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本书立足现代汉语,研究情态强度及其句法表现。

情态(modality)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情态范畴可以从“类型”和“强度”两个维度来观察。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划分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等不同的情态次范畴。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高、低两个或者更多不同的强度等级。“类型”和“强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组合就得到各种不同的情态语义,形成情态语义系统。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们就划分出“可能”“必然”“未必”“不可能”四种语义,探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归纳为模态逻辑“对当方阵”,这可以视为情态研究的萌芽。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可能”是低强度的认识情态,“必然”是高强度的认识情态;“未必”是对高强度的认识情态的否定,“不可能”是对低强度的认识情态的否定。可见,早在情态研究的萌芽阶段,强度的差别就已经成为区别不同情态语义的重要特征。可以说,情态强度的研究历史和情态范畴的研究历史一样长。

20世纪以后,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等逐渐被纳入情态研究的视野。随着研究者划分出越来越多的情态次范畴,从“类型”这一维度研究情态逐渐成为主流。前人对同一情态次范畴内部不同情态结构语义和句法上的异同、情态结构的多义性和歧义消解、情态语义的历时演变、情态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从“强度”这一维度对情态范畴,特别是汉语情态范畴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

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情态强度是观察情态范畴的重要维度,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若干与汉语情态强度有关的基本问题。

(2)通过全面的考察可以对汉语情态强度及其句法表现有系统性的了解,这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汉语情态范畴的整体认识。

(3)情态是语言习得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

(4)情态强度不仅是语言学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模态逻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可以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照。

传统模态逻辑对情态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模态逻辑“对当方阵”中,这一方阵揭示的情态语义等价规律是本书研究的基础之一。但是,语言学毕竟不同于逻辑学。正如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指出的那样,“语言有它自己的逻辑”。自然语言的系统性和对称性总是有限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总是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汉语也是如此。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关注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是否所有情态次范畴都可以划分强度等级?对那些可以划分强度等级的情态次范畴,应该划分出多少个强度等级,各强度等级应当如何定义?如何确定一个语言形式表达的语义属于哪个强度等级?

(2)情态强度可以视为情态范畴内部的一种“量级”或“程度”。根据“肯定和否定公理”,一个形式表示的语义程度会影响它以肯定或否定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在情态范畴中是否同样存在?

(3)情态动词表示的情态强度义和程度副词表示的程度义都具有“量级”或“程度”的属性,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情态动词的情态强度是否会影响它们和程度副词同现的可能性?

(4)情态强度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是变化的,那么这种变化有何规律?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以对汉语情态强度及其句法表现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立足现代汉语,但也努力把从现代汉语中得到的结论放在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中来看待,以此来说明有些语言现象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语言之中。另外,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情态范畴,但也涉及情态和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本书的研究,也能深化对各语义范畴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