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燃烧的群山·工业卷
- 石嘴山市委宣传部
- 4860字
- 2021-12-22 18:11:23
掩隐在贺兰山里的西轴厂
从平罗县城崇岗镇向西南方向一路迤逦而去,便进入了莽莽苍苍的贺兰山。在贺兰山东麓群山环抱间,有个叫大水沟的地方,一座废弃的工厂赫然呈现在面前,在铁青色的贺兰山的衬托下,它愈加显得苍凉落寞,透过高大斑驳的红砖厂房,仍然可依稀看出它曾经的辉煌。
创业路上艰辛多
1965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总体部署,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先后两次派人到宁夏考察,在符合“靠山、隐蔽、分散”战备要求的前提下,决定由辽宁瓦房店轴承厂(以下简称“瓦轴”)包建西北轴承厂(以下简称“西轴”)。自此,西轴在贺兰山深处落地。
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建工厂,岂止一个“难”字了得!你能否想象得到,55年前西轴草创时期面对的是怎样的艰苦环境,创业者们经历了些什么?
贺兰山深处的大水沟,一座山峰连着一座山峰,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与外面的世界连通。千百年来,这里只有光秃秃的石头,没有树木,没有人烟。偶尔,有放羊汉赶着羊群蠕动在山坡上和山谷间。
“哎,太荒凉了。”提起当年创业的经历,今年80岁的王宝珠不胜感慨唏嘘。1965年11月,王宝珠在辽宁瓦房店轴承厂基建科任职,瓦房店轴承厂组成了一个筹建西轴的考察队,赴千里之外的宁夏进行实地考察,王宝珠就是考察队队员。那年,王宝珠23岁,正是热血澎湃的年龄。王宝珠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那个年代,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独生子女很稀罕。王宝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虽说也挨过饿、吃过苦,但总的来说,日子过得还算无忧无虑。尽管王宝珠已经做好了吃苦受罪的心理准备,但是她所面临的艰苦环境,还是远远超过了她的想象。
1966年8月,瓦房店轴承厂派遣的西轴筹建人员进入选定厂址——平罗县崇岗公社大水沟,开展建厂的前期筹备工作。“先遣队”14人,队长是安德盛,王宝珠的岗位是基建计划员,一个很普通却又很重要的岗位,万事都要从她这里起头。“乘车到平罗县崇岗公社,车就开不进去了。我们背着扛着行李和必备用品,步行走过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终于来到大水沟厂址。眼下的景象,当头给我泼了一瓢冷水,心里凉了半截。这里住没住的地儿,吃没吃的地儿。山沟里只有一个破败的羊圈,散落着一地羊粪。连人的基本生存都保障不了,还怎么建厂?”王宝珠这样描述她当时的失落心情。
王宝珠和她的队友们是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这里的,短暂的失落之后,青春的热血又沸腾了,冷却的心又变热了。“我们清理了羊粪,在地上铺了些柴草,3个女同志住在羊圈里,11位男同志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王宝珠笑着,说得云淡风轻。
荒无人烟的贺兰山里,满天星斗像一粒粒珍珠,镶嵌在宝蓝色的夜幕上,闪闪发光。贺兰山的夜是安静的,只有风划过山谷呼呼作响的声音。长夜漫漫,刚到驻地的那天晚上“,先遣队”的队员们彻夜无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谷间,天当被子地当床,野菜野果当干粮。他们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招募了建筑队伍,“先遣队”和建筑工人一起上山打荆条、采石料、烧石灰……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在山沟里建起了近1万平方米的宿舍。王宝珠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组建了“五七”服务队,为筹建工作提供后勤保障。“西轴是靠我们的双手一砖一瓦建起来的。除了厂房,职工宿舍、家属院,还有学校、影剧院等配套设施都留下了我们的汗水。”王宝珠不无自豪地说。住宿的问题解决后,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建设者开赴进来,贺兰山腹地名不见经传的大水沟,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苏醒、升温、沸腾。
施工现场铁流滚滚,人来车往。沉寂的深山沟里人声鼎沸,基槽放线、基坑开挖、基础浇筑,修路架桥,兴建厂房,千军万马战犹酣。西轴的创业者们脚踩滚烫的岩石,头顶炎炎烈日,一座座厂房在他们的奋斗中拔地而起,一台台设备在他们手里安装就位……排山倒海的气势、雷霆万钧的力量、豪气万丈的干劲,在山沟里回荡、澎湃、燃烧!山沟里的石头似乎都变得滚烫起来。
1966年至1969年,西轴的创业者们用了3年时间,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建起一座在当时来说堪称现代化的轴承厂,全厂分成3个厂区、1个库区和4个住宅区。
火红的年代
1969年10月,西轴试生产出第一批产品。王颂章当时还是个30岁的小伙子。在试生产期间,他和30多位工友吃住在现场。饿了,凉水就着凉馒头填巴两口;困得顶不住了,随便找个角落眯一小会儿。“我们那会儿年轻,浑身都是劲儿,为了早一天投产,我们都拼了。”王颂章微眯着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时代。邓久成也是西轴试生产的亲历者之一,他是一名机床维修工,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是从瓦轴运过来的,我们边安装边调试,日日夜夜守在试产现场,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决不允许故障在我们手里多耽搁一分钟。我们每天回到宿舍都是深夜了,熬通宵也是常有的事。往往回到宿舍,工装都来不及脱,一头栽到床上就睡过去了。”邓久成这样介绍当时的情景。
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生产,设备运转正常。197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的大喜日子。红彤彤的太阳从贺兰山冉冉升起,照亮了大水沟的沟沟坎坎,照亮了西轴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每个西轴人的心。西轴的职工们穿着崭新的工装,守在各自的工位上严阵以待。“启动!”按动电钮,设备欢快地运转起来,亮晶晶的轴承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那欢快的设备运转声,转出了西轴人的兴奋与喜悦,转出了西轴人的激情和速度,转出了西轴人的青春和热血!西轴厂从此进入了一个火红的年代。
1970年12月31日,西轴厂完成了50万套轴承的生产任务,这条消息被登在当天的《宁夏日报》上,大家争相传阅,整个工厂都沸腾了起来。
1976年,西轴自主研制成功轧机压下轴承,填补了行业空白。
1979年,西轴自主试制成功铁路轴承,批量生产。
试制成功铁路轴承,是西轴历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谈起当年争取和研制铁路轴承的经历,曾任西轴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何家群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在没有铁路货车轴承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原始的滑动轴承,这种产品的摩擦力太大,致使火车的启动费劲,危险系数也很高,而同一时期,其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滚动轴承了。不仅安全,时速也可以提高一倍。”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1978年,中国铁道部从日本引进了滚动轴承的技术,那时,国家还是市场准入制度,要在全国1000多家轴承厂中选择几家生产滚动轴承。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几乎所有的轴承厂都提出了申请,西轴也是众多申请单位之一。一机部经过认真甄别、评估、筛选,批准了瓦轴、洛轴等4家工厂。西轴榜上无名,铩羽而归。
西轴老厂区全景
西轴人并没有气馁,他们憋足了一股劲,一定要把这块难啃的骨头啃下来。经过一年的深入钻研和技术准备,1979年,研究生产铁路滚动轴承的厂家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西轴。
当然,西轴也没让国家失望。“拿到图纸,5家轴承厂开始暗暗较劲。那个年代各厂家的设备都比较落后,拿回图纸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若要让它在国内落地,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除了设备落后、制作难度大以外,还有温度、水汽、粉尘、振动等环境因素影响。铁路滚动轴承要求精度高、技术难点多,需要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一点一点改造。铁路轴承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何家群对研制生产过程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付出多少心血,就有多少回报。在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关之后,西轴终于成功生产出了铁路滚动轴承。
汗水与心血是成功的王道。“我们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出铁路货车轴承,且质量完全符合标准的厂家,也是第一个产能达到20万套的生产厂家!”说到当年的辉煌,何家群依旧很激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两个“第一”,让全国同行业对地处西北一隅的西轴厂刮目相看。西轴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锲而不舍的韧劲、敢为天下先的冲劲,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尊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西轴红火的时候,人数过万。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他们有自己的幼儿园、子弟学校、医院、商场、广场、体育场、电影院。西轴对职工的一切几乎都“承包”了,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样样都管。西轴人也很有优越感,“我是西轴人!”说起了脸上都是满满的自豪。山沟里的西轴,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年轻人谈恋爱也多是厂内循环,肥水不流外人田。外人看西轴觉得神秘,西轴人看外面觉得复杂。2011年年初,央视热播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爱在苍莽大地》,主演是李幼斌、李乃文、朱亚文等。这部影视剧就是在贺兰山里的大水沟西轴旧址拍摄的,还原了当年的情景。西轴这个当年的明星企业,曾经为石嘴山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西轴地处深山沟,却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在初中生都被誉为“小知识分子”的年代,西轴曾经拥有老五届大学生400人,中专生250人。20世纪80年代,自治区从西轴抽调许多优秀人才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有不少人成长为厅级干部,为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青春流逝 精神永驻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中国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西轴掩隐在贺兰山的山谷间,高昂的运输费用、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严重缺水的困扰,已然无法与沿海和内陆城市进行平等竞争了。
1982年年初,在国家一机部的统筹安排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西轴兼并了原银川轴承厂,并与宁夏喷灌厂调换地址,成立西北轴承总厂,逐步向银川市调整搬迁,从山沟走向城市。西轴的搬迁历时10年。他们还是当年创业的那股劲儿,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没停一天产,边生产、边改造、边基建、边搬迁、边发展。
1992年年底,西轴全面完成了调整搬迁的历史任务。搬迁到首府银川之后,西轴铆足了劲,掀开了发展新篇章,我们仿佛听到了西轴翻动历史书页的窸窣声。
1994年,西轴被国家列为宁夏唯一的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199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经贸委批准,西轴改制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96年4月19日,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成立的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成功上市,也是宁夏第二家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发行了我国轴承行业第一支股票,被誉为“中国轴承第一股”。
2004年年底,西轴偿还历史旧账近2亿元,还清了拖欠员工工资、养老保险、医疗费等,生产经营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西轴生产的8种轴承被用于飞船的地面测控和卫星通信设备中。随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西轴火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2008年,西轴与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地铁车辆轴箱轴承研发,进行了长期大量实物实验。2014年7月23日,安装轴箱轴承的地铁车辆在北京进行装车运行,通过1000公里空载实验和重载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开始,安装轴箱轴承的地铁车辆在北京地铁8号线进行10万公里的并网载客运行,通过在线跟踪检测,取得圆满成功。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2年,西轴成功研制了目前国内最大的1.2万米深井石油钻机轴承,研发生产的水泥工业立式磨配套轴承、六辊可逆冷薄板轧机支承辊轴承实现了国产化,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
从1965年西轴选址那天起,它已经走过了55年的风雨历程,几代建设者用汗水和心血描绘了她波澜壮阔的画卷。坐落在大水沟的西轴依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模样,狭长的山沟,坐落着高大的建筑,空空荡荡的厂房,还有极富年代感的标语,让人恍惚走进了4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画面里。曾经的高音喇叭不再出声,落寞地鸟瞰着陈旧的时光……西轴的创业者们在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极端艰苦条件下,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怀着年轻人火热的心,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道道险阻,让一座工厂奇迹般在山沟里诞生。
白驹过隙,岁月无情,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帅哥靓女们,如今都已白发苍苍,脸上刻满岁月的年轮。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荒凉的山沟里。过去的故事渐行渐远,创业者们渐渐老去,但是他们的创业精神永存。如今,西轴人的脉管里流动的还是创业者们拼搏奉献的血液,他们曾经播下的智慧灵光仍然是新一代西轴人的动力源泉。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一种东西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经历过岁月风雨的洗刷,西轴依然散发出璀璨的光芒,这就是西轴创业者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勇克难关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供稿:陈凤兰 祁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