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宁夏国营企业的全面建设

二、宁夏国营企业的全面建设

(一)自治区成立初期宁夏国营企业的发展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掀起了宁夏第一次工业建设高潮。中央决定从1958年起在若干年内从各省、市抽调一批劳动力和各类技术人员前来支援宁夏建设。自治区成立之前,从中央和全国各地抽调到宁夏的各族干部、职工达7万人,来自全国20个省市。在筹建一批较大的煤矿、工厂、大型水利工程时,煤炭工业部派来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辽宁、甘肃等省派来近千名熟练的建筑工人;冶金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包头黑色冶金设计院都派来工作组帮助勘测厂址,进行工厂的规划设计。除了人才、技术上的援助外,大批厂矿、建设工程所需钢材、水泥、木材和机电设备也源源不断运往宁夏。同时,兄弟省(区、市)还为宁夏代培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天津、大连等100余家企业就为宁夏代培了4800多名技术工人。

工业行业从无到有。1958年5月12—17日,中共宁夏工委召开地方工业会议,动员全党、全民大办地方工业。宁夏3个月内办起厂矿1100多个。1958年11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①,主任金浪白,下设煤炭处、机电处、轻纺处、交通处、综合办公室等部门管理指导宁夏工业发展。11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石嘴山钢铁厂动工兴建。在中央的支持下,宁夏迅速掀起了工业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当年开展了“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一年时间就办起了大小工业企业1.2万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增加了机床、变压器、水泵、水泥等千余个工业产品。对煤矿进行了民主改革,变窑主私人经营为公私合营,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度,优先安排了煤炭工业和坑口电厂建设。1958年6月,银川修理厂新建通用机器厂开工。7月,银川毛纺织厂用化学药品染毛实验成功,实现了国内化染工业上的一个创举。该厂还用澳毛成功试制了一种高质量十二号海军呢。7月19日,银川市首次开通两路公共汽车,结束了市内没有公共汽车的历史。7月31日,银川电厂制成万能变压器和电动机,给自治区电气化、机械化开辟了道路。8月9日,银川农具机械厂试制成功万能锅驼机、圆车床和水泵。9月,银川农校制成一部8马力的“勤俭牌”万能拖拉机。9月30日,银川汽车修理厂炼钢工人日产钢铁5吨,刷新了全市炼钢的新纪录。11月,上海五金机电厂、五金胶木厂、弹簧搪瓷厂迁到吴忠市。1959年1月,由上海、南京等地迁来支援宁夏建设而组建的银川被服厂、银川五金厂、银川电料厂、康乐木器厂等15个工厂,短期内纷纷投产并上市。1959年7月,吴忠仪表厂成立。该厂由从上海迁来的仪表、喷漆、烘漆3个生产小组为基础,与银川机电仪表厂、吴忠五金机电厂仪表车间合并而成,隶属自治区机械工业局领导,主要生产汽车和拖拉机的柴油芯、滤油芯。1959年10月,自治区规模最大、设备最新、日生产面粉6000袋的地方国营银川第一面粉厂建成投产。12月,银川机械修配厂成功试制了宁夏第一台重达150吨的1500毫米×1500毫米大型球磨机。1960年,银川变电所建成石嘴山—大武口—银川110千伏送变电工程,这是宁夏最早建成的110千伏线路。

煤炭工业蓬勃发展。1955年年底,煤炭部决定建设以石嘴山为中心,由贺兰山北段、黄河两岸的卓子山、老石旦、雀儿沟、棋盘井、乌达、石炭井、汝箕沟等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以解决包兰铁路、包钢、酒钢及甘肃、宁夏、青海诸省的用煤问题。1956年1月,石嘴山煤矿筹建处正式开展矿区的筹建工作。146煤田地质勘探队进驻石嘴山。石嘴山矿区井田面积共计40平方公里,矿区煤种为1/3焦煤,发热量在5000大卡/公斤以上,具有高熔点、高发热量、高挥发分等特性,是理想的优质动力煤。1957年,矿井建设正式开始,先后从西安煤矿基本建设局土建队、铜川工程处、北京基建总局、峰峰矿务局、山东泰安以及银川等地区调入职工近千人。石嘴山矿区最先开发的一对机械化矿井一号斜井于1957年10月27日破土动工,设计年产量45万吨,经过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于1958年12月投产;设计年产量50万吨的四号井于1959年4月投产;设计年产量100万吨的二号斜井于1960年7月投产;设计年产量21万吨的三号斜井于1961年12月投产。到1961年年末,石嘴山矿务局共有职工13718人。

1960年7月,石嘴山二矿投产时地面生产情况

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自治区成立时,宁夏只有1个炼油厂,到1959年6月,已经有两个年产1000吨原油、5个年产300吨原油的炼油厂,分别分布在中卫、石嘴山、宁朔、平罗、隆德、惠农等地。

能源、矿业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利用。1959年9月,宁夏第一座302型洗煤厂——石嘴山矿务局洗煤厂建成投产。该厂年洗煤30万吨,满足了钢铁用精煤的需要,保证了自治区钢铁正常生产。1959年11月,宁夏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石嘴山电厂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提前建成投产。1959年12月23日,由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橡胶厂二厂迁建、化工部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设计的银川橡胶制品厂建成投产。12月,银川机械修配厂试制成功宁夏第一台重达150吨的1500毫米大型球磨机。磨细度为0.83~0.74毫米,每小时能产1.05万~5.2万吨矿粉。这标志着宁夏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跨越了一大步。1960年7月,宁夏第一座水泥厂——青铜峡水泥厂建成投产。1960年7月,石嘴山矿区建成宁夏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结束了宁夏煤炭开采落后的历史。截至1964年,先后建成石嘴山矿务局、石嘴山钢铁厂、青铜峡水电厂、青铜峡水泥厂等一批骨干企业,能源、矿业资源初步得到开发利用。但是,受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思想影响,宁夏工业出现了战线过长,结构不合理,运行质量、效益低下,加上遭遇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起步的工业再次受到了重创。

(二)调整时期的国营企业状况

“大跃进”中,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加剧了国民经济内部比例的失调。从1960年开始,宁夏削减工业施工项目,由1960年的355个下降到1961年的129个,使之大体适应经济困难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961年1月16日,银川市工业、交通、基建、财贸、文教、卫生、城区公社开展反“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瞎指挥风”的试点工作。4月中旬,在试点基础上开始全市性的反“五风”运动,纠正和克服了领导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加强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1961年6月,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批准自治区重工业局党组《关于调整几个炼铁厂暂停生产的报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冶金系统停止或暂停一批产量低、消耗大、成本高的工厂,保留一批生产条件好的工厂,其中停产的铁厂有中宁铁厂、新城铁厂、大丰沟煤矿新生铁厂,撤销平罗大磴沟炼铁点。1961年8—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通过《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之后,宁夏作出进一步大力调整工业的决定。除了下决心关闭没有原料基地的石嘴山钢铁厂和几个当时原材料供应、产品销路都存在突出问题的大企业外,还调整合并了中卫农牧机械厂、青铜峡水泥厂等重点企业,对经精简调整后保留下来的厂矿企业,注重以增产节约为中心,搞好企业管理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支援农业和市场。1962年工业调整的重点是继续关停、退出,以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构。1962年5月,吴忠工具厂并入吴忠机床厂,银川砂轮厂并入银川机械修理厂,中卫机修厂并入中卫农牧机械厂。经过各方努力,全区工业企业由1960年的783家,分别减少为1961年的566家和1962年的446家,其中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分别由366个减少为269个和134个,从而使“大跃进”中虚假膨胀起来的工业企业数量和产值水分压缩。

1963年以后的调整中,宁夏工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力求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至196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1962年的446家增加到454家,工业总产值却由1962年的1.53亿元增长到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2.0%。根据决定,1963年10月至1964年5月,由自治区工业厅牵头组织的33个重点厂矿企业120多人,分批到华东、华北、东北一些城市的对口企业学习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对继续调整中的宁夏工业企业发挥了巨大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在调整中,宁夏工业企业普遍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特别强调进一步调整生产方向,培养技术力量,充实技术后方,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生产配套工作,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产适销对路产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物质消耗,继续提高现有生产水平。为此,自治区决定先调整好20家重点企业(其中电厂各3家、机械厂7家、煤矿2家、轻工厂和纺织厂各3家、建材厂和汽车修配厂各1家),使其在两年内达到正规生产水平。从1963年年初开始,自治区主要领导蹲点跑、亲自抓工业增产节约运动,仅半年多时间就取得了成效。在各方努力下,1963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共节约煤炭1.4万吨,石嘴山矿务局生产成本较计划降低了3.3%,原煤含矸石量减少0.8%,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3年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65年,利税总额和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00万元和1511万元,较1962年分别增长30.9%和21.4%。1965年与1962年相比,煤炭产量与发电量分别增长15.8%和37.2%,金属材料试验机、起重设备等一批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地方财政收入连续3年增长。

(三)“三线”建设时期,宁夏国营工业体系形成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准备打仗”的“战备”思想,提出把全国划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三线”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的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针对宁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状,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调整经济发展的全国工业建设布局中,决定在宁夏安排一批列入“三线”建设范围的重点建设项目。从1965年开始,为落实国家“三线”建设和党的民族政策,沿海及工业发达地区企业纷纷整体内迁或合并创建了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宁夏工业建设出现了第二次高潮。特别是待建企业广大职工及其随行家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艰苦奋斗、支边光荣的革命精神,对待建工程的较快建成起了重要作用,许多企业创造了当年破土动工、当年基本建成的工业建设新速度。其中,1964年12月26日,冶金部304厂迁建青铜峡的青铜峡铝厂①破土动工,1970年8月21日建成投产,年产电解铝3.6万吨。1965年7月1日,由第八机械工业部将下属的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活塞生产线部分迁到吴忠县机械农具修配厂厂内,经改建而成的吴忠配件厂建成投产(1968年9月经第八机械工业部批准,选择了新的厂址,1969年开始动工兴建,1971年11月建成投产)。10月1日,由北京仪器厂迁建的以生产电子式万能拉力试验机、机械式万能拉力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等为主的青山试验机厂在青铜峡建成投产,当年生产10个品种的试验机340台。10月25日,由大连机床厂迁建的以生产数控车床、仿形机床、组合车床、铣端面钻中心孔床等为主的长城机床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1月25日,由大连起重机厂迁建的以生产起重机、减速器为主的银川起重机机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2月1日,由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以生产方柱立式钻床、珩磨机床等为主的大河机床厂,在中卫县建成投产。12月31日,由青岛橡胶厂二厂和沈阳第三橡胶厂部分合并迁建的以生产载重汽车轮胎、轻卡汽车轮胎、轿车轮胎、航空轮胎、子午线轮胎、农用轮胎及航空轮胎翻新等的银川橡胶厂,在银川基本建成投产。年底,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435室、436室、215室合并迁建的全国最大的钽、铌、铍生产科研基地和全国唯一的铍材料研究中心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又称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建成投产。

1966年2月,由大连仪表厂迁建的以生产插入式、圆环式涡漩流量计等流量、压力类仪表为主的银河仪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3月生产出50台浮子式差压仪表。3月30日,由上海自动化仪表七厂迁建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调节阀生产厂吴忠仪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这批骨干企业在宁夏各地先后建成投产,使宁夏拥有了一批填补空白的新兴企业,明显改善了宁夏的工业布局,极大地增强了宁夏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

1964年兴建青铜峡铝厂时,工人在推火车皮

1969年,随着中断了两年的全国计划工作恢复,“三线”建设继续推进。1969年陆续建成并投产的骨干企业有:长城机床铸造厂(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项目,由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以生产全国主要机床厂所需机床铸件主阀的企业,9月12日在银川建成投产),西北轴承厂(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项目,由辽宁瓦房店轴承厂迁建的以生产广泛用于铁路、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所需各类轴承为主的工厂,10月1日在平罗县大水沟建成投产)。同日,由天津红旗仪器厂迁建的以生产硬度计、冲击试验机、蠕变及持久强度试验机、包装容器试验机等为主的吴忠微型试验仪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

1970年后陆续建成并投产的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有:由山东732厂迁建于银川的胜利阀门厂(1984年3月更名为兴庆机器厂),由河北省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安徽省淮南煤矿机器厂、辽宁省抚顺煤矿机械厂分别迁建于石嘴山市大武口的西北煤矿机械一厂、二厂、三厂。1972年4月21日,根据国家计委、国家一机部通知,从天津标准件厂、天津材料改制厂、天津螺纹工具厂等单位分迁部分设备和人员,在银川组建宁夏标准件厂。1973年,成立西北煤矿机械总厂,统一领导这3个厂煤矿机械制造工作,成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中建成的全国煤矿机械生产重点厂家之一。1976年10月1日,由吉林省524厂等迁建于固原县的清河机械厂建成投产。这些骨干企业的先后投产,使宁夏工业的面貌有了显著变化。

“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机床、轴承、起重设备、仪表、材料试验机等一批大中型国营骨干企业,对宁夏工业和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些企业在许多方面保持了老厂的优点和传统,他们一般都有比较先进的工艺、比较科学的经营管理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是国内同行业中的重点和骨干企业。这批骨干企业在宁夏各地先后建成投产,填补了宁夏工业的空白,极大地增强了宁夏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同时,值得珍视的“三线”建设故事、“三线”文化和“三线”精神也成为教育后人的传家宝。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宁夏国营企业

经过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线”建设,在国家重点投资支持下,宁夏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尽管“文化大革命”中宁夏的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产一度陷于停滞和倒退,但是在能源工业发展较快的带动和大中型企业建成投产的推动下,工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全区工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2.03亿元增长到1976年的10.45亿元。

在1970年4月召开的自治区计划会议上,提出几年内实现“小土星”星罗棋布、“五小”企业遍地开花的设想。在大力发展“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方针的鼓励下,到1970年年底,各市县建成300多个“五小”企业和一批农机修造厂,还建成144个社队农机修造点。全区先后试制和生产了中小型拖拉机、柴油机以及纯碱、洗衣粉、砂糖、卷烟、棉针织品等300多种日用工业品。全区不仅原有的煤炭、电力、机械、化肥、建筑材料、陶瓷等工业不断发展,而且还重建和新建了钢铁、农村修造、汽车配件、柴油机、电子、粉末冶金、棉麻纺织、玻璃、造纸、制糖、制药等一批中小企业,改变了全区的工业面貌。进入70年代后,随着“一打三反”运动和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创造了不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部分产品填补了宁夏工业产品的空白,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国营小型工业企业、骨干企业,不仅提高了工业品自给水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宁夏工业的全面发展。

1. 一大批国营企业建成投产并取得较好效益

1966年9月,青铜峡水泥厂水泥产量已完成全年生产计划的84.7%,质量继续保持稳定,生产成本比1965年降低14%,生产出现了新局面。银川拖拉机配件厂超额完成了1966年前8个月的生产任务,产量较1965年同期增加了2/3,质量不断提高。石嘴山矿务局一五采煤队创造了月产3万吨原煤的新纪录。自治区运输公司超额完成了8月份运输任务。石嘴山矿务局提前超额完成了第三季度原煤生产计划,1966年前8个月,全局实现120多项技术革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建工部七〇二公司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1966年生产计划,工程质量全部合格,成本降低6.3%。1966年,全区第一座氮肥厂、设计能力年产0.5万吨合成气、2万吨碳酸氢铵的银川氮肥厂建成并投产。196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比1965年同期增长80%,共试制和生产了130多个新产品,有的已经赶上全国和世界先进水平。到1967年10月18日,宁夏银川皮革厂已完成全年产值计划的74.9%,皮件生产已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112.8%,比1966年同期增长35.3%,皮革、皮鞋、皮件等主要产品的质量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1967年12月26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成,第一台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投运发电。至1978年12月,共8台计27.2万千瓦机组全部装满投产。1969年,具有现代化工艺流程的中型化肥厂——银川化肥厂——基本建成,并开始局部试车。1969年1月,大河机床厂提前11天完成全月生产计划,超过建厂后最高月产水平的53.8%。煤炭工业部所属2个矿务局、3个工程处和自治区所属3个煤矿,创造了全区煤炭生产历史上的日生产最高水平。

1969年2月,自治区革委会召开银川地区23个工厂、企业革委会负责人座谈会。银川化肥厂基建指挥部、银川橡胶厂、银川毛纺织厂、银川棉纺织厂、宁光电工厂、自治区建筑公司、自治区运输公司、银川机修厂等10个工厂(公司),介绍了“搞好‘斗、批、改’掀起抓革命促生产新高潮”的经验。8月,自治区工交、煤炭、基建战线抓革命促生产经验交流会在银川召开,银川橡胶厂、建工部七局十公司等单位介绍了经验。1969年9月,全区第一个生产维修工作母机的专业厂家——银川机床维修厂于国庆前夕建成并投入生产。具有现代化工艺流程的中型化肥厂——银川化肥厂已基本建成,并开始局部试车。10月,吉兰泰盐场由国内自行设计、安装的全国最大的一条水利输盐管道投产。银川亚麻厂建成投产。12月,宁夏柴油机厂机修车间建成,部分试车生产。全区工业生产直线直升,比1968年有大幅度增长。煤炭、机械、纺织、化工、轻工、建材等工业的许多厂矿都提前完成了季度生产计划,并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

1970年5月,工业机械厂提前35天完成上半年国家生产计划,总产值相当于1969年同期的175%,总产量相当于1969年同期的2.5倍,平均月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自1970年4月起,银川氮肥厂氮肥产量大幅度上升,原材料消耗普遍降低,企业由亏损变为盈余。提前超额完成上生产任务,化肥总产量接近往年全年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70年7月,银川氮肥厂仅用50天建成全区第一个制碱车间,并生产出第一批纯碱,填补了全区化工生产领域的一项空白。随着石油资源的探明和开发, 1970年9月,宁夏第一家石油加工企业——马家滩炼油厂建成,该厂自建成投产后几经技术改造,到1985年达到年产能力5万吨,从此结束了宁夏没有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历史。1970年12月10日,处理甜菜1000吨的银川糖厂建成投产,生产出第一批白砂糖,结束了宁夏没有制糖工业的历史。1972年9月,拥有1000个精纺纱绽,设计能力为年产绒线700吨的灵武绒线厂建成投产。1972年11月,石嘴山第二矿务局(石炭井矿务局),卫东煤矿设计年产12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无烟煤矿斜井建成投产。1973年8月,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90万吨的宁夏第一座生产优质无烟煤的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石嘴山第二矿务局大峰露天煤矿建成投产。1974年12月,设计能力为10万吨的贺兰山磷矿建成投产。1975年1月,青铜峡水电站1台3.6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建成,正式并网发电。1975年6月,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主焦煤石炭井乌兰煤矿投产。1977年,灵武县化肥厂、石嘴山市化肥厂、贺兰县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1978年2月,宁夏钢铁厂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全区工业系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197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比1972年增长12%, 8年来全区工业以平均递增20%以上的速度大踏步前进。1973年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3倍半,不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主要产品有2/3提前完成国家计划,其中有1/3的产量比1972年增长20%以上,有的增长1~3倍,产品质量稳步上升,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原材料消耗有所下降,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整个工交系统企业为国家提供的积累是历史最多的一年。

2. 技术发明不断取得新成绩

1966年12月,吴忠材料试验机厂试制成功RCK-06型高温蠕变持久强度试验机和RSL-帕型高温微型试验蠕变型持久强度试验机。1968年,青铜峡水泥厂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安装的立窑自动加料设备投入生产,使熟料产量比人工加料提高20%,水泥产量、水泥电杆产量分别提高20%和30%,创造出1968年最高纪录。9月,石沟驿煤矿机电队经过10个多月时间,成功试制了1台多用途的油压机。银川机修厂在1968年国庆前夕成功试制全区第一台300吨摩擦压力机。

1969年1月,银川机械修配厂成功试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减速机。3月,银川汽车修配厂成功试制嘎斯-69汽车传动轴总成,并开始批量生产。10月,银川亚麻厂制成一台既能除尘又能回收麻屑的旋风式除尘器,建工部八局一公司五处制成爆破桩钻眼机和预应力薄板。11月,吴忠仪表厂制造出全国第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控制高压阀,填补了国内仪表工业的一项空白,标志着中国仪表制造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2月,煤炭工业部七十九工程处第五施工队运输连利用废旧材料制成自动拉钩机。西北轴承厂边建厂边投产、边设计,在建厂过程中生产出第一批轴承。

1970年4月,吴忠仪表厂用一年多的时间,成功试制了22种新产品,其中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城机床厂成功试制加工电动机转轴的自动线设备。石嘴山五四厂自己动手制成了既能开坯又能轧材的双层辊道,不仅节约了人力,而且提高了轧钢效率。6月,银川机修厂成功试制1台10吨电动吊钩拼式起重机,宁夏电业局送变电工区三连试制成功专供农用的30千伏安变压器。7月,石嘴山矿务局成功试制全区第一台螺旋卸煤机,比人工提高10多倍;西北煤机一厂成功试制PM250型减速器12台;吴忠卷烟厂研制出“长城”牌卷烟;银川拖拉机配件厂成功试制全区第一台495型柴油机;自治区电影机械修配厂成功试制全区第一台“六盘山”牌8.75毫米轻便型电影放映机全套设备;银川汽车修理厂试制生产出“六盘山”牌载重汽车,结束了宁夏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8月,银川农机修理厂成功试制首批“六盘山”牌45中型轮式拖拉机,填补了自治区工业的一项空白。8月25日,宁夏柴油机厂成功试制适合农村需要的195型“红旗-12”柴油机。11月,吴忠材料试验机厂试制出全区第一台现代化的中国式大型单晶炉,并拉出合格的单晶硅;银川毛纺织厂成功试制织方格毛毯不需要人工停机倒格的新技术。12月,西北煤矿机械一二厂成功试制煤矿急需的低合金、高强度元环链;吴忠微型材料试验仪器厂自主设计成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金属材料强度测量仪器——10型强度计。

1975年5月,长城机床厂制造出CSK20型数控机床,成为我国第一台通过国家鉴定的数控机床。

到197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3.85亿元,较1957年增长34.9倍。国营工业的布局和发展,使宁夏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且以能源、机械、化工、冶金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工业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也奠定了工业重型化发展的基础,更确定了国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①1958年11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煤炭处、机电处、轻纺处、交通处、综合办公室等机构。1962年8月5日,自治区党委决定撤销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1964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9月正式恢复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处、干部处、工交政治部。

①2001年,企业改制更名为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12月26日,由中电投宁夏能源公司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资委监管的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重组设立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旗下的二级控股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