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作原因

(一)总结欧洲革命实践特别是阶级斗争的经验

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对阶级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概述,是基于他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各种阶级关系的科学分析。1848年的欧洲革命,是一场范围极广、影响极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这次革命有着自己的特点。无产阶级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为这场革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欧洲的资产阶级为了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在领导这次革命时,由于惧怕无产阶级力量的崛起,因而立场动摇,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各阶级在这场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如何看待当时社会的阶级斗争,如何对这场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是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马克思以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对当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

(二)反驳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攻击

随着1848年革命的失败,被击溃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派别,也起而诋毁工人运动,疯狂攻击马克思主义。德国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最为突出的是被马克思称为“爱吹牛的空谈家”的卡尔·海因岑,他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出发,把阶级的存在同执政特权和垄断联系起来。他于1849年流亡到美国以后,利用主编的几种德文报刊,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极限”。海因岑的挑战受到魏德迈及时有力的回击。1852年1月魏德迈在《纽约体育报》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一文,文章认为,无产阶级的统治和残暴的破坏主义统治毫无共同之处,无产阶级是唯一能把资产阶级的全部遗产推向前进的阶级,它是行使统治的最后一个阶级。马克思在伦敦看到了魏德迈的论战文章后,写这封信给魏德迈,热情地支持他对海因岑的斗争。他向魏德迈提供了许多意见和相关材料,批驳了海因岑等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可以看出,马克思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反驳以卡尔·海因岑为代表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攻击和篡改,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三)阐明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区别

马克思在这封书信中,对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有一段经典表述:“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后来,列宁对马克思在这里关于阶级斗争的三点表述高度赞同。他在《国家与革命》第二章中摘录了马克思这段话后指出:“在这一段话里,马克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两点:第一,他的学说同先进的和最渊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第二,他的国家学说的实质。”[2]

应该说,自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来,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现象。而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隐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级现象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发现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他们从经济学、历史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虽然这些理论各具特色,但是这些思想家的阶级理论由于受到主体和客体的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以前思想家的不同在于:

第一,他认为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把阶级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这就找到了阶级产生的最终根源,同时也指出了消灭阶级的正确途径。作为历史现象的阶级应当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但又不足的产物,那么,阶级消灭的基本前提就必然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

第二,马克思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产生的基本途径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到其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都是如此。这也就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正确性。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历史性。它是人类社会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