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六盘水师范学院
李文心
2019年7月,我有幸随同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代表团前往“中国凉都”贵州省六盘水市进行采访。在十二天的行程中,我走访了许多地方,其中印象最深之一就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由于我学的就是高等教育,而且事业的起点就是在我的母校。所以对六盘水师范学院格外关注。在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透过对中美两国多个高等院校的体验和观察,我对高等教育本身,特别是中美两种教育体系,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次对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访问,使我有机会对国内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
7月22日午餐后,我们驱车来到有“贵州最美大学校园”之称的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外美丽的大学校园我去过许多,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一踏进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校园,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中,完全不同于我所去过的任何一所大学。令我惊喜赞叹的是,六盘水师范学院没有围墙,这一特点在中国实属罕见。校园整体处在龙山、凤山之间,毗邻明湖湿地公园,风景秀丽迷人。另外,学校多数建筑依山傍水,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依山傍水。比如说我故乡的省城济南,南临千佛山,北抵大明湖,也被描述为依山傍水,古人赞之曰:“一城山色半城湖”。实际上,济南老市区离千佛山还有好几里地,坐马车的话还真够跑一气的。而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校舍直接就坐落在小山坡上,同学们要想爬山,拔腿就可以消失在碧绿的山峦里。喜欢水的同学自然可以环明湖而行,或沿着两条跨湖的便桥穿行,望着湖面的白雾泛起升腾,缭绕到比桂林纤细的小山更壮硕的山头。山前有一组造型独特的银白色建筑群,特别引人注目。圆形的建筑是体育馆,扁扁的身材,白色的外壁被深色条状的玻璃窗竖向隔开,近看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远远望去,又像是一艘天外的飞碟降落在青青的山坡上。细长状的建筑是三座相互通连的教学楼,流线型的镂空设计前卫、洒脱,又兼顾采光和环保。近距离观察,可以看到建筑顶层的绿化植被随着弧形的轮廓起伏。退到远处看,却分明像是三条银色的长龙在翠绿的山间翻转起舞。
六盘水师范学院宣传部的龙尚国副部长义务为我们做导游,大家都觉得非常荣幸。龙部长师范科班出身,早年教书育人,后来创作过影视剧本,出版过长篇小说。他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对当地人文、地理和历史了如指掌。他介绍说,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前身是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创建于1978年。后来经过数次合并扩展,于1993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校园面积达1320亩,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在校人数达到11500人。目前学院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3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涵盖了工学、理学、教育学和文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能力为六盘水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服务。因为正值暑期,我们在校园内只见到少量的学生,可能是参加暑期班或夏令营的,人人朝气蓬勃,脸上流露出自信和笑意。
龙部长带领我们在校园漫步时,天空忽然飘落雨点。志愿为我们服务的两位大二的同学陈瑶和杨玉荣,准备得非常周到,立刻拿出雨伞分给大家。六盘水的雨轻柔细致,大约和江南类似吧,没有雷电强风,来得悄然,去也匆匆,不像在中国的北方,要么旱上数周不下,要么大雨倾盆。龙部长说这山里的天气特别,此处下雨,说不定几十步开外则一滴也没有。我们乘兴往湖边走,一色天然的景致,湖水清澈,植被茂盛,全不似北大未名湖畔的亭台楼阁和花红柳绿,也没有清华荷塘里的荷花和蛙鸣。猛然间,湖边郁郁葱葱的草木中闪出一点莹白,走近一点再看,却是一只轻盈婀娜的白鹭,展翅飞去了。细雨下下停停,有人驻足欣赏雨点溅落在湖面上泛起的涟漪,有人查看路边新鲜的树种,我们兴趣盎然,最终走上了一座穿湖而过的弧形便桥。没有想到在快到对岸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一个声控的喷泉。龙部长为我们展示,先投币10元,然后对着号角状的声筒呼喊,于是一条细长的水柱从湖面应声腾起,呼喊的声音越大、越持久,水柱就喷得越高。大家的童心被激活了,纷纷亮开喉咙一试,结果还是副领队秋尘悟性好,她直立在黑黄两色的声筒前,并不理会上面“呐喊”二字,声音不温不火,凭借音量的控制和底气,一举夺冠。
告别这座美丽的新型高等院校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次经历对我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真可谓是天翻地覆。四十多年前,祖国刚刚恢复了高考,重建遭到严重破坏的高教体制。那时候,全国高校百废待兴,师资、校舍严重不足,只能录取极少数的学生。我是那一代人当中极其幸运的一个,考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北京是共和国的首都,各方面的条件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要优越很多。但是,由于祖国的整体发展相对严重落后,我学习的条件完全不能和现在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同学相提并论。到北京的第一个冬天,我穿着棉大衣,坐在四面透风漏气的教室里上课。我们的英国老师身穿羽绒服,绘声绘色地讲课,我专心听讲,心中无比幸福,对当时的艰苦条件完全没有意识。等到多年以后,我到美国深造时才知道,原来人家的教室里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恒温,冬暖夏凉,因为温度基本不变,所以大家穿衣服也没有什么季节性,单衣单裤一年到头都一样。
最近几年,我利用暑假到北京大学教授夏季学期的课程,对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科研水准、学习和生活条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如此,还有一大批著名院校,比如“211”和“985”大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不在这100多所大学之内,包括六盘水师范学院。既然这些院校不能得到国家和相关省市重点的财政支持,又应该如何快速发展呢?
六盘水师范学院从1978年建校发展到现在,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断吸收和优化整合当地教育资源,搬迁到新的校址等措施,已经初步建成了完整的配套设施,总结出一套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办学方针。学院党委书记周斯弼在论及学校的教育方向时指出:“近代西班牙伟大的思想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说,大学是为了把普通学生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和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我们的使命,是在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净化学生美好的心灵、涵养学生高尚的品行、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他还具体阐述了如何达到以上教书育人的目标:“我们着力打造生态明湖、书香明湖、文化明湖、科技明湖、健康明湖、智慧明湖等‘六个明湖’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培育文艺与体育两个高雅爱好、养成阅读与思考两个良好习惯、练就写作与交流两个基本能力的‘三个两’素质提升计划,就是希望广大学生在增长知识、强身健体的同时,能够得到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我们听到的是清晰务实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明确的规划方案,而不是中国教育界司空见惯的大话和空话。
以我的观察,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方针不够清晰,并且缺乏真正的学术奉献精神。首先,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其次,大学要培养出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人才,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大革命”之后,祖国急需具有高级知识的人才,恢复高考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都很差,但那一代人的目标明确,态度端正,造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阶段。我出国之后,国内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在商业化大潮的推动下,大学盲目急剧扩招,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本科生教育这一基本任务。在学术研究方面则一味追求论文的数量和等级,造成许多教授或研究人员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金,甚至在国际学术界造成丑闻。单单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也就罢了,为什么硕士生不发表论文就不能毕业?硕士生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做出值得发表的学术论文?可悲的是,许多硕士生为了毕业不得不自费在学术期刊买版面了事。显而易见,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对提高科研水平毫无帮助,不过是变相捞钱的把戏。学术期刊绝对不能收费发表论文,这本该是学界的一个基本常识。在美国,硕士生毕业也仅仅是基本掌握了科研的方法,真正要出成果,还需进一步深造。即便是世界第一的哈佛大学也没有硕士生不发论文就不能毕业的规定。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一个根本问题是把教学、学术研究和商业利益搅到一起,从而忽视了教育事业的基本使命。学校不是企业,怎么可以用盲目扩招来增收呢?怎么可以在旗下设立上市公司呢?如果把大学办成企业,把学生视作顾客,那么最最重要的教书育人工作由谁来做呢?
此次参访六盘水师范学院之后,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还是要寄希望于这一类省市共建的基层院校,因为它们数量众多,是培养祖国建设所需人才的中坚力量。所以,如何把这些大学办好是当务之急,而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同行们借鉴。虽然中国最好的大学已经跨入世界先进的行列,但是它们所能培养的只是极少数精英而已,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回到基层来工作?中国科技在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世界,比如超级计算机、5G通信、人工智能运用、商务电子支付等等。中国还于2016年在贵州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直径500米)。在市政建设方面,中国一线城市与美国的纽约或洛杉矶相比也毫不逊色。尽管如此,我们肯定还不能说中国已经赶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的城乡差别太大。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都很发达,但是偏远农村仍旧非常落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和乡镇在生活品质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比如在教育、医疗、交通和购物等方面,大城市享有的便利,小地方照样也有。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但是它的高等教育资源却非常普及,五十个州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具有世界一流的公立大学。另外,美国的精英类大学(相当于中国北大、清华级别)也很多,有二十多所,其中不少位于小城市或乡镇,比如普林斯顿、耶鲁和康奈尔大学。由此可见,中国要缩小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首要的一环就是缩小城乡差别,让大多数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就是要建设好中小城市的大专院校,让这些基层大学为国家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
令人非常欣喜的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确立了务实的教书育人方向,成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高校。学院领导策略清晰,脚踏实地,没有华而不实的口号,他们提出建设六个校园文化品牌的举措非常得当,其中所贯穿的主旨就是“生态、健康和智慧”。贵州是“三线建设”的老区,在祖国改革开放的规划中起步较晚。如同整个大西南地区一样,贵州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2019年上半年GDP增速高达9%,仅次于云南的9.2%,列全国第二位。在保持传统产业以较高速度发展以外,第三产业中的大数据、旅游和电信服务增长都达到30%以上,其中电信服务增长105%。这充分说明,贵州及时利用自身资源,大有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的势头。在这个背景之下,六盘水师范学院主打“生态校园”“健康校园”和“智慧校园”,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实在是明智之策。如今,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同学在一流的高科技校舍里读书,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生活,在健康智慧的氛围里成长,可喜可贺。祝愿他们早日成才,争取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