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司治理是什么?公司治理并不仅仅是一门课,更是一种追求共生的智慧。学习公司治理,是为了理解公司成长的基本逻辑,保证公司长治久安。共生的目的,是追求共赢和共荣。

好的公司治理,作用只有两个:第一,是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能够有机会干出一番事业;第二,让不认同和不能干的人,在恰当的时候离开。好的公司治理,应该体现为一种有效的利益结构。这本书,就是要帮助大家找到这样的利益结构。

共生,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团和气。和气固然可以生财,但不讲个体利益的一团和气,是无法持久的。忍,可以忍一时,但无法忍一世。共生,不是让人忍让,不是文化教化,而是追求利益的契合。

真正的共生,可以让强者更强,让弱者也有对应的尊严。共生,一定要首先承认个体利益,承认人性的自利性,在这个前提下,建立利益合作的架构。这就是公司治理的目标。所以说,真正的公司治理,是一种智慧。

好的公司治理,追求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甚至在组织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平衡。平衡,不意味着静态的平等,而是动态的演化和持久的合作。这种智慧的力量,可以让组织不断地自我进化。

本书讲的很多观念,已被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所证实,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系统地总结、整理、讲授过。多年来,公司治理的教学一直存在几个误区,让这门实用的学问死气沉沉。

第一,是严重忽视众多企业的实际需要。比如,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是中小企业和早期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发展阶段偏早,人合性质浓重。它们遇到的问题差异极大,而且问题有非常大的特殊性。解决它们面对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法,更多地需要认知的引导和智慧的提高。而现有的公司治理课程几乎帮不到这类企业,现有的课程内容,离这一类企业的实际需求距离太远。

第二,公司治理表现为一套行为准则,但这套准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认识到这些因果关系,人在看问题时就会透彻、豁达。所以,公司治理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法条注解,更应该结合企业的场景,引导大家看到表象背后的道理。了解这些道理,可以举一反三,可以少踩雷、少掉坑。但现有课程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

第三,公司治理是讨论利益结构的学问。但是,讲利益平衡,首先要有利益增量。没有利益的增长,只是局限于分配存量,分得再公平,也没有意义。要创造利益增量,核心是要光大企业家精神。在很多人心目中,企业家精神是个很虚的“概念”。本书围绕企业家精神讨论公司治理,就是要把这个概念做实,并由此帮助大家提升利益增量的意识。

本书是一个尝试。我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剖公司治理的道理,帮助企业走向共生的状态。本书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也不回避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公司治理就应该在承认人性本能的基础上,追求不同利益的共生。

多年以来,我深信:企业的成功,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的成功,所以,公司治理必须首先保护企业家精神。在本书中,我建立了一个新的体系:从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资源价值的角度,去看待公司的利益结构和治理结构。我希望,这个体系能对中国企业有帮助,有引导性。

这本书讲的内容,基于两个案例。我希望由此引入的具体场景,更容易启发大家学到共生的智慧。这两个案例分别是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和小说《门口的野蛮人》,它们都描写了现实的商业故事。前一本小说的场景,是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后一本小说,背景是上市公司。这两本小说,特别值得多读几遍。《遥远的救世主》出版十余年,我每年至少读一遍,常读常新。这是一本引人“觉”“悟”的书。

本书也是我在清华大学开设的网络课程《公司治理》的讲义。欢迎大家去相关平台上观看学习,真心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