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地流转中的村集体职能: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江淑斌
- 1387字
- 2021-05-07 18:01:22
第四节 技术路线和本书结构
一 技术路线
本书遵循图1-1所示的技术路线逐步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理论分析。首先进行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然后对农村经营制度的演变趋势进行描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对农地流转及村集体职能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和判断标准。
实证检验。首先介绍数据来源,分析农户的土地情况、产权归属认知和土地经营行为,然后对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的三种职能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村集体职能对交易费用、农地家庭财产功能和农地生产要素功能的影响。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
二 本书结构
本书一共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首先,提出和界定本书研究的问题,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制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其次,介绍研究使用的方法、数据和遵循的技术路线;最后,介绍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首先,对本书的核心概念,即农地流转、村集体职能进行界定,阐明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其次,从农地流转动力、障碍、效应和村集体行为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最后,介绍研究借鉴的基础理论:农户模型、市场模型和合约理论。
第三章,农村经营制度演变。首先,分两个阶段(农业合作化时代和村民自治时代)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管理制度的演变,分析了以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工作队为辅助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其次,从集体所有制确立和家庭承包经营完善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历程和产权结构;最后,使用二手数据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云南省农地种植业调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
第四章,分析框架构建。首先借鉴单一效用可分性农户模型构造两农户市场模型;然后利用农户市场模型分析交易费用、种植业调整、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说,以备实证检验。根据农地流转实质提出判断农地家庭财产功能和生产要素功能发挥的标准。
第五章,农地产权认知和经营。介绍田野调查的基本情况,利用数据对农户资源禀赋、农地产权归属认知和农地经营行为进行统计描述分析,为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的深入分析做准备。
第六章,村集体农地流转职能。首先依次对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的管理者职能、交易者职能和参与者职能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然后重点分析参与者职能的影响因素,对第四章提出的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考察村集体参与者职能是否符合农地流转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
第七章,农地家庭财产功能。首先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土地闲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对第四章提出的假说进行实证检验,考察村集体参与者职能是否能促进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和土地闲置面积减少;然后对流转地片租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村集体参与者职能对农地租金的影响。从土地流转、土地闲置和地片租金三个方面考察村集体职能对农地家庭财产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农地生产要素功能。首先对农地流动方向进行描述分析,利用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计算不同作物、不同农户和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边际产出,从方向上判断村集体职能是否有益于农地生产效率提高;然后以行政村为单位,分析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边际产出差距与村集体参与者职能的相关关系,从程度上判断村集体职能对缩小农地生产效率差距的影响。
第九章,结论和政策建议。首先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阐述,回答第一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