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趋势分析

我国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不断尝试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方向和数量上仍存在差距,以下将针对人才的具体培养趋势做一探究。[3]

一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着同一方向靠拢。良好的跨国沟通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较为敏锐的市场把控能力以及国家化运作水平等已经成为国际上判定高素质人才的通用标准。而在这种环境下,各大高校必须以国际市场人才需求以及人才要求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培养一批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为深刻、实践能力更强,精通国际行业规则,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 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日趋综合性、整体性,极大地限制了单一知识结构人才的发展。着眼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探索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都坚持科学和人文相结合、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相渗透的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建设以及课程体系,力争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科学性。

在加入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也应开设跨学科、跨文化综合课程,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每个学年的课程数量与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形成互补,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

三 教育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材资源共享,师资构成多元化,由本土培养向国外研修或引进教师转变。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加强,充分整合并利用本国高校教育资源和国外高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国内外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以期达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合作办学不断发展,联合培养和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学术和交流越来越普遍,双边和多边合作交流模式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 教学方式现代化

发达国家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步向培养学生能力上倾斜。而中国部分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必然要建立现代化课堂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组织自由,可行性强,但教学手段单一,以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教学方式现代化,需要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编写论文或者PPT并在课堂上展示。将这些方法引入课堂,开展能动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案例或热点进行主题发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为了进一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补充作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的逻辑分析能力。

五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多元并存

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背景下,注重分层、分类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重要趋势。建立并完善适合国情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积极发挥高等教育评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效应。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要能够满足评价指标要求,要注重评价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以及真实性,能够真正客观地反映出人才培养的实际水平。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单项、全面评价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以便能够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水平、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1] 庄智象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外语界》2011年第6期,第71~78页。

[2] 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卫源:《国际化创新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趋势探究》,《中国商论》2016年第18期,第177~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