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 陈中奎
- 1312字
- 2024-11-28 19:07:16
序
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安全的最大变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严峻。
尽管互联网时代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来自网络,但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敌对势力采用的传统意识形态渗透模式和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只是载体和形式以及手段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新的变化,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渗透内容和目的与现代的渗透手段相互叠加,线上斗争与线下斗争相互交织,要求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新的认识,并在手段和方法上对来自网上和网下的挑战有新的应对之策。
从学术界已经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来看,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不少学者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等同于意识形态斗争问题,谈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就指向如何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问题,我认为将意识形态安全概念等同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概念是欠妥当的。安全是一种状态,斗争只是众多状态中的一种,所以前者的内涵应该包括后者。对概念理解存在误区,造成一些学者对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大多只是从斗争角度思考,忽略了意识形态理论建设这一角度。
本书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吸收现有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全面分析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复杂因素,进而提出核心观点,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发展性安全和竞争性安全,而竞争性安全又可以分为敌对性和包容性两种。
发展性安全的提出主要立足点是,当我国意识形态没有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侵害时,能够始终保持不断创新发展态势,成为广受人们认同并能引领新时代中国政治实践的行动指南。竞争性安全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当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外部势力的威胁时,能否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国内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一种是敌对性的,斗争的结果是要“赢”;一种是包容性的,斗争的结果是要“主导”。
本书的整个结构和行文都是围绕上述核心观点展开,初步建构研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框架,从时代维度、中国维度和世界维度深刻阐明互联网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之后,以理论阐述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目标,拓宽视野,放眼整个国际互联网时代,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演变的特点,进而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分析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后一部分,提出如何牢牢掌握互联网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主动权的对策措施,其中涵盖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安全战略观、构建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等五个方面内容。由此,形成研究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完整逻辑。
笔者尽力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理论分析框架,力求准确客观概括出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态势,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但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此项课题研究并不因书稿的完成而完结,一些问题的探究只是借助课题打开了一扇窗,至于那扇窗户里更多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我期待本书能够为学界同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启发,能够为宣传思想战线贡献绵薄之力,也期待我能够将此项课题做深、做细、做出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