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被驯化的爱
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一家银行中,当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工作时,突然,有两名武装人员持枪闯入了银行,意图实施抢劫。附近的警察很快得知这一消息,并火速赶到了案发现场,没过多久,警方就将这家银行围得水泄不通,以全力逮捕罪犯。
由于劫匪的抢劫计划失败,他们便挟持了银行中的4名职员作为人质,与外面的警方展开对峙。起初,警方先让专业的谈判专家与劫匪进行谈判,可不管谈判人员如何劝说,他们都不愿投降,也不愿将人质放出来。后来,在警方与劫匪僵持了130个小时后,他们通过催泪瓦斯将劫匪逼了出来。最终,警方成功抓获这两名劫匪,并救出了4名人质。
后来,警方对这两名劫匪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都是有前科的罪犯。于是,警方决定收集证据将其绳之以法。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这起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当警方进行调查时,那些被挟持的银行工作人员竟然非常不配合警方的工作,而且拒绝在法庭上指控那些劫匪。不仅如此,这些被挟持的人员对那两名劫匪非常怜悯和同情,声称不痛恨他们,并感谢他们对自己的照顾,甚至为劫匪筹措法庭辩护的资金。
更加让警方感到震惊的是,在这些被挟持的人员中,有一个女职员竟然喜欢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在对方服刑期间,她坚持要与其订婚。
这种奇怪的现象让瑞典各界人士大惑不解:为何这些被挟持的人明明是受害者,他们的性命随时受到威胁,可他们不但不痛恨那些劫匪,反而对其心生怜悯之意,并且充满感激呢?于是,警方找来心理学家分析和解释这种怪异的现象。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疯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托付给这个暴徒。时间拖久了,人质每吃一口饭、每喝一口水、每一次呼吸,都会觉得是暴徒对他的宽容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下意识地以为罪犯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现象被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又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它是指被害者对罪犯产生了情感,并且反过来帮助罪犯的一种情结。这种情感会让被害者对罪犯产生好感、依赖,甚至会主动帮助对方。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他们的生死被罪犯所操控,如果罪犯让其活下来,他们就会心怀感激,并将自己的生死存亡与罪犯联系在一起,而将营救他们的人当成了敌人。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种情感的结合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斯德哥尔摩效应常会发生在集中营的囚犯、战俘等受害者身上。那么,需要符合哪些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斯德哥尔摩效应呢?对此,有专家总结出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当受害者切实感到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二是受害者的信息来源被完全隔离和封锁,无法获得任何消息;三是罪犯一定会给受害者一些小恩小惠,这是最为关键的条件,比如在受害者感到绝望的情况下提供水或是食物等;四是让受害者确认自己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逃脱。
在满足这些条件后,受害者往往会为了活命而本能地屈服于罪犯,并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以他们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以他们的厌恶为自己的厌恶,从而产生了斯德哥尔摩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处于恋爱中的女性会陷入情感斯德哥尔摩效应中,虽然她们明知道对方对自己不好,而且比较自私自利,却始终无法离开对方,甚至还会想方设法与其结婚。其实,这些人就像是被绑架的人质一样,从而产生情感斯德哥尔摩效应。
毕业后的小蕊在一家公司上班,几个月后,公司一名男同事对她特别好,经常会给她买早餐,并且下班后将她送回家,这让小蕊很感动。没过多久,两个人就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可是,当两人相处半年后,小蕊却得知,对方已经有家庭了。这让小蕊非常震惊,她竟然莫名其妙地“被小三”了。
可此时的小蕊却无法离开对方了,即使她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对方是在玩弄自己的感情,而且那个男人与她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可小蕊却像着了魔似的疯狂地想着对方,无法放手,总是忍不住给对方发短信、打电话。
其实,小蕊就属于典型的情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她踏入社会没多久,男同事如同“罪犯”般控制了她的情感。而小蕊也将自己的全部交给对方,因为她认为男友对她很好,殊不知,这是男人追求女生的惯用技巧,可小蕊却因此而被感动,并从心底依赖对方。这是因为小蕊的情感完全被对方驯化了,一旦情感被驯化,她就难以离开那个驯化她的人。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患有情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女人的情感和思想会完全被对方操控,不管对方如何对她们,她们都不愿离开;她们会轻易被打动、很容易喜欢上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更不懂如何独处;她们的价值构建和自信完全依赖对方,自我意识逐渐被弱化,即使忍受痛苦和折磨,也不愿主动结束这段关系。
另外,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构成要素中,在爱情上有这样的条件:一是她们总是认为自己会失去爱情、被抛弃;二是朋友少之又少,拒绝或是没有新的爱情机会;三是对方会给予一些小恩小惠,比如买些小礼物、偶尔的关心等;四是对方就是自己的全部,没有了对方就没有了爱情和生活的意义。
对此,心理学家建议,对于处在情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不再孤独,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状态。另外,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培养积极的心态,才能逐渐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怪圈。
恋丑癖:“鲜花”为何要嫁“牛粪”
王威与李华都是学生会的风云人物,王威是学生会主席,不仅人长得阳光、帅气,而且身材修长,喜欢打篮球,每次他在篮球场上出现时,总是会引来很多女生在此围观,他是大多数女生心目中的“男神”;而李华也是学生会的,虽然人长得其貌不扬,个头也不高,但是比较有才气,他的文章经常发表在学校的报刊上,而且还曾获得过诗歌写作的奖项。
最近,他们两个人同时喜欢上文学院的一个名叫林菲的女生。这个女生长相甜美,而且学习成绩也很棒。当大家得知这一消息,都认为王威与林菲更般配,男帅女靓,是再好不过的一对了;而李华虽然有才,却逊于相貌和身高。换作谁,似乎都会选王威。
可不承想,大半年过去了,与林菲成双成对出入的却是李华,而且没过多久,两个人就公开了恋情。这让大家都傻眼了:这么一朵娇滴滴的鲜花竟然插在了“牛粪”上。
原来,帅气的王威虽然在心里喜欢林菲,但总以为像林菲这样的漂亮女孩有很多人去追,所以他并没有主动追求对方,而是退而求其次,与文学院另一个相貌一般的女孩走到了一起。而李华在追求林菲时虽然也曾打退堂鼓,但他却安慰自己,即使最终他们没有在一起,也没有关系,最起码要放手一搏。所以在追求林菲时他相当努力,对林菲软磨硬泡,在追了大半年后,最终抱得美人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漂亮的女孩身边总是有着其貌不扬的男生,而且能力平常;而那些长相普通的女孩身边却总是有阳光帅气的男生与其相伴。这让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如今的恋人都是“美女配青蛙、恐龙配帅哥”的标准吗?每当看到这种情况,都会让人感到非常不协调。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一个酒吧中,几个男生正在那里边喝酒边注视着身边走过的女生。正当他们闲聊时,发现有4个长相一般的女生与一个长相标致且衣着性感的美女走了进来,他们的目光顿时被这些女生所吸引,都在谈论着如何才能与她们喝一杯或是聊几句。
于是,主人公纳什就向他们支招如何才能讨好那些女生。他认为,如果几个男生都对那个长相标致且性感的美女发起攻势的话,这并不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当几个男生都在追求同一个女生时会互相牵制,到最后很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个人都不能如愿以偿。同时,几个男生在被那个美女拒绝后再去找其他4个长相一般的女生攀谈,结果她们很有可能因为成为他人的“退而求其次”而不开心,所以她们也会不愿搭理那些男生。
因此,纳什提议,为了能够增加胜算,几个男生不要去找那个标致的美女攀谈,而是直接去找其他4个长相一般的女生。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种现象可以用ABCD男女理论进行解释。一般来说,我们会把男女按照世俗的优秀标准划分为ABCD四等。从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角度来看,肯定是A男与A女在一起、B男与B女在一起、C男与C女在一起,D男与D女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强强联合。
可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有些男生有很强的控制欲或是大男子主义比较严重,抑或是缺乏自信心,所以,导致他们会选择较低一级的异性。在现实社会中,典型的配对就是:A男与B女在一起、B男与C女在一起、C男与D女在一起,此时,最不可思议的现象就出现了:A女(“鲜花”)与D男(“牛粪”)轮空!
这种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两个最有可能的均衡: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如果A女追求D男的话,必然会成功;而D男如果追求A女的话,虽然成功的概率非常小,但只要D男坚持不懈,相当努力地去追求,其成功的概率就会发生逆转。因为对于D男而言,他反正也没有人要,他追求A女的机会成本也接近无穷小,一旦成功的话,边际收益则是无穷大。所以,D男可以长时间地运用软磨硬泡的手段来追求A女。
可这种情况却不会发生在A男身上,因为这样的机会成本他是难以接受的。而A女则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并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等压力和“只要对自己好”的理念指导下,最终就有可能选择D男。
不过,这种分析却没有考虑一种极个别的情况,就是有“花心男”的存在。如果将“花心男”定为A+男,他有众多的女性追求者,可他虽然符合优秀男的诸多标准,却没有意向与任何一个女生长久地在一起。因此,这种有经验而又比较了解女生的“花心男”在情场上则更加游刃有余。
一般来说,这类男人的典型做法是:起初,他们会装出“情圣”的样子,而让其他女生主动送上门,以为对方就是自己的理想对象,并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意。可他们最终却会表露出自己不确定和不靠谱的一面,让那些女生接受这样的结果并伤心离开。由于女生的情感比较脆弱,当她们被抛弃后,就会去选择那些无人问津的D男,于是,“鲜花插牛粪”的现象就产生了。
一般来说,作为“鲜花”的美女是不会追求他人的,所以,“鲜花”往往丧失获得相对较优的A男、B男或C男的追求机会,而极有可能获得来自A+男和D男的追求机会,从而限制了“鲜花”的选择范围,导致其产生两极化的心理——开心接受A+男的追求,从而产生“我身边就应该有这种优质男陪伴”的心理;可结果被A+男抛弃,继而产生“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心理。最终,“鲜花”就会伤心地将自己插在“牛粪”上。
所以,有心理学家表示,只有“鲜花”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尽可能掌握对方更多的信息,才能进行自我破解,否则很难走出“鲜花插牛粪”的困境。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有时候“鲜花”嫁给“牛粪”未必是最差的策略,毕竟“牛粪”比较靠得住,总比那些“花心男”好多了。
吊桥理论:危险环境可以催生爱情
1974年,著名的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一位漂亮的女生作为助手,并与她一起来到了温哥华的卡皮诺拉吊桥上。这座吊桥长137米,宽1.5米,与地面相距70米,仅仅凭借两条粗麻绳悬挂在卡皮诺拉河河谷上空。然后心理学家要求漂亮的助手站在摇摇晃晃的吊桥中间,让她装扮成一名调查员,在摇摆的吊桥上寻找一些没有女性陪同的男士参加实验。
首先,那位漂亮的助手会给那些同意参加实验的单身男性一份比较简短的调查问卷,并向他们讲述此项实验的目的就是了解一下他们对问卷上问题的看法。但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所释放的烟幕弹,为了避免有人猜到这个实验的真实目的。
其次,女助手与那些参加调查的男士进行不同方式的聊天,让他们为一张照片编出一个故事。最后,每个参加实验的男士都获得了那位漂亮助手的电话号码。
做完这个实验后,他们又在另一座横跨一条小溪且比较坚固而低矮的石桥上进行实验。心理学家想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下,男士们会编出怎样的故事呢?谁又会在实验结束后打电话给漂亮的女助手呢?
实验结果显示:在卡皮诺拉吊桥上,参与实验的男性大概有一多半的人在调查结束后会打电话给女助手,而在那座坚固而低矮的小石桥上做完实验后,16位参加实验的男性仅有2位打给了助手。另外,在吊桥上的男性所编的故事往往比石桥上的更富有爱情的色彩。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阿瑟·阿伦通过分析指出,在卡皮诺拉吊桥上的男士之所以会给女助手打电话,是因为在经过左右摇摆的悬空吊桥时产生了紧张、焦虑、害怕等情绪,这种情绪与我们在恋爱时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而那些参加实验的男士将这两种不同的心跳加速混为一谈。所以,在危险刺激的环境下,爱情的火花更易被点燃。
这种观点就被称为恋爱的吊桥理论,是指当一个人心惊胆战地走过吊桥时会心跳加快,而在此时恰好遇到一位异性,那么他就会误以为自己对这个异性产生心动,从而对其产生情感。这是因为情绪受到了行为的影响,身处于危险的境地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却误以为这种心跳加快是对方让自己心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所以会对对方迸发出爱情的火花。
阿瑟·阿伦还指出,爱情的实质就是心理机制与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面对心仪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供血紧张等情况,这是内心紧张而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久而久之,出现这种生理反应我们就会以为这是“爱情”的来临,把心跳当成了心动。
当时,阿瑟·阿伦的这个理论对美国人的恋爱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情侣都去卡皮诺拉吊桥追求心动的感觉。而那些不愿出远门的情侣则会选择坐云霄飞车,似乎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不仅如此,有些情侣还会选择去看恐怖片,而精明的好莱坞片商便会在情人节推出恐怖片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在当时“情人节看恐怖片”一度成为美国年轻情侣的一种时尚。
在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个人经过一座不断摇晃且没有扶手的桥,当时的他吓得要命,每走一步都相当小心。这时与他同行的孙柔嘉见此,温柔地对他说:“方先生怕吗?我倒不在乎。要不要我走在前面?你跟着我走,免得你望出去空荡荡的,愈觉得这桥走不完,胆子愈小。”听到对方这样一席话,方鸿渐顿时对她产生了好感,觉得“汗毛孔的折叠里都给她温存到”。
吊桥理论不仅在小说中有所体现,在电影中这种桥段也经常被使用。
比如,在电影《生死时速》中,退休警官培恩因为不满政府的退休政策而产生报复的心理,他将巡逻警察杀死后,在电梯中放置了炸弹,并绑架了十几个人作为人质,以此索要100万赎金。特警杰克机智而勇敢地将炸弹排除了,并在千钧一发之际将人质都救了出来。
可是,狡猾的培恩却趁机逃脱了。虽然特警杰克因为这次行动而受到警方的嘉奖,但培恩接着展开了他的报复计划。他在一辆巴士上安装了定时炸弹,并打电话告诉特警杰克这件事。另外,他还告诉杰克,如果车子的时速一旦超过80公里,就不能再减速,否则就会引发爆炸。
杰克得知这个情况,想尽办法上了这辆车,可此时,巴士的时速已经超过了80公里。在混乱中,巴士司机受了伤,导致他无法开车,而乘客安妮勇敢地充当了驾驶员。他们一路上历经堵车、无路等惊险的状况,最终都没有将车减速,而且将这辆车转移到了一条还没有启用的公路上。
此时,巴士上的炸弹离爆炸时间越来越近,杰克想要冒险将炸弹拆除,虽然没有成功,却意外地发现车上的监控设备。于是他让新闻车将信号截断,并不断重播一些假图像,以此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转移车上的乘客。后来,杰克通过一辆并行的巴士,将车上所有的乘客都安全转移了。不过,培恩很快就识破了杰克用假图像的手段,并将炸弹引爆了。但幸运的是,杰克与所有乘客已经安全脱身。
后来,培恩在警察的重重包围下取走了赎金,还绑架了安妮。当杰克去追培恩时,发现安妮在他手上,但她的全身被绑满了炸药。培恩逃进了地铁,将地铁司机杀死。在地铁上方,杰克与培恩进行一番生死打斗,最终将培恩打败。杰克终于将安妮救出来了,可地铁却失去了控制。杰克急中生智将地铁驶出了轨道,最终它因为冲出地面而停下来。
当杰克与安妮经历了种种危机和磨难而逃脱死神的魔掌时,他们二人由陌生变得心心相印,最后,两个人忘情地拥吻在一起。
不可否认,杰克与安妮正是因为身处于吊桥般的险境而“误擦”出爱的火花。如果我们倾心某个异性,不妨也约对方去看看恐怖电影或是去吊桥之类的地方,制造一场由“误擦”而产生的爱情吧。
恋母癖:俄狄浦斯情结式的爱情
明宪宗朱见深与万贵妃的恋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们的年龄差了,万贵妃足足比明宪宗大了17岁,而按照当时明朝的情况,万贵妃的年龄都可以做明宪宗的母亲了。可是,两个人虽然相差近20岁,明宪宗却对这位万贵妃相当着迷。
万贵妃的名字叫万贞儿,家境贫寒,在她4岁时就被送到宫中当宫女。在她19岁的时候,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了,所以明代宗就做了皇帝。但此时明英宗年仅两岁的儿子——皇太子朱见深的处境却非常艰难,因为叔叔当了皇上,自然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所以将朱见深视为眼中钉。太后非常担心孙子的生活起居,便让宫女万贞儿来照顾太子。孤苦无依的朱见深将万贞儿当成自己的依靠,凡事都不离开她。
后来,明英宗重登皇位。明英宗去世后,年仅18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当上了皇帝,成为宪宗。当上皇帝后,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封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可是,这一提议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因为万贞儿身份卑微,而且年龄也比较大,此时的她已经35岁了。所以,明宪宗只好将她封为贵妃。虽然万贞儿芳华不再,但明宪宗对她的感情却丝毫不减,两人仍然像以前那样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虽然在后宫中有皇后,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主人其实就是万贞儿。由于明宪宗非常宠爱万贞儿,所以她飞扬跋扈,连皇后也不放在眼里。这让皇后很生气,便对万贵妃用刑以惩罚她。当宪宗知道这个消息后,竟然不顾太后和群臣的反对,直接将皇后废掉了。
两年后,万贵妃终于生下皇长子,这让明宪宗相当开心,立刻封万贞儿为皇贵妃,并声称要立这个孩子为太子。可不承想,这个孩子却在一年后夭折了。而此时的万贵妃已经37岁了,由于年龄比较大,不管皇帝如何宠幸她,她都没有再诞下皇子。这让万贵妃的心理变得越来越畸形和变态,因为自己生不了孩子,她也见不得其他妃子生孩子。于是,她在后宫中进行大肆的迫害和残杀,导致很多有孕的妃子都惨死在她的手中。
尽管这样,如此狠毒的万贵妃却依然受到明宪宗的宠爱,而且直到死她都是明宪宗最宠爱的女人。在万贵妃58岁去世时,明宪宗相当悲痛,痛哭道:“万妃长去,吾亦安能久矣!”果然,没过多久,年仅41岁的明宪宗就去世了。
为何明宪宗不喜欢后宫中那些年轻貌美的妃子,而偏偏迷恋心狠手辣而又年老色衰的万贵妃呢?这是因为明宪宗有很深的恋母情结。恋母情结又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通俗来说,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与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恋母情结并不是爱情,大多是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和敬仰。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人、女人都可能有恋母情结。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年龄段或多或少存在恋母情结,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恋母情结。
而明宪宗朱见深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恋母情结,会如此沉迷于万贵妃,是因为在他年幼时历经坎坷,在最需要保护和陪伴时是万贞儿一直在他身边鼓励他、保护他:尚在襁褓之中,父亲就被瓦剌军俘虏;从皇太子的位置上被废黜为沂王;父母被囚禁,一直不在自己身边……这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过着胆战心惊、暗淡无光的生活。可在此时,万贞儿一直陪伴着他,从而让他对万贞儿的依恋深深地扎根在心底。
恋母情结这个名词来源于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母亲。这个现象最早是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的身上发现的,患者往往会对父亲或是母亲有着强烈的妒忌心理,从而会表现出很强的破坏力,并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弗洛伊德因为经常在神经症患者的身上观察到这种现象,所以,他假定这个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有心理学家指出,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的。比如,男孩与父亲是同一性别,所以是相似的,由于相似会引起认同,导致男孩会以父亲为榜样,并向他学习,吸收其心理特点和品质,从而成为自己心理特征的一部分;而男孩与母亲是不同性别,二者可以互补,取长补短,即为恋爱对象。因此,男孩与父母就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父亲爱母亲,男孩就会模仿父亲,也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则为获得母亲的欢心,就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像父亲。
可以说,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因此,有心理学家将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了编码和划分:当人在3~6岁时所出现的恋母情结为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则出现第二恋母情结,此时的对象不再是父母,而是其他长者,比如父母的朋友、老师、名人等,相似的表现则会是认同、模仿、崇拜对方,互补的表现则是会爱上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逐渐年轻化,开始与同龄人形成友谊和相爱,从而有了真正意义的友情和爱情,即为第三恋母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否认自己有恋母情结,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恋母情结。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由于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一般来说,恋母情结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1.缺乏自主意识。如果男性有恋母情结,他们往往会没有主见,而且缺乏进取精神,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总是在一旁观察母亲的脸色,而抑制自己的想法,总是为了讨好母亲而生活。在进入社会后,这类人往往比较懦弱,缺乏自主意识,所以在事业上很难独当一面。
2.夫妻关系不融洽。如果男性有恋母情结,他们与妻子的关系往往不融洽,因为当他们听到妻子说他们母亲的坏话时就会无法忍受,甚至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因此,他们会与妻子发生争执,从而导致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最后有可能以离婚而告终。
3.习惯性获得。如果男性有恋母情结,他们往往习惯于获得,而不懂得主动帮助他人。比如,一个小伙子的母亲生病住院,当他去探望母亲时不仅没有给母亲买营养品,到了那里反而将他人给母亲买的东西都吃完了,然后就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呼大睡。在这类人的心里,他们认为接受母亲的爱就是爱自己的母亲。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如果男性在成年后有恋母情结,首先,应该改变对母亲的态度,即不要将母亲当成自己撒娇的对象,而是将其作为被照顾的对象;其次,学会体贴和关心母亲,不要向母亲诉苦,而是多听母亲倾诉,多关心母亲的生活起居。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克服恋母情结。
异性恐惧症:需要治疗的幸福
魏辰是一个初中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不喜欢与同学一起玩耍,虽然成绩并不是很优秀,但她非常喜欢看书,没有课时就喜欢待在图书馆阅读。可最近,班主任发现魏辰经常旷课,起初,班主任以为她可能是太喜欢看书了,所以才没来上课。可后来发现,她最近都没有在图书馆中出现,而且每次都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这让班主任开始起疑,因为魏辰看起来并无大碍,而且请假条上家长的签字也能看出来是伪造的。于是,班主任与魏辰的父母取得了联系。
魏辰的妈妈在整理女儿的房间时发现她的一本日记,日记中记载着她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感受:“我的同桌是一名男生,长得阳光帅气,我很想主动与他说话,可不知为什么,每次想要与他说话时我都非常紧张,而且还会脸红、出汗,有时候手脚还有些颤抖,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眼睛该往哪里看,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当他主动与我说话时,我内心其实是很开心的,很想与他聊天,可我总是隐藏自己的紧张而拒绝与他说话。所以,我内心相当矛盾,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只好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来逃避上课,逃避见到他。”
看到女儿的日记,妈妈才知她的内心如此备受煎熬,便立刻与女儿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得知这个情况,建议魏辰的妈妈带着女儿去心理医生那里咨询一下。当魏辰在心理医生的劝导下,慢慢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时,医生诊断出她的情况属于异性恐惧症。
何谓异性恐惧症?它是指患者一方面在潜意识中希望与异性接近,另一方面却因此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所以常常会在异性面前表现出异常的紧张、恐惧等症状,有的甚至还会产生异性关系妄想等心理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会像魏辰这样:不敢与异性有目光接触,也不敢与异性沟通、交流,如果与异性交谈的话,就会脸涨得通红,说话都说不清楚,而看到异性朝自己走过来时,则会感到非常紧张,而且还会流汗。因此,他们往往会为了逃避这种情况而不愿上学。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异性恐惧症多发生在14~17岁这个年龄段,尤其多发生于女孩的身上。因为这个年龄段往往是她们升学最为紧张的时期,所以她们害怕有关性的妄想,害怕这种妄想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于是会极度压抑并抵制自己成熟的性本能,这些都会使她们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理性与本能的矛盾、性妄想与性禁忌的冲突,导致心理旋涡反复出现,从而消耗着她们的心理能量,一旦超过心理承受限度,最终会激发她们对异性的恐惧症。
一般来说,异性恐惧症的表现有:与异性交往时会非常紧张,当异性主动与患者交往时,他们会因为掩饰自己的紧张而拒绝交往;只要与异性交往,他们就不知道把手放在哪里、眼睛看向哪里、非常在乎自己的形象;与异性相处时,他们总是会产生一些古怪的想法:对方喜欢自己或讨厌自己等;与异性相处时,他们害怕对方会对自己做出什么事情,极度没有安全感。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自我强迫症,当异性恐惧症患者看到异性时会强迫自己不去看对方,从而会引起内心的冲突或是因为强迫而产生一些古怪的想法。当他们拼命想要控制时,却发现很难控制。
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异性恐惧症往往会被看成是害羞、老实,但有的孩子会因为思维方式的成熟和社会经历的增加而摆脱那份害羞,所以,就不会出现这种症状;而有的孩子却因此越来越敏感、自卑,最终发展为异性恐惧症。心理学家表示,这种现象是一种心理倒错,对于患者来说,他们恐惧的并不是外在的性对象,而是个人内心的性妄想。一般来说,这种倒错先是会从视线中表露出来,不敢与异性目光接触。而对于青春期的女孩来说,她们对男生的误解是想象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事实,这是她们的妄想带来的感觉倒错。
正常情况下,异性之间是一种相互吸引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正常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如果出现这种问题和症状,应该如何克服和治疗呢?对此,有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多与异性接触。如果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就会越缺少接触的经验;越缺少这种经验,就越会感到不知所措;越不知所措,越感到恐怖。如果是因为接触的机会太少,则要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从而避免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案例中的魏辰由于父母管教比较严,平时几乎不与异性接触,所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2.妥善处理与异性交往时所遭遇的心理挫折。有的人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遭遇过被嘲笑、被冷落等挫折,这导致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反感,从而害怕与异性交往。如果是这种情况,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遭到一些人的嘲讽,就认为所有人都在议论自己,更不要否定自己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3.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对于处在青春期中的少男少女来说,对异性萌生兴趣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也会因此对性有所关注和探索。可很多家庭的教育都采用比较封闭的管理方式,导致他们很少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启发,从而产生不少困惑。有的人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而解除这种困惑,但有的人却无法走出这种困惑,并长久地保持下来,从而形成了性心理症。
对此,专家建议,应该给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他们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而不要谈“性”色变。另外,如果孩子的异性恐惧症比较严重,则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肢体接触恐惧症:只能深情地望着你
在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中,最令女性羡慕的人物就要数安迪了,在商场上,她是如此精明能干,能力超群,做事雷厉风行,再大的问题在她手上总是被一一化解。可是,唯一让观众不解的是,安迪在生活中很害怕与人发生肢体接触。
当安迪给好友曲筱绡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时,曲筱绡心存感激,性格奔放的小曲想要给安迪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是,当小曲穿着高跟鞋飞奔过去拥抱安迪时,安迪却本能地躲开了,导致曲筱绡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当男友魏渭想要从后面搂住她的肩膀时,却被她直接掀翻在地上。不仅如此,她从来不会与任何人握手。只要与他人接触,她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即使是男女朋友之间正常的拥抱和接吻,也让她害怕不已。
安迪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她的童年经历有关。安迪的童年相当不幸,母亲患有遗传性精神病,后来因病去世了,而父亲与外公却相继远走他乡,她和弟弟则被送到了福利院中,这让安迪从小就失去了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后来,有一对美国的夫妇收养了安迪,并带她去了美国。可是没有人教她如何与人正常地交往,在同学们的眼中,她就是一个怪人。所以安迪与人交往时总是保持距离,特别是肢体距离。虽然她非常热心地帮助朋友并为他们解决困难,却不敢承受他们的一个拥抱。
安迪严重缺乏安全感,导致她在肢体上对其他人有着本能的排斥。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肢体接触恐惧症。何谓肢体接触恐惧症?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害怕与其他人接触,在接触时会让自己感到很不舒服的一种症状。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肢体接触恐惧症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而后天性则是因为受到强大的精神刺激。但有些原因患者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可能是在童年时遭遇过性侵犯或是看到他人遭遇过性侵犯,但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往往记不清楚了。像案例中的安迪就是这样,她曾对男友说“在5岁以前的事,我都不记得了”。由于童年的经历让她缺乏安全感,所以在肢体接触上,她会本能地排斥。
另外,性格原因也会导致这种病症的产生。有些人的性格比较谨慎、认真、细心、过分关注细节,总是追求十全十美,而且做事过于刻板等,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进而诱发肢体接触恐惧。
那么,如何克服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治疗肢体接触恐惧症呢?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先循序渐进地建立亲密关系。对于肢体接触恐惧症患者来说,如果他们很难做到拥抱和亲吻等亲密接触,不妨从触碰开始做起,比如握握手、拍拍肩膀等,使其渐渐地熟悉这种亲密关系。起初,安迪虽然对男友魏渭相当抵触,可在男友的引导下,她从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敞开心扉。不过到了最后,虽然魏渭没有成功,但剧中另一人物小包总却用各种方式和巧合,让安迪最终克服了肢体接触恐惧症。
2.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对于肢体接触恐惧症的患者来说,他们会因为各种经历而影响自己的心态,所以,专家建议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一些。比如在家中养一些小宠物,享受那份亲密;亲手做一些手工艺术品送给他人等。
3.及时咨询心理医生。如果肢体接触恐惧症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让我们感到痛苦不堪,自己无法调整过来,就要及时地咨询心理医生,让医生通过专业的手段来帮助我们摆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