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积雪”下的佛光

霜降之后,一场初雪将丝绸之路重镇甘肃武威层林尽染,气势磅礴的祁连山与苍茫戈壁尽呈“金色世界”。在武威城南50公里的祁连山腹地,有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峰峦如聚,《西游记》中描写生长人参果的万寿山就在此处。源自祁连雪山的黄羊河在这里汇聚成一个明镜般的天池,远望群山白雪皑皑,浮云如练,近观湖面像一块温润的碧玉,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给这片原本苍凉的天地增添了无限的灵秀。

在这个盆地的北缘,山峦叠嶂,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属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山巅因常年积雪被称为“天梯积雪”,古为凉州八景之一。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有“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之说,天梯山由此得名。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的“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就藏匿于天池石壁之上。大佛依山巍然端坐,左手平放于膝间,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大佛脚下一泓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间,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①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②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

赵朴初曾说,佛教教义的真谛就在佛教艺术。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沿线不乏精美绝伦的石窟,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炳灵寺、马蹄寺、文殊寺石窟……延续千年而不衰。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会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中国的佛教石窟大致的传播路线是从天竺到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到中原。它在中国的源头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乾隆《武威县志》记载:“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法苑珠林》等佛教经籍中对此也有记载。石窟造像别具一格,或石雕或泥塑,其规模宏伟壮观,精美绝伦,千姿百态。大佛含笑,高30米,右手指向磨脐山,雍容典雅,庄严肃穆,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石窟为北凉王沮渠蒙逊于412年至439年开凿,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现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佛龛十七个,佛像一百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

③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由凉州著名高僧昙曜开凿。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