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
- 谭苑苑
- 2字
- 2021-04-23 13:15:40
绪论
一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研究意义
在经济、科技以及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哲学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均面临严峻挑战:当中自然不乏批判地继承、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与升华。就国内外学术界而言,当代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理论上更多地体现为变革与开放、交流,在实践中则需要应对危与机并存的局面,亟须跟上时代步伐,融入国际化体系。
20世纪以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论已稳定成为哲学领域中的五大基础性理论,它们在各自的思想领域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无数次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与发展。其中,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即关于本体论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代哲学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探其缘由,它关系着任何一门哲学流派动态发展的总体走向,始终发挥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得以发展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超越于经验世界与具态事物,执着于超验世界以及形而上的玄妙,聚焦于逻各斯那般纯粹的精神殿堂,强调普遍性、统一性、总体性的思考维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本体论崇尚概念辩证法,惯以通过范畴进行逻辑推理,此种兼具抽象、超验、实体的本体论学问,阐明传统西方哲学各类问题的理论渊源。在西方,本体论,英文译作“ontology”,又名“形而上学”“存在论”或者“实体论”。总而言之,本体论学说内蕴于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及未来走向,同时也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核心与精髓部分,其地位之崇高、意义之重大,是其他任何哲学问题无法取代的。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学科类别之一即哲学——《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赋予本体问题研究以“第一哲学”之美誉,“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1]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明确将学科进行分门别类,将本体论划入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并特别强调本体论的研究范围,居最高普遍性。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引他关于本体论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又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3]
到了近代哲学,在康德眼里,只有批判、怀疑和不可知的“物自体”,以及沉浸在“二律背反”的迷惘中批判和否定一般形而上学。然而矛盾在于,康德并非一味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取消形而上学。黑格尔则是在康德对形而上学表现出怀疑、批判同时又肯定的复杂情况下迎难而上,历史性地构建了一个巨大恢宏的本体论体系。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同时也是西方本体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伟大代表人物。黑格尔以“绝对理念”为核心的本体论思想的思维方式,是有别于以往本体论(形式逻辑)的、属黑格尔特有的“辩证逻辑”。在黑格尔那里,拥有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特质的辩证法实现了概念自身的逻辑展开,本体论亦找到了使其焕发生机的存在方式,这同时也为下一阶段马克思历史性地重建“新本体论观”、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哲学的主要主张,即以一种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改造世界;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内涵,即在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对以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为主的本体论进行批判,从而开辟并展示出一种新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尽管马克思表现出对传统本体论研究的颠覆和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全面否定或取消有关本体论的一切思考。马克思哲学实际上反映的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类,通过“实践”对人类的生存世界进行思维上的“解构与重建”,最后再落实于行动中的“改造”。笔者认为,马克思不仅从未对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予以否定,而且在其一系列经典著作中展现了不同阶段的本体论立场,最终找到了自己本体论思想的归宿,即《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也正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放眼当代哲学的发展进程,人们对事物终极存在问题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表现为从对存在根据探寻的超验方式转而向对经验世界的主体感受性剖析。这是一场发生于当代西方哲学里有关本体论问题的根本转换,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之间的逻辑关联提供了一个现当代哲学的崭新研究视角。20世纪以来,众多哲学问题发生转向与颠覆,特别是拒斥形而上学思潮和颠覆本体论的倾向最为引人注目。就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的现象而言,后来出现了“反本体论”倾向,然而这一切只应被视为发生在西方哲学内部的、面临本体论转换时所体现出的另一种哲学思维走向。
就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而言,分别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了解近现代西方哲学发生转折过程中带来的变革,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维向度和时代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动向;有助于推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关于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研究领域是一个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话题。众所周知,马克思的所有理论学说,特别是其哲学思想发展主要传承西方哲学,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时、因地制宜地深入解析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时代内涵就尤为重要了。因而,若未能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发展做一个正本清源的解读,就轻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指导中国的理论、实践,立志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则只能是镜花水月、纸上空谈了。
第二,该选题研究对于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对于依照历史时间顺序考察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分析工作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展轨迹,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在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展动态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对西方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展的概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梳理,从而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发展阐明历史背景、提供理论前提。该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角度,以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发展的时间为线索,逐一探讨马克思于多部经典著作文献中展现的本体论思想发展动态。换言之,唯有回归马克思理论创作的文本语境,才可能真正做好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工作,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第三,从该选题的现实立意上来说,它有利于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相关学术争端,为当代否定或削弱本体论问题研究的情况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和崭新的研究视野。在近代,国内学界出现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各类争端,客观上激励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继续追本溯源,回到马克思的最初文本语境,寻找支持各方观点的例证与可靠分析;在各学术派别、学术主张的呈现与对照中,发现不足与创新;在理论论争中走出困境,看到希望,进而加深、完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内涵的多维度解读。
第四,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可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服务,其中包括加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其人民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信仰,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如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应当坚决拥护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并将之付诸行动,这里充分体现了做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做好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