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增长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宏观经济失衡转向以结构性失衡为主。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更多依靠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为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处于高杠杆运行区间,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转型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课题组研究发现,对我国经济影响力最大,而且发生概率最高的也是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加快对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优化配置,通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广义的金融摩擦是指经济中影响金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诸多因素的总和。本书旨在分析金融摩擦对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以专题的形式,着重研究了金融摩擦的微观形成机制,讨论了金融摩擦的各种形式对投资决策与效率、家庭消费与储蓄、杠杆形成与周期、金融网络与稳定以及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具体来说,本书完成了以下工作。

第一,基于经典文献,从非对称信息、异质性和金融中介三个角度,以信贷配给为例,简要梳理了金融摩擦的微观形成机制。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金融摩擦本身是一个均衡现象。对于给定的项目投资需求,企业家净资产变化对投资总额具有双重影响。当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信息不对称时,利率变化对信贷市场的冲击取决于企业家保留效用对企业盈利能力变化的敏感性。而银行的引入能否改善信贷市场,主要取决于银行的监督成本和信贷总供给。在不考虑银行监督作用的前提下,相对于贴息贷款,直接补贴更加有利于扩大投资总额。

第二,建立一个三个时期的投资模型,从预防性储蓄的角度,讨论了信贷市场完备性、流动性约束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完备的市场条件下,财富分配是影响均衡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给定禀赋的前提下,信贷市场的完备性不仅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而且会影响资本品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第三,建立一个包含两类交易者的模型,在异质信念的背景下,讨论杠杆的内生形成和周期过程。研究发现,在风险中性的假定下,两种类型交易者对于未来风险资产收益率的预期差异是杠杆形成的关键。信念差异程度越大,杠杆率和资产价格越高。

第四,以银行系统为例,结合博弈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基于规避破产风险是银行建立网络的基本动机,构建了一个经济学模型,研究了网络的形成过程,并比较不同网络结构抵御流动性冲击的能力。银行网络的最优规模和结构主要取决于银行的个数、损失函数以及建立网络的成本。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冲击对应的最优网络结构不同,当冲击较小时,最优网络结构为完备网络结构;当冲击足够大时,最优网络结构为不完全连接结构。

第五,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中,回顾了持久性收入、随机游走与预防性储蓄等经典消费理论,分析了流动性约束和信贷限制对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以及宏观经济实际利率、产出和就业等的影响,结合经验研究讨论了居民消费行为中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性、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当前流动性约束内涵的丰富性。

第六,建立一个代际交替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0年1月—2017年6月中国的宏观月度数据,采用MS-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金融摩擦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没有显著影响,而是通过影响汇率和国内资产价格来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以上研究与结论,本书对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贷市场,缓解信贷配给对投资的限制,提高投资效率;第二,加强宏观调控预期管理,通过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加强市场监管,控制合意的杠杆率;第三,完善金融网络,防范系统风险,稳定国际资本流动。

本书是基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和近期研究完成的。非常感谢王国成、李群、李文军、黄涛、葛新权、齐建国、张涛、樊明太、胡志坚、柳卸林和李凡等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给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项目以及亚历山大·沃利茨基(Alexander Wolitzky)、格兰·埃里森(Glenn Ellison)、米海·马尼亚(Mihai Manea)、木哈买提·伊尔迪兹(Muhamet Yildiz)、安娜·米库舍瓦(Anna Mikusheva)、维克托·切尔诺茹科夫(Victor Chernozhukov)、德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伊凡·维宁(Iván Werning)教授的无私分享,他们帮助我系统地接受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基础训练。特别感谢阿尔普·西姆塞克(Alp Simsek)、基多·洛伦佐尼(Guido Lorenzoni)、加布里埃尔·乔德瑞-赖希(Gabriel Chodorow-Reich)以及里卡尔多·J.卡巴莱罗(Ricardo J. Caballero)等,他们的研究以及分享的资料对完成本书帮助巨大。感谢韩胜军、王蕊、沈嘉、王成慧、胡倩以及张萍等在组织研究会议和出版事宜等业务工作上的支持。最后,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出版资助的支持。

喻崇武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