秦王多有不如。因此,这番五国伐秦,秦军被打得大败,只能固守函谷关而不敢出来。

五国联军围困函谷关,对这座雄关也是一筹莫展,双方对峙几个月后,五国联军在关下耀武扬威了一阵子,然后各自撤军回国。

虽然这次没有打入秦国本土,但是将秦军打到不敢出来应战,这等功绩也够炫耀好久了。信陵君因此名声大震,天下皆许其为第一人。

他的威望有点过于高了,导致魏王心生嫌隙。秦王也乘机派间谍混进魏国施展反间计,造谣挑拨。信陵君迫于无奈,辞去相位,沉湎酒色,郁郁而终。

信陵君去世后,秦王又开始攻略天下,势如破竹,列国为之忧心不已。

这些年,楚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国力增强,列国都认为,唯有楚国能和秦国抗衡。于是,赵魏韩燕都派使者来见楚王和春申君,一致请求再行合纵,共同讨伐秦国。

楚王在各国使者的如簧巧舌劝说之下,想起祖父楚怀王被秦囚禁至死、想起国都被秦将白起焚烧一空、想起秦国夺走原属于楚国的巴蜀之地、想起秦国历年来欺辱楚国的深仇大恨,禁不住悲愤交加,拍案而起,同意了再行合纵、五国伐秦之议。

大家共推楚王为纵约长,春申君为上将军,总揽五国联军,讨伐秦国。

春申君身为五国联军统帅,一时间也是雄心万丈。他心道:当年信陵君就是这样,统领五国,一战而声震天下。我需比他更强才是。

春申君仔细谋划,定下伐秦之计。与四国大将商议道:“以前伐秦,都是要打函谷关。秦国经营函谷关多年、重兵防守,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伐秦大军往往在这里就被阻挡不前,在函谷关下迁延日久,势必对我们不利。《兵法》有云:出其不意。我想,这次伐秦,绕过函谷关,走另外一条路,虽然路途比较远,但我们人多,稳扎稳打,一定可以攻入秦国本土,灭掉秦国。”

另寻一条路,那就是取道蒲坂,由华州而西,袭击渭南城,攻克潼关,直取咸阳。这条路,除了路远,没有太难啃的骨头。

四国军队的大将都久经沙场,与秦军交过手,知道函谷关的厉害。说实话,对攻打函谷关都是心存畏惧。现在听春申君如此说,皆是大喜,都道君相此计大妙,就照此执行。

五国军队兵分五路,前后呼应,都按照此路,果然杀入秦国。秦军虽强,但以一国之力抗衡五国,还是力有未逮,好在是在本土,后勤兵源的补充源源不断,秦军边战边退,直退到渭南城,凭借坚城方才喘了口气。联军围困渭南,日夜攻城。

只要打下渭南城,拦在联军和咸阳之间的险要之地,只有潼关。潼关失守,咸阳城就暴露在联军面前。

自秦王迁都至咸阳,这座秦国的王都,还从来没有被敌国军队这么近威胁过。

春申君对此,感到一种按奈不住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