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三管英灵集》的编纂动因
梁章钜编纂《三管英灵集》既受到了清初至清中叶地域诗歌总集编纂的时代学术风气的影响;也在于自身对地域诗歌总集编纂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关注;梁章钜巡抚广西后,意识到广西诗歌总集未有集大成之作,欲在清前期文人编纂广西诗歌总集的基础上,实现继承与超越,完成更大规模广西诗歌总集编纂的文化建设事业。
一 地域总集编纂的时代风气之影响
地域文学总集的编纂实际上是地域文学和地域文化的一种建构方式,或是郡邑文坛宿老、知识分子对地方文学文献、地方文化有意识的整理、保存、弘扬;或是仕宦地方的官员进行文化建设,调配地方政府的力量和当地的文化资源,大力编修出版的文化成果。清初至清中叶清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对文献的搜集整理的重视,是促成士人纂辑地域文学总集的重要因素,如康熙帝亲自主持了多达九百卷的《全唐诗》、七十四卷的《全金诗》、三百一十二卷的《四朝诗》;乾隆间,则开展了全国性的征书工作,编辑卷帙浩繁、工程巨大的《四库全书》等,上行下效,在地方任上的知识分子也深具保存地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术型文人,皆欲以编纂总集的形式贯通地方文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接续文学、文化的道统。
清初(顺治、康熙朝)开始,“地方士人对纂辑地方文学总集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热情。”[43]规模性与系统性等方面均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就诗歌总集而言,出现在经济发达或文化传统深厚的地域,且府、县两级的诗歌总集较多,而一省之诗歌总集凤毛麟角,仅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几省有所纂辑,如黄登的《岭南五朝诗选》、廖元度《楚风补》、曾士甲《闽诗传初集》、汪森《粤西诗载》等。广西虽地处边陲,开发较晚,但自汉代已有诗歌出现,唐宋谪居广西的文人也有诗歌流传,明清广西诗家辈出,诗作数量大大增多。汪森康熙年间先后任桂林、太平(今广西崇左)两府通判,感受到时代风气,率先编纂广西历代诗歌总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成书过程:“森在粤西,以舆志阙略殊甚,考据难资,因取历代诗文有关斯地者,详搜博采,记录成帙。归田后,复借朱彝尊家藏书,荟萃订补”[44]而成,辑录了历代广西籍著名作家及客桂著名文人有关广西的诗词,弥补了明以前广西诗歌总集不见编纂的空白,也成为清初规模较大的一省诗歌总集的代表之一。
清中叶(乾隆、嘉庆、道光朝),“总集编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几乎遍及全国。大量之前极少或从未有过此类总集的地区也都纷纷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可谓盛况空前。”[45]此时出现诸多“国朝”地域诗歌总集,即只辑录清代的地域诗人诗歌总集,而通代一省的诗歌总集也是蔚为大观,仍然集中在江浙、湖南、江西、甘肃、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南方诸省。如阮元《两浙輶轩录》、邓显鹤《沅湘耆旧集》、曾燠《江西诗征》、梁善长《广东诗粹》、温汝能《粤东诗海》、李调元《蜀雅》、李苞《洮阳诗集》、袁文典袁文揆《滇南诗略》、傅玉书《黔风》、张鹏展《峤西诗钞》、梁章钜《三管英灵集》等。一省之中,诗歌总集编纂者前赴后继,总集又不止一二,诸多后出转精之作堪称一省通代诗歌总集之大成。这些诗总集的编纂目的皆欲保存一省之从古至今之诗人,及诗人优秀的诗歌作品,一来,不淹没地方之人才事迹和诗歌成绩,促进诗歌的交流与传播;二来,为后学者树立模范,可观一时之时代风气、纵览几代之文学发展,考一省之文献集成,“后之君子必有据,而取之者无惑也。”[46]而清初至清中叶的地域诗歌总集编纂的确在客观上实现了选诗家的编纂目的,洋洋乎大观,深具保存地域文学、文献、文化的意义。
张鹏展与梁章钜先后编选广西通代诗歌总集,皆为感受时代风气之士。清代乾隆年间的张鹏展乃广西上林人,曾祖父张鸿翮,是清初著名的壮族诗人;祖父张友朱是庆远教授;父亲张滋,是全州学正。在地域诗歌总集编纂的时代风气下,其生长坏境、家学传统无不对其编纂事业产生深刻影响,辞官回乡后的张鹏展,又先后于桂林秀峰书院、上林澄江书院、宾州宾阳书院讲学,其间对广西诗歌不断加以搜集、整理。“峤西诗之刻,凡以存一省之文献也。粤西士司,大抵务实而不务名。上焉者生平刻励于道德经济之业,不屑于雕章棘句以示长。间有山林学绩之士,风雨一编,苦心镂刻,只以自怡,未尝刻集以炫于世。是以粤西之诗,少有存者。……粤西自唐代有二曹专集行世,……迨宋数百年,现有专集者,惟一方外契嵩。”[47]张鹏展有感于广西诗人诗歌文献的散佚不传,用将近十年时间整理、汇集成第一部广西籍诗人诗歌总集《峤西诗钞》,对保存广西诗人诗歌做出了贡献。
清代道光年间,梁章钜巡抚广西,在编纂地方诗歌总集的时代风气下,有意识的在两部前人的诗歌总集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广西诗人诗歌文献,主持编纂更大规模的广西诗歌总集《三管英灵集》。
二 梁章钜的地域诗歌总集编纂经验
梁章钜一生勤于著述。其成果卷帙浩繁,内容题材极其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考证实录、笔记丛谈、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诸类;其著述之丰,在清代罕有其匹,50余年著作有70余种,为清代各省督抚中著作最多者。他随仕宦经历之处,努力整理当地的诗歌文献,编纂地域性的诗歌总集及整理编辑地域性诗话,尤其对福建的地域诗歌和诗话关注颇深,因梁章钜是福建长乐人,对家乡文学文化的热忱可想而知。梁章钜《退庵自订年谱》云:“己巳(嘉庆十四年,1809),三十五岁,仍赴南浦讲席,辑《东南峤外诗文钞》若干卷,陈恭甫为之序。”[48]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六《已刻未刻书目》云:“《东南峤外诗文钞》三十卷,陈恭甫编修序,皆录五代以前作,未刻。”[49]另外,梁章钜还辑录了“《闽诗抄》五十卷,皆录宋以后至国朝各诗,未刻。”[50]因未及时刊刻,后散佚,两部总集今已无从得见,乃梁章钜及今人之憾事。但这两部福建诗文总集的编纂为其编纂广西诗歌总集提供了编纂方法、编纂体例上可资借鉴的经验,如梁章钜编纂《东南峤外诗文钞》时,录入诗人的里居事迹,后来他在编纂《三管英灵集》时,也加入了诗人的简单传记,以备后人读书学诗能够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的情感和意义。陈寿祺为《东南峤外诗文钞》作序,品评是书云:“由五代上溯三唐、六朝捃摭殆备,又各具其爵里事迹.于是叹仪曹用心深至,俾学者诵读古人诗书,有以知人论世而不迷于远也。”[51]梁章钜编纂《东南峤外诗文钞》的同时,还编录了《东南峤外诗话》,这也对后来在广西编纂《三管英灵集》、编纂《三管诗话》提供了体例和方法上的借鉴。在编纂《三管英灵集》之前,除了编集上述福建的诗歌总集之外,梁章钜还编纂了福建诗话《补萝山馆诗话》、《长乐诗话》、《南浦诗话》等,这些地域诗话的编纂也为后来梁章钜编纂《三管诗话》产生了影响,在编选广西诗人诗作的同时,也对这些诗人籍贯生平进行考证,探讨诗人别集的版本与诗人手稿佚诗的来源,辨析诗作词句声韵的正误优劣,辑录各家诗话对广西诗人诗歌的评论,并发表自己对广西诗人诗歌鉴赏的见解。梁章钜从创作构思论、审美风格论、语言韵律论等多方面形成自己对广西诗人诗歌的诗学观。
总之,受到时代编纂地域诗歌总集风气的影响,入清以来广西地域总集编纂活动的启发,加之梁章钜编纂福建诗歌总集诗话的学术积累等,皆成为梁章钜编纂《三管英灵集》和《三管诗话》的基础。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梁章钜接到升任广西巡抚兼学政令,此时,梁章钜已62岁高龄,到任后,用了5年的时间,悉心搜集广西籍诗人的别集,编选《三管英灵集》,梳理了清中叶之前广西诗歌的发展与流变。
三 对广西诗歌总集的继承与超越
梁章钜《三管英灵集·凡例》第一条就指出自己编纂《三管英灵集》的原因。他认为:“粤西诗向无汇集,上林张南松通政始有《峤西诗钞》之刻,征采阅十载而成创辟之功勤矣,顾览者犹有未餍于心。兹编则搜罗较广而体例亦加严,非竞美于前人,实增华于踵事。”[52]梁章钜认为此前广西诗人诗歌总集凤毛麟角,且未成规模,所以欲在汪森《粤西诗载》和张鹏展《峤西诗钞》的基础上,将粤西诗人诗歌文献更广泛的搜集、整理、汇编。广西学政池春生也曾汇集广西诗人诗文,没有编成,梁章钜继之。
首先,梁章钜认为在张鹏展《峤西诗钞》之前“粤西诗向无汇集”,《三管英灵集》与《粤西诗载》的编纂理念不同。广西地处岭外,虽广西诗人诗歌由来已久,但因流传极少,难以汇集,道光年间临桂人廖鼎声有感于“粤人固非无能诗,以僻在岭外,流传遂少”(《拙学斋论诗绝句序》)[53],梁章钜也认为在张鹏展《峤西诗钞》之前“粤西诗向无汇集”。虽然在张鹏展之前,有汪森编集了《粤西诗载》,《粤西诗载》是一部诗词总集,其中诗24卷,3118首,他搜集的广西诗词,上始汉代,下至明末。但《粤西诗载》只选入写广西的诗歌,而不录广西籍诗人并未作于广西、并非写广西的诗作。有些著名作家虽未到过广西,但只要所写作品与广西的人和事有关,亦一律收录。例如,韩愈虽未到过广西,因他的《送桂州严大夫》写的是想象中的桂林景物,也收入《粤西诗载》,《粤西诗载》虽不是收录广西籍贯作家作品的总集,但为保存广西地理风物、民俗人情等地域文化做出贡献,是研究广西地域文化的重要参考。梁章钜不满足只是选录写广西的诗歌,更关注所有粤西籍贯诗人的诗歌,因此他得出在张鹏展《峤西诗钞》之前“粤西诗向无汇集”的论断,或者说,张鹏展和梁章钜所谓的“粤西诗”指的是广西籍诗人的诗歌,与汪森所谓的“粤西诗”涵义有所不同。
梁章钜《三管诗话》录宋人笔记《郡阁雅谈》所载宋代广西恭城诗人周渭《赠吴崇岳》一诗的诗事,并在《三管英灵集》之中收入了这首《赠吴崇岳》。梁章钜说“此诗非为粤西而作,故《粤西诗载》不录,岭外宋诗存者无几,因亟收之《三管集》中。”[54]这就表明了梁章钜编纂《三管英灵集》的理念与汪森编纂《粤西诗载》的理念不同,宋代广西诗人的诗歌被保存下来的本来就少,梁章钜将极为珍贵的周渭的诗歌和诗事文献收录,就弥补《粤西诗载》只收关于广西诗歌的不足,实现了存广西地方文献和地方诗人诗作的目的。
其次,梁章钜编纂《三管英灵集》欲学习《峤西诗钞》编纂体例、收录标准等,并欲完善其编纂之不足,编纂一部更具严谨性和规模性的广西诗歌总集。在编纂思想和编纂实绩上有所超越。
《峤西诗钞》全书共21卷,收入粤西250多位诗人的诗作2100多首。张鹏展嘉庆年间在北京就已经开始收集广西的诗人诗作,收集诗歌采阅整理达十年之久。梁章钜肯定张鹏展的《峤西诗钞》对关注并整理广西籍诗人和诗歌有开创之功,是清代广西地域诗选前无古人的力作。但梁章钜认为张鹏展的《峤西诗钞》虽有“创辟之功”,仍然读来让人有未能满足之感。
第一,《峤西诗钞》的收录范围并不全面,只存明清两代的广西籍诗人诗作,没有收录唐宋两代的广西诗人诗歌。所收上自明代蒋冕,下迄清代道光初年,由于搜集的局限,和编纂思想的不同,《峤西诗钞》有许多遗漏未录的广西诗人诗作,选录广西诗人的诗作数量比之诗人别集诗歌数量也较少,张鹏展虽是去粗取精,却也未免令人遗憾。
在张鹏展采录编纂过程中,由于广西地域广阔,诗人众多,诗人活动也不仅仅限于广西,省外的文献资料查找更为不易,因此采集不可能周遍;且在郡县志等地方文献中查找到诗人已有诗歌别集,但仍有很多没有能够寄到张鹏展的手中,使得最终收录的诗人诗歌范围并不全面。如《三管英灵集》收录了《峤西诗钞》没有收录的明代平南诗人袁崇焕的诗歌六十六首,梁章钜在《三管诗话》卷上讲到收录的原因:“公《省志》无传。朱氏《明诗综》及张氏《峤西诗钞》均无诗。余搜访得醴庭所辑《乐性堂遗稿》二卷,如获珙璧,亟登之《三管集》中者,盖十之七八。”[55]梁章钜之前的广西诗歌总集《峤西诗钞》和《粤西诗载》,以及朱彝尊编纂的《明诗综》均未录袁崇焕的诗歌,就连《广西省志》都没有袁崇焕的传记,《明史》本传称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而梁大力搜寻考证,得出袁崇焕是广西平南人的论断,并从袁崇焕的家族后人平南袁珏那里得到袁崇焕的集子,便将他所存诗歌的大多数都录入《三管英灵集》,加以颂扬,独具慧眼,成为保存袁崇焕诗歌的功臣。可见梁章钜有意识的在《峤西诗钞》所选诗歌之外,钩沉搜集,对广西诗人诗歌加以辑佚和保存。
再比如《三管英灵集》收录了清代全州谢济世的两首狱中诗作《丙午十二月初七日下狱次日旋奉旨免死释放发军前效力赎罪感恩述事次东坡狱中寄子由韵寄从弟佩苍实夫二首》,并在《三管诗话》卷中云,谢济世被赦免后,自求外出,授湖南粮道,“长沙士人感其遗爱,片纸只字,俱珍重之,故传此二首。而《峤西诗钞》遗之。”[56]受到诗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广西籍诗人因仕宦等经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诗歌搜集的范围也不能集中于广西,谢济世的此二首诗就是从长沙的文献中得到,梁章钜认为极为珍贵,录入《三管英灵集》中即可见谢济世其人的君子豪情,又能补《峤西诗钞》所遗之缺憾。正因为有所珍贵的诗人诗作,有前人总集留下的遗憾之处,梁章钜才想要补充规模更大的广西诗人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编纂思想的不同,编纂标准的不同,对于同样的诗人别集中的诗歌,张鹏展选录较少。梁章钜《三管诗话》卷上云:“朱竹垞《明诗综》第录《湘山寺》五绝一首,固难免俞廷举反唇之讥。而张南崧《峤西诗钞》所收,亦尚有遗珠之叹。”[57]俞廷举乃广西全州人,曾任四川营山、定水县令。俞廷举于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为本乡先贤蒋冕刻印了《湘皋集》四十卷。梁章钜称,俞廷举曾讥讽清初朱彝尊编纂《明诗综》时,仅仅收蒋冕一首诗歌,数量实在太少。梁章钜认为不仅仅是朱彝尊,就连关注广西诗人的张鹏展编集《峤西诗钞》时,也只是选录蒋冕诗歌五十四首,未免让人有“遗珠之叹”。故梁章钜编纂《三管英灵集》,收录了蒋冕诗歌六十三首。这就在选诗数量上超过了《峤西诗钞》,也将蒋冕集中更多质量上乘的诗作展示于众。
再如,《三管英灵集》卷二十二黎建三小传后附注,《退庵诗话》云:
家宫詹九三叔父尝序谦亭诗曰:“谦亭以孝廉作循吏,往来数十年,不辍于诗,今读其诗而知其性情之和平忠孝,且以知其政之恺悌慈祥;读其诗而知其学问之明通淹贯,且以知其政之敏练廉能。至于古体滂浡豪迈,五言短章骎骎乎登古乐府之堂,而律之俊逸浑厚、流丽清新,固人人所共爱。而余独爱其以见道之言发洩于草木虫鱼以抒其抱负,所谓真学问真性情者也。”此宫詹视学粤西时,谦亭之子槐门所请序也。《峤西诗钞》所登未尽其菁华,杨紫卿所选亦约,适平南彭先生兰畹携谦亭全集来,故悉录其尤雅者,足以传谦亭矣。[58]
梁章钜认为《峤西诗钞》所选黎建三诗歌数量不多,并未能选出其诗歌之精华,因此在黎建三的集中,选出尤为雅正的作品,希望能够以诗传人,保存粤西诗人及诗歌。
第二,梁章钜继承《峤西诗钞》的收录标准,编选粤西籍贯诗人之诗;并在辨体基础上编选正体之诗。张鹏展所收录广西诗人必须是寄寓广西数十年者,侨居广西的诗人不在选录之列。梁章钜虽未对寓居广西诗家寓居时间做规定,《三管英灵集》“凡例”第九条亦云:“闺秀、方外各编为卷于后,流寓又后之,非久于粤者不阑入。”[59]《三管英灵集》收录更为严谨,闺秀、方外、流寓编于最后,除方外、流寓22家外,所收录皆广西人,方外、流寓也都是长期寓居广西者。《三管英灵集》还规定,凡未能考证诗人里居、生平的广西籍诗人诗歌则单卷收录;不录无名氏之诗;诗人里居若存争议,未能确定广西籍者,不录入《三管英灵集》,而在《三管诗话》录入,表示存疑,以上诸收录标准的订立都要比《峤西诗钞》更为细致清晰。
另外《三管英灵集》只编选诗歌之正体,文体意识明晰。《峤西诗钞》的收录标准就比较严谨了,联句诗、集古诗、回文诗等游戏娱乐的诗体皆排除在外。《三管英灵集》继承之,“凡例”之七云:“应制之作,唐人编集未尝区别,后人则厘为别体。兹集摘收其赓歌、朝庙之篇,其科场试帖概不孱入。”“凡例”之八云:“全唐诗谚谜、占辞、酒令皆编为卷,是编唯录正体,外此,虽填词亦不载。”[60]梁章钜收录诗歌的标准之一是只录正体诗歌,而不录别体诗歌,他以《全唐诗》为例,认为唐人没有区别应制之诗的艺术价值,诸如试帖诗、唱和诗、颂赞诗等一概收录;而《三管英灵集》只收录其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唱和诗和颂赞诗,没有收录试帖诗。另外,谚谜、占辞、酒令、词等皆弃而不录,因为严格来讲,均非诗之正体。在收录诗之正体的标准上,《三管英灵集》与《峤西诗钞》一以贯之,均以选录具艺术价值的诗歌为本位。
第三,梁章钜学习《峤西诗钞》的编纂体例,同时完善其不足。在体例上,《峤西诗钞》以粤西诗人的科名先后为主要依据排列诗人次序,《三管英灵集》继承之,“凡例”第十条表明录入诗人的次序按照诗人乡试或会试的中式年先后排列,若诗人并未参加过上述考试,则根据其生平估略其年代,大概排序。梁章钜《三管诗话》卷上批评《峤西诗钞》将明代宰辅蒋冕排在第一位的编排,“张通政《峤西诗钞》托始于蒋文定公,即未免有名位之见。而梅轩尚书诗又列文定之后,尊弟而抑兄,岂真所谓近人论诗多序爵耶?”[61]梁章钜认为首列蒋冕,又将其兄蒋昪之诗排在蒋冕之后,透露出张鹏展以名位先于诗人诗歌的选编意识。梁章钜则主张诗人排序及选诗的多寡都应摒弃这种政治功利的编纂意识。梁章钜在《南浦诗话》卷八又借朱彝尊之话语,批评清初以来多有总集编纂者以名爵地位论诗排序,所以他在《三管英灵集》中不论诗名大小,尽可能收录所有粤西诗人之诗,主要按照乡试、会试或中式的年代编次诗人先后,上承朱彝尊《明诗综》不以诗人身份地位编选诗歌的编纂思想。
综上所述,梁章钜编纂《三管英灵集》既受到清初至清中叶地域诗歌总集编纂的时代学术风气之影响;也因梁章钜本人积累了地域诗歌总集编纂经验,尤其是其家乡福建地域诗歌总集及诗话的编纂经验、诗学思想,使其具备了选诗家的手眼和鉴诗家的质素;更主要的是梁章钜巡抚广西,见广西诗歌总集仅有一二创辟之功,又自有收录范围、收录标准、编纂体例的不足,所以梁章钜欲模仿前贤的编纂活动,在广西任所积极准备,在对《粤西诗载》和《峤西诗钞》的学习继承,发扬光大基础上,查缺补漏,搜罗范围更广泛,编纂标准、体例更为严谨,即所谓“兹编则搜罗较广而体例亦加严。非竞美于前人,实增华于踵事。”[62]欲成就有益于广西诗歌整理选录汇集的事业,存一省文献之精华,理一省文化发展之统绪。梁章钜主持编纂的《三管英灵集》也的确超越前人之总集,成为粤西通代诗总集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