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记忆

青山依旧在—— 宁夏天地西北煤机有限公司涅槃重生的故事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风流人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又是一个不断舍弃旧的自我而追求涅槃重生的时代。

进入2020年的3月,坐落在贺兰山脚下的宁夏天地西北煤机有限公司后面的连绵寂静的大山,还没有长出一丝绿色。

然而,公司里一幢幢宽大而有序排列的生产车间里传来震耳欲聋的机器声,一个个身着藏青色工装的员工,已投入到复工复产的繁忙工作中。

回望创业路,峥嵘岁月稠

82岁的王汉三老人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们参与国家“三线”建设那段艰苦的岁月。当时已经在淮南煤矿机械厂参加工作的王汉三,和大多数20多岁怀揣梦想的小青年一道,积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动员号令,长途跋涉来到了宁夏贺兰山脚下这片寂寥的土地上,开始了极为艰苦的人生创业历程。

1966年,首批来宁的48名小青年当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7岁。60年代中期的宁夏石嘴山市,还是一座待建的城市。别说是在大山脚下,就是在市区里也是一片荒滩戈壁。初来乍到的王汉三,看到这寸草不生、满目荒凉的地方,他和许多小青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是啊,没有一处哪怕是简易的能挡风遮雨的窝。带来的铺盖卷没有地方安放,领导就到附近的农民家协商,借住在老乡的牛棚里。如此,便投入到工厂的基建中。

挖管道沟、修公路、建宿舍、挖菜窖、盖厂房,大山脚下炎热的太阳晒得他们脸上掉了皮,手上磨出了血泡、老茧。一个月后,他们终于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两栋简易的土坯房,在冬天来临之际,总算有了安顿下来的窝窝。回味那段艰苦创业的生活,王汉三老人心生感慨地说:“那时候年轻,什么苦都吃得了,因为‘三线’建设是国家的号召,听从国家的召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啊!”在后来的生产建设工作中,他也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工作中干出了突出成绩。王汉三是当时第一个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的技术工人,三年后他又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

当年和王汉三一起奔赴贺兰山脚下的孙志有,同样有着令人敬佩的凡人故事。如今82岁的他虽然退休在家,但是老干部朴实刚正、勤勉谦虚的风范,依然显现无疑。起初他的梦想是要去“好山好水”的贵州六盘水支援“三线”建设,可组织批下来却是让他去干旱少雨的西北边陲宁夏。孙志有也是二话没说,第一批就奔赴到这里。荒芜的戈壁、冰冷刺骨的寒风,没有吓跑孙志有,相反他干在其中、乐在其中,用满腔热忱拥抱这块土地。由于他肚子里有“墨水”,还是1958年入党的老党员,当了企业的中层干部。进厂多年他当过团委副书记、组干科科长、党委委员、工会主席,还担任过劳动服务公司的党总支书记。他无论干什么,都认真负责。尤其是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品格尤为突出。在他担任劳动服务公司党总支书记时,由于水果大丰收,承包人就给孙志有家送去了几百元钱。当孙志有得知这件事后,他硬是让爱人把钱给退了回去。他在劳动服务公司干了9年,从不多拿一棵菜一斤水果。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人生要防止慵懒情绪,克服嘴馋的坏习气,清除爱占小便宜的思想,抗拒贪腐的坏作风,否则将变成世人唾弃的罪人。”孙志有不仅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

一滴水见太阳、一片绿叶知春秋。正是有王汉三、孙志有这样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了众多的年轻建设者,在这块建设的热土上无私奉献。

困境如泥潭,举步维艰

鼓舞人心的是,就在第一批建设者挥汗如雨的日子里,煤炭工业部又从安徽淮南煤机厂先后抽调了500名专家、技术工人及领导干部加入了厂区的筹建工作中。这些专家和技术工人以及领导干部,在厂房主体工程建设中,同样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战斗精神和特有的无私情怀,为公司在1970年正式投产立下了汗马功劳。投产后的煤机二厂,由于初期投入的不足,许多零星设备和工具都比较稀缺,厂领导就发动工程技术人员和部分老工人发挥创造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工装模具以及不少专用设备,都是出自技术工人们灵巧的双手,由此及时填补了设备缺口,提高了工作效率。

投产后的几年就陆续生产出了HZWA-2300摩擦式金属支柱、13立方米高炉、3吨电弧炉、JD—11.4调度绞车、吊挂式皮带运输机SPJ—800,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顺槽可伸缩皮带机SSP—1000。通过自力更生生产出一个又一个的设备,给在艰苦创业中的干部职工带来了希望,也更增强了他们扎根西北、建设西北的热情和信念。从1970年投产到1980年的10年间,煤机二厂平均每年生产矿用窄轨电机车100余套,矿车1000余辆,绞车400余台,摩擦支柱顶梁2万余根,带式输送机25台,基本上满足了石嘴山各大煤矿的需求。

与此同时,他们又乘胜前进,从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间,在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下,煤机二厂又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企业由原来只能生产矿车、绞车、摩擦支柱设备扩大到可以生产中型带式输送机。到1990年,煤机二厂建筑面积达到了9.07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5056.3万元,拥有机电设备1234台,其中精密、稀缺、关键设备53台。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职工人数达到2000多人,受煤炭工业部委托煤机二厂划归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工业厅管理,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按理说,从建厂初期的“薄家底”,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积累,煤机二厂应当是拥有了相当的实战能力和市场竞争的实力,但是煤机二厂的生产设施依然没有完全配套,严重制约了后期的发展。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改造、扩建厂房、增加设备、研发产品等一系列“修修补补”的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其中经过煤炭工业部及自治区批准的重大项目改造就进行了四次。这四次技术改造一次比一次投入资金大,可以说对于本厂的硬件提升,煤机二厂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由于各种原因,煤机人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至2001年,可以说是西北煤机最为困难的一年。这一年“知名”特困企业的名声传遍了全区乃至全国。2002年5月,自治区将西北煤机二厂下放给石嘴山市管理。此时,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公司已经连续12年亏损,亏损总额累计接近2亿元。当时职工工资、社会养老保险金、医药费等各种欠账就接近2000万元。职工戏称他们的企业是“三资企业”,是说一年只能开三次工资,且一次只能开1000元,有的只开几百元。尤其1998年后,虽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每年有所增长,但销售成本却以每年9%的速度上升。其中,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企业累计亏损过亿元。2003年年初,石嘴山市委派出工作组,深入调查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于同年6月调整了煤机二厂领导班子,又从市上抽调3名正处级干部充实到了厂领导班子中,为煤机二厂的脱困奠定了组织基础。

历经坎坷路,打拼才会赢

石嘴山市政府工作组进入企业后,针对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了“一二三四计划”方案,即实现一个目标,调动两个因素,完成三大任务,实施四项对策。2003年11月,煤机二厂上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申请政策性计划破产。2005年10月提交了破产申请,2005年11月进入破产程序,2006年6月破产终结,于是宁夏西北煤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收购重组完成。2008年,宁夏天地西北煤机有限公司成立,经过破产改制,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改革工作,至此,宁夏西北煤矿机械二厂的历史使命结束。新任总经理王泽聚和他所带的新班子成员,成功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甩掉了负债的包袱,并转换经营机制,彻底摆脱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在这3年的企业改革中,煤机人一面加快企业现代运营机制的改革,一面不断丰满自己的羽毛,加大外部市场的开拓。从2003年到2006年企业销售额不断增长,年产值由1.6亿元逐年攀升到3.6亿元。到2004年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从此结束了宁夏西北煤机二厂连续12年的亏损历史。2004年和2005年每年的实际利润水平约在1000万元以上,产值和销售额也是年年大幅度增长,年年创历史新高。

在这段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中,有人形容煤机二厂始终就像航行在波涛汹涌大海中的一只小船,时刻都有被大浪吞没的危险。但是终究这只小船航行到了今天。

宁夏天地西北煤机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荣国,就是其中的亲历者。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王荣国,2004年为满足国内现代化大型矿井国产化的需求,他主持设计了当时国内最大、最先进的1.4米带宽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代了进口设备,改变了我国带式输送机依赖进口的状况。到现在为止,40多台该机型在全国各大煤矿运转,成为顺槽可伸缩带式的主力机型。这位从普通技术员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2008年荣获了“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石嘴山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保有,面对当年煤炭市场下滑,机械行业不景气的状况,他不畏艰难,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带领大客户部全体员工,忠于职守,不计名利得失,深入各大矿区搜集信息,努力寻找机遇。2012年年底,王保有不慎摔倒,导致左手粉碎性骨折,打石膏固定后,整个手臂都抬不起来,稍有碰触就会感觉钻心般剧痛。医生叮嘱他必须在家安心静养一段时间,同事们也都劝他在家安心养病。但是临近年底,整个公司销售工作都处在关键阶段。而大客户部的回款工作更是完成全年销售额的重中之重。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王保有毅然放弃了养病,硬是忍着剧痛,冲锋在营销工作的第一线。

张林是公司铆焊分厂的一名普通电焊工,一直从事滚筒焊接工作。在公司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2013年年底,公司引进了滚筒焊接机器人,车间安排张林和其他几名电焊工一起参加学习。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他们便开始独立操作设备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他发现机器人在焊接工作中,焊完一面后还需要天车将滚筒吊起进行翻转才能焊接另一面,非常消耗时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张林提出将滚筒躺倒放置在滚轮架上,只需将焊枪定位在一个点附近,通过滚轮带动滚筒转动便可以完成焊接。这样焊接一个滚筒可以节约1个小时左右,极大地提升了焊接工作效率。

西北煤机二厂车间

多年来,张林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已经成为公司一名响当当的大工匠。他先后荣获了石嘴山市“六比六赛”劳动竞赛优秀职工称号和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共建项目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技术项目优秀奖。

托辊自动化生产线主任王建华,传承父辈的足迹,在企业最为困难的时期,他不离不弃,坚定地坚守这块阵地,且干到哪里,哪里就留下闪光的足迹。38年来,他用自己不计得失、不怕困难的精神为公司发展贡献了力量。

传承好传统,一人一面旗

长江后浪推前浪。1991年毕业于沈阳冶金机械学院机械专业的杨小军,2016年被委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重任。这位与企业休戚与共的老技术骨干,自从当家那天起,就把传承老一辈艰苦创业精神作为鼓舞员工斗志的良方。他找短板,对症下药,强技改,增底气。面对公司生产任务不足、核心竞争力产品薄弱、市场份额狭窄等不利因素,身体力行树正气、强化管理增信心。他首先提议他和班子成员主动降薪30%,中层干部降薪20%,员工和技术骨干不降反增,且在福利待遇上向一线倾斜,对特困职工进行帮扶。可以说在公司运行的过程中,杨小军的人格魅力一直鼓舞激励着员工。

一系列求真务实的举措,一心为员工谋福祉的做法,使员工们感受到当家人的大公无私的情怀,更感受到了做企业主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3年来,公司逐年提高员工收入,特别是对在技术上管理上有创新有贡献的人员进行大幅度奖励,进而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几年公司员工大都在市区购买了住房,购买了代步车辆。企业3年累计帮扶860人次,支出帮扶资金62.37万元。其中,仅2017年就发放慰问金30多万元。2017年杨小军荣获了“宁夏第六届十佳优秀企业家”称号。公司的技术能手、出色的大工匠,也如雨后春笋,争奇斗艳。杨小军大手笔实施的技术创新即相继投资3000多万元研发打造的带式输送机的拳头产品,经过3年来的具体实施,已经在国内井工带式输送设备生产厂商中名列前茅,是集研发、制造、服务一体的国内优质名牌企业。

2017年,面对困难与挑战,杨小军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提高执行力,降低运行成本,确保企业在发展中充满活力。他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效率、效益、创新”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思路。

到2019年,在杨小军的带领下,经过煤机人不屈不挠的奋斗,公司主导产品带式输送机已有6大系列近千个品种,行销至全国27个省、市300多家煤炭企业,平均市场占有率20%,大型带式输送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高端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近1/3。产品还出口俄罗斯、蒙古、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家。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一级计量合格单位、自治区百强企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是连续12年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是国家煤炭工业采掘工作面带式输送机定点生产厂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体系认证,成为宁夏煤炭机械制造行业首家“三标一体化”认证注册的单位,也是国内最大的井工矿用带式输送机生产制造企业。

杨小军稳扎稳打,使处在低迷中的公司逐步踏上了阳光大道。2016年至2019年的3年中,年年实现产值5亿到6亿元,且已成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带式输送机专家服务基地。

干部带了头,员工有劲头。全国劳动模范科技带头人冯宝忠,不负公司众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研发的侧移分离移动托架滚轮带式输送机,颠覆了传统带式输送机的设计理念,把高铁的低阻力和输送机的连续性完美结合,实现了节能减排。经分析计算,投资成本降低44%,运营成本降低50%,对于带式输送机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5项。为了开拓市场,他带领同事对露天开采工艺进行研究,解决了半固定式和移置式带式输送机的大型钢结构动态性能。自该产品研发成功后,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冯宝忠和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5年来,研发了五六项新产品,2018年研发的无基础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可伸缩输送机整机无基础化和模块化,大大降低前期土建施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周期和拆装周期,提高资源回采率和利用率,一个工作面可多采3万吨煤,3个月可创利6000多万元。

装配车间油漆班班长王雪梅,在实施的“山特维克半移置皮带机”项目中,因无法使用任何电动工具清理锈迹,她便用手工砂纸除锈,爬到13米高的机架上,用双手把焊渣一点一点地清除。王雪梅带领下的油漆班连续8年荣获公司先进班组,2012年获石嘴山市先进班组, 2013年又被自治区总工会命名为自治区“工人先锋号”。

加工分厂的镗工侯立国,技术能力强,工作独当一面。2018年公司把生产400型采煤机2台摇臂的试加工任务交给了他,限期一个月完成。他白天干一整天后,晚上再接着干,工作日都不休息,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的称赞。他连续10年是公司的优秀班长,还是公司质量标兵、岗位能手、劳动模范。

平凡的煤机人,为今天公司的发展壮大,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宁夏天地西北煤机公司走过的这50多个春秋,正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一个又一个员工写下的光荣的历史。

(供稿:张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