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建造技艺

关于我国古代桥梁的建造技艺,除了在地方志和考工书籍中记载有只言片语外,系统的专著是非常缺乏的。这一方面和过去轻视技术、“百工优伶”地位很低有关,另一方面民间匠师或者为了生存竞争而只采取手口相传的方式,或者由于缺乏文化知识而无法将技艺记载传承下来 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74.。事实上古桥的建造技艺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从桥型设计技术到施工技术,再到建桥材料、操作工具,都包含了多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 罗关洲,陈晓,陈国桢.石桥营造技艺[M].杨志强,主编.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24.。后人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在不断提升古桥的建造技艺。

古桥的建造自下而上,先是基础的施工,然后才是上部结构的砌筑。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围堰、基础修筑、拱券砌筑、桥堍建造、建桥材料等几项内容。

2.4.1 围堰

古代修桥,在进行基础施工时,有两种施工方法:干修法和水修法。干修法是指在堰内修桥,等桥修好后再开堰放水。水修法是在河道枯水期的时候,直接在河道内进行施工。

在水中施工为水修法,筑堰将河道上下游水流完全堵住的无水施工则为干修法。干修法施工难度较低,且砌筑质量有保障;水修法则可避免施工带来的断航问题。上海地区降雨充沛,湖泊众多,河道常年不断流,所以修筑桥梁基础一般用水修法。水修法需要在水中围堰建造,也会选择水位相对较低的冬季枯水期施工,以便减少围堰的高度。

关于围堰的施工方式,早在明清时期就有明确文字记载 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187.。通常做法是:

(1)将沙土填入竹笼中,或者将泥巴装入草袋中,垒成方形以作为第一道防水线,并打捞清理围堰内的基底。

(2)清理完毕后在围堰内做“柜”,即利用木板桩沙土围堰作第二道防线。

(3)在两道围堰后,抽干“柜”内的水,并抽掉一半“柜”外堰内的水,利用双层围堰递减水压。

(4)在爬耖(挖泥斗)、抽水后,在“柜”内打木桩、砌筑承台和放置水盘石等。

如图2-101所示为围堰后的浦东洪德桥。

图2-101 围堰后的浦东洪德桥

2.4.2 基础修筑

修筑桥梁最理想的地基是岩质地基,但是上海却是软土地基,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桥梁基础的处理。一般来说,在软土地基上修筑桥梁基础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更换土壤

挖去基础部位一定深度的软土,将挖去软土的地基进行夯实,再填上沙、砂卵石土并逐层夯实。这种方法适用于建造体量较小的古桥。

2)打砂桩

即以砂桩挤密软土层,以便排出饱和水,加速软黏土的固结,从而加快完成沉降。随着荷载增加,水分不断被挤出,土壤也会不断地固结,从而不断提高地基强度。此种方法较为经济。

3)打木桩

这是中国民间造桥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上海古桥建造时采用的较普遍的手法。采用这种做法首先需要打桩,以承托古桥上部较大的荷载,一般木桩直径为15~20厘米,入土深2~5米,要打得很紧密,桩距不得大于30厘米,这些密而短的木桩可以起到密实、加固土壤的作用。

笔者走访上海修桥匠人时他们提到,在桩的四周,密植双排桩围成矩形,可以起到围合固定的作用。木桩之间用小石块塞满,可以减少木桩歪闪的情况,同时加大承托能力,整个桩基的范围会大于水盘石的面积。一般桩顶离水面约60厘米,这个高度里可以布置三层承台石板,承台上是水盘石(桩帽石),水盘石上做桥堍和桥墩。上层石板上会开凿拱脚槽,相邻两孔拱券的拱脚紧靠着置于桥墩上面的槽内。

如图2-102所示为闵行华家桥修缮时进行基础打桩的场景,桥墩下的桩基础如图2-103所示。

图2-102 闵行华家桥修缮中的基础打桩

图2-103 华家桥桥墩下的桩基础

图2-104 朱家角放生桥的水盘石

图2-105 奉贤继芳桥挖掘现场发现的厚重水盘石

打好的桩基既可以加固土壤,又可以将力传递到下面较为密实的持力层。桩头用片石嵌紧保护,桩顶上铺砌三层承台石,每层约20厘米高,石板一米见方,最上部搁置整块的水盘石,将整个桩基联为一体。水盘石为一整块大石头,厚度一般在40~60厘米。五跨的朱家角放生桥的水盘石厚度为80厘米(见图2–104);奉贤的继芳桥在迁移过程中发现水盘石厚度竟达到了100厘米,重量超过1吨(见图2–105),可见古人对这块石头的重视。从力学、建筑构造上来讲,厚重而完整的水盘石是保证上部结构稳定的重要构件。

图2-106 松江东杨家桥修缮时的木拱架

图2-107 拱木架细部

2.4.3 拱券砌筑

拱券的砌筑从拱脚开始。江南地区由于地处冲积平原,地基土质较软,这一地区的石拱桥多采用短木桩作为基础,因而对拱券的重量控制要求较高,需要拱券尽可能轻巧,桥基也需要尽可能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所以江南水乡石拱桥的拱券石都较薄 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54.

石拱桥拱券的砌筑是不能够靠自立安装的,必须在拱胎或木拱架这种临时性构架上砌筑。木拱架或直接架在木桩基上,插入桥墩侧面预留孔洞内,或架在预留出的几块石块上。这种挑出的石头会在施工完成后保留下来,并成为装饰性的龙头石或桥耳朵 唐寰澄.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3.

如图2-106所示为松江东杨家桥修缮时搭的木拱架,其细部结构见图2-107。

在第二章的结构特征一节中,已经简单介绍过上海古桥的拱券砌筑方式有三种,即横联分节并列式、分节并列式、分节并列与横联混合式。现将前两种砌筑方式介绍如下:

1)横联分节并列式拱券的砌筑方式

横联分节并列式是江南地区较为普遍的拱券砌筑方法。由于有龙筋石,在砌筑时,安置龙筋石之前,先用楔木将其比设计要求的垫高10~40厘米左右,具体由实际情况决定。然后由两端向中间安置券板石。券板石内弯,板面琢成弯月形,两端雕琢出榫头。第一层券板下端置于桥墩的卯槽内,上端插入30~40厘米厚的通长龙筋石卯槽内。券板石下皮要雕琢平滑,与龙筋石下部保持平整。龙筋石截面也呈圆弧形,两侧面凿有卯槽,便于连接上下的券板石。砌至顶部时,安装龙筋石和合龙券板石。当榫口对接后,撤去楔木使全部拱券合龙。

2)分节并列式拱券的砌筑方式

分节并列式拱券中由于没有龙筋石,靠券板石彼此相连形成拱券,所以券板石一端凿有榫头,一端凿有卯槽。中间的券板石两侧均凿有榫头,以方便联锁。在此类拱券的砌筑中,不使用灰浆,有时会在拱背上涂抹油灰(石灰与桐油拌和而成,有时掺入麻刀)以减少雨水侵入石缝中,延长券板石的寿命。由于这种拱券的出现比较早,上海地区现有这种拱券的桥梁保留下来的不多。

如图2-108所示为青浦麟趾桥拱券砌筑的现场实景。

图2-108 青浦麟趾桥拱券砌筑

2.4.4 桥堍建造

梁桥和拱桥皆有桥堍,其重要性在于:一方面这是桥和驳岸相连处,桥上部的荷载会通过此处的基础传递重力;另一方面,江南水乡,水位和驳岸的落差不大,而为了便于通航,桥都需要起坡抬高,所以桥堍处还需要做坡道或者阶梯形踏道,拱桥还需要通过桥堍将拱的推力传递到岸上,而坡道上的石恒载分布更接近于圆弧拱轴线,符合压力线的要求。另外,桥堍的俯瞰平面多呈八字形,即越往两头桥的宽度越大,这实际上是分散侧推力的合理做法,增加了桥的稳定性。

桥堍包括山花墙及其背后的内填土。填土一般为三合土,将生石灰(氧化钙)研磨成末,与砂土、碎石拌成三合土填入山花墙内并夯实。当三合土水吸水后,会与生石灰反应形成氢氧化钙,利用其胶凝作用将整个三合土连成整体,之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进一步反应,形成碳酸钙,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支撑仰天石和踏步石的重量。另外,此结构也有较好的不透水性,对下部的拱券石有保护作用。

如图2–109所示为嘉定六泉桥修缮时重新砌筑山花墙。图2–110所示为工人水下现制三合土。

图2-109 嘉定六泉桥修缮时重新砌筑的山花墙

图2-110 水下现制三合土

图2-111 “钉靴式”山花墙示意图

图2-112 青浦莲寿桥桥堍山花墙的“钉靴式”做法

由于桥堍内部使用三合土填充,山花墙会承受较多的水平推力,“钉靴式”(见图2-111 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205.)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砌筑时将构筑边墙的石块伸入填料之内,好似钉靴踩入泥土一样。《中国古桥技术史》称:“钉靴式墙,就是用同样尺寸的条石,一丁一顺砌筑。外墙平整,内墙成钉靴形,边砌边填灰土,近于有锚着式的挡土。 同上。而梁桥的桥堍则在棱角处使用石柱结角,上面搁置条石和石柱扣搭。这种“锁石”有效地将桥堍与桥面板拉结,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如图2-112所示为青浦莲寿桥桥堍山花墙的“钉靴式”做法。

2.4.5 建桥材料

建桥材料是影响桥梁寿命的关键所在。古桥存在于自然界,要经受风吹雨打,必然对其建造材料的耐久性、结构的安全性、构造的合理性都有较高要求。只有坚实的材料、稳定安全的结构、合理的构造,才能保证桥梁的长期使用。

上海古桥非常讲究建桥材料的质量,采用上乘的建筑材料,因此很多古桥历经漫长岁月而依然坚固。

1.石材

从案例统计来看,上海古桥常用的石材为武康石、青石和金山石等,其中青石和武康石均属于较为常见的沉积岩,是岩石沉积物固结而成的产物;金山石是花岗岩,为较为典型的岩浆岩。

因为石料本身的光泽和色彩,古代石桥相较于混凝土桥具有更古雅的美感。如武康石自然状态下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表面经风雨侵蚀会因氧化呈现紫色,也被称为“紫金石”。其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吸水性和略微发涩的表面。在下雨的时候,武康石表面也不会湿滑,故而是理想且优质的古桥建造材料。

武康石采石始于唐代,盛于两宋,所以上海凡是用到这类石材的桥梁,一般是元代以前较早建造的桥梁,如松江区方塔园内的望仙桥。上海地区现存最早的古桥松江望仙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其桥面即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而成,中间两块武康石后来破损,由花岗石替换。

青石,即石灰岩,是较为常见的建造材料,多为白色、灰色和黑色,具有良好的加工性。上海地区称这种石灰石为青石,是因为常用的为灰色的缘故。上海古桥中用到的这类石材主要是来自苏州西山的青石,和太湖石属于同一种石材。青石的使用时间主要是元、明时期,到明末,开始有了金山石材料的使用。

如图2-113、图2-114所示为青浦练塘镇朝真桥和朱家角泰安桥上的青石。

金山石属于常见的花岗岩,美观且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上海产的金山石并非来自今天的金山区,而是苏州木渎的金山浜。上海金山石用于桥梁建造的时间主要是清代。

图2-113 青浦练塘镇朝真桥的青石

图2-114 青浦朱家角泰安桥的青石

如表2-3所示为石拱桥用石料石质参数情况 罗英,唐寰澄.中国石拱桥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140.

表2-3 石拱桥用石料石质表

经试验测试研究发现,在石拱桥的建造中,对于石料的选择以极限抗压强度大于29.4兆帕为宜,低于此极限强度的石料比较容易风化。通常,在拱桥石料的选择上会考虑厚度大于20厘米,宽度为厚度1.5~2.0倍、长度为厚度1.5~3.0倍的石料。

石材的劣化主要受石料本身的强度和吸水率的影响。强度较低的石材容易受到风化的影响;而吸水率较大、孔隙率较大的石材,导致其劣化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冻融循环的影响;另外砂浆和石材吸水率之间的差异也是导致石材发生劣化的原因。因此,金山石的耐久性好于青石,青石的耐久性又好于武康石。但是从加工的难度来讲,金山石的硬度大于青石,青石大于武康石,这恰恰反映了古人石材加工能力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其背后的原因是加工工具性能的提高,也就是开采加工石材的铁器硬度的提高。

由于花岗岩拥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低的吸水率,在后期的桥梁建设中逐渐以花岗岩取代石灰岩和砂岩。而早期由青石和武康石建造的古代桥梁,大都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因为逐渐损毁而大量消失,现保留良好的古代桥梁多为清朝时期由花岗岩建造的桥梁。

2.灰浆

石桥建造会用到砂浆,上海地区很少见到干砌做法而一般是浆砌。干砌石是不用胶结材料的块石砌体,浆砌石是使用胶结材料的块石砌体。上海的桥,小砌块砌体部分,如桥堍、挡墙、踏步下方等会采用浆砌,就算是在立壁墩和桥帽石、拱券石与龙筋石之间用了榫卯连接,还是会用灰浆填缝。浆砌主要是通过砂浆填平石缝间的空隙,使得石料受力均匀,同时也有一定的阻挡渗漏水的作用。

在灰缝较薄时,灰浆起垫层和胶结的作用;灰浆较厚时,则砌体强度由灰浆决定。一般情况下因为砂浆的强度本身要弱于石料的强度,所以砂浆较厚的砌体的强度也相对会弱一些。灰浆收缩会对拱券的使用产生影响,而且灰浆本身强度要弱于拱石,这样一来就会成为拱券内的薄弱环节。

如图2-115所示为嘉定六泉桥修缮时的砂浆勾缝。

图2-115 嘉定六泉桥修缮时砂浆勾缝

由于一般石灰砂浆硬化后的强度不高,所以只能起到填充胶结的作用,而对于桥梁这种对强度要求比较高的构筑物,使用石灰砂浆时对其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据有经验的匠人反映,上海的桥梁砌筑通常会用到糯米石灰,有时甚至能在老的石灰砂浆里看到糯米粒的形态。这和古代文献里的记载也是一致的。在唐李林甫等撰的《唐六典》中有记载:“南河石工,后槽例用三合土,系以灰、土及米汁捣成。”对此曾有苏南地区的石作匠人介绍,一般会在灰块加水发热时加入黄砂一同搅匀,并将煮好的糯米汁导入砂浆内和匀,糯米汁需要达到滴浆可成丝的程度。这种和匀后的砂浆用于拱券灌浆,其强度高于普通石灰砂浆,同时还具有更好的抗渗性。

另外,该匠人也提到在糯米石灰里加入明矾可以提高硬度,特别是早期强度。有资料显示掺入明矾或硫酸铝的糯米灰浆,其28天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2.6倍和2.0倍。

需要说明的是石灰砂浆是一个统称,在不同部位使用时会和不同的材料混合。这里讲到的糯米石灰砂浆,如果在石块间做砌筑用,一般不掺黄砂或者黏土,但是在三合土里,则会加入黄砂或者黏土一起混合夯实。

3.木材

在上海地区的古桥建设中,木材主要用于水下桩基础、石木混合梁桥中的木梁部分以及部分石桥上部的木质栏杆等构件。上海石柱木梁桥的案例中,最具典型性的是迎祥桥,其木梁为楠木。楠木较江南地区常用的杉木木质紧密、硬度高,更耐腐蚀,并且具有不易变形的特点 Mason, David. English Heritage.Practical Building Conservation: Timber[M].London: Ashgate, 2012.

上海地处冲积平原,土质多为淤泥质,属软土地基。因此,桥梁的柱墩下方需要打桩承托上部较大的荷载。根据修缮过程中的发现,古桥的木桩材质多为杉木和松木,直径一般在10~12厘米,桥的墩柱下方由于单位面积受力更大,桩长要大于桥堍下方的桩。前者长度为2.0~2.5米左右,后者一般为1.5米左右。桩在中心布局时为梅花形,到四周则密植双排围成矩形,起到围合固定的作用。木桩之间用小石块塞满,可以减少木桩歪闪的情况,同时加大承托能力。

整个桩基础的木桩常年在水位线以下,处于隔绝空气的状态。这也是木材所谓“干千年,湿千年,半干半湿两三年”的特点,指的是木材在含水率很小或很大时,使用年限都很长,而半干半湿或时干时湿的木材就很容易腐朽。因此,将木材运用于隔绝空气的水下,反而不容易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