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产业政策走向判断

总体看,政府主管部门推出了覆盖较为全面的产业政策,既有顶层设计也有实施准则,进一步明确了锂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提高我国锂电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标准体系完善、构建绿色循环体系、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锂电产业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上游材料以及下游回收利用,未来的政策可能会强化这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以满足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同时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对锂电产品进行持续升级,推动整体产业的迭代升级与优化。

随着核心政策的进入和退出,锂电新能源产业逐渐由补贴导向转为市场驱动,行业规范更加完善。未来的政策制定仍然会围绕有序稳定发展、强化监管、进一步盘活市场。随着外资持股比例放开,行业管理更为严格,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政策实施,锂电产业将会更加市场化。

结合已有政策,预计未来的政策趋势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重点技术培育,引导产业技术升级。目前政策对于中上游以规范管理为主,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引导材料及零部件技术升级,鼓励形成骨干企业。具体来看,未来政策将会加大在重点技术上的专项支持,比如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长续航动力锂电池新材料与新体系研究、高比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开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高镍正极材料研发、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安全机理和安全设计等。在关键技术如正负极、隔膜及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技术、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领域将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技术攻关和共性平台建设。

第二,支持市场化竞争,促使生产能力升级。目前已经放开外商进入,将来政策仍然会引导市场化竞争,形成健康的竞争格局,引导生产能力升级。现行政策明确动力电池行业总体规模及行业竞争格局,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1000亿瓦·时,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瓦·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第三,进一步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产业标准性。为提升我国锂电产品的竞争力,国家政策将继续引导动力电池产品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提高产品标准化与互换性。国家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引导、行业管理、技术提升、产品标准政策,包括明确锂电池产品的技术路线与性能指标目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规定安全性要求及检测标准等。未来将明确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提升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成本,保障高品质动力电池供应;大力推进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加强新体系动力电池基础研究,2025年实现技术变革和开发测试。推动动力电池产品尺寸规格的标准化,控制电池成本,这也将有效降低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的门槛。

对于锂电企业而言,当前补贴退坡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控制成本,车企又进一步对动力电池企业提出了降成本要求。锂电池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行业洗牌加速,产业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明显,整体利用率仅有30%左右,不少中小企业将面临产品定位低端、价格竞争激烈、应收账款高企、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等一系列困局。对于新兴产业,政策具有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政策交棒市场的过渡期,企业更需重视政策走向,积极提前做好规划布局。

首先,企业需要紧密结合政策引导方向,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储备,提高自身竞争力。其次,锂电企业要明确市场定位,积极开拓市场空间,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产品,提高锂电池的适用性。最后,由于当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锂电池企业需通过提高产量、扩大规模效应、提升电池良品率与一致性、增大电芯尺寸、电池结构件轻量化、降低BMS等设计成本、提升自动化效率、梯次利用、模块化设计、纵向一体化等途径来降低电池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