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点与廉政建设研究
- 张惠民
- 2710字
- 2021-12-22 17:50:23
第二部分 国企廉政风险点与廉政建设监督体系构建
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所以,国企的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国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国企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奉献,明白权力由人民赋予、权力为人民服务、权力为人民谋利、权力归人民监督的道理,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权力”一词,《新华字典》解释为: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这充分说明权力必须在“职责范围”内行使,而职责又是确定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国家的利益服务”这个特定范围。依据案例,那些腐败的官员的人生历程,绝大多数出身贫苦。通常,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发奋读书,勤奋努力,走出贫穷落后的山村,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以显著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初涉官场,应该说他们都是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也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许多人的职务越来越高,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中的一些人位高权重之后却禁不住物质、金钱、女色的诱惑。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地牟取私利,最终蜕变为腐败分子。由此说明,“权力一旦失去有效监督和严格自律必将产生腐败”。从他人身上接受警示教育,就是要求每一位手中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能够成为一名聪明的智者,能够自励、自醒、自警、自律,通过腐败分子的惨痛教训教育警醒自己,清楚明白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将权力视为一种宝贵的职务资源,既然组织和人民让自己在这个岗位占有了职务资源,就应该珍惜资源,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开拓创新完成好组织赋予的使命。
每一位国企领导干部,如果都能珍惜权力,慎用权、用好权,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腐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树立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权为民所用的正确的权力观,而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认识。
(一)要把对自己负责和对国企负责结合起来,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总要做点事情,总要有所追求。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道路是多元的,可以选择做学问,可以选择做生意,当然也可以选择做领导。选择不同的道路意味着你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比如,做学问与做领导就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两种不同的工作风格,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学问求的是真理,做领导求的是公正和公平;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咽得下清贫,独居陋室而此情不改;对做领导而言,需要的是能够深入基层,扎根一线,设身处地地急员工之所急,想员工之所想。评价学问,考问的尺度是真和假;评价官员的依据,是员工满不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一个职业不必定论高低贵贱。但是,一旦你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必须树立起一种与你职业相一致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你的人生道路才不至于跑偏。现在一些国企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贪污受贿的违法犯罪的道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
国企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有了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才能够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特别是在权力不断增大的时候,能够把握和控制自我显得尤为重要。
(二)要把有限的物质诉求与高尚的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做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我们中国有一个重要文化理念,那就是知足常乐。这是我们祖先在对大自然进行观察之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个结论基于两种重要的理念。
第一个理念是珍惜。大自然地供给是有限的,我们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应该百倍珍惜,并且要有知足之心和感恩之心。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教人要有勤俭的品德。勤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大禹治水留下了八个字——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其《庭训格言》中有一句名言:“俭以成廉,侈以成贪。”这可以说是一语道破天机。康熙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呢?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现象:从历史上看,我们国家有一种科举制度,这一制度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突破的重要路径,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这种路径考取了功名,成了地位显赫的高官。按照道理讲,他们应该珍惜机会,洁身自好。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传家集》中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保持一种勤俭的作风,就会降低各种欲望,对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欲望没有了,就能够不被一些物质的东西所左右,就能够坚持公平正义,坚守自己的品德。而对品德一般的人而言,欲望降低了,就可以远离罪责和祸患,并且还可以使家境富裕。因此,俭朴是一切品德的基础。当然了,反过来说,奢侈就是一切祸患的源头。
第二个理念是知足。人的需求是有限的,切不可被无穷的物欲迷惑双眼。这种理念其实也是来自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观察,庄子在其《逍遥游》中讲:“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是一种小鸟,整天在茂密的树林里飞行,这个树林里有好多地方适合它做窝,但是,它却只需要一个树枝就够了。偃鼠每次喝水都要跑到大河边上,但是,河里的水再多,它也不过喝满肚子完事。而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讲,广厦千间,居不过一室;余粮千囤,食不过三餐。其实,回顾这些年来被查处的国企高管,他们身在高位,党与政府给予他们的已经能够让他们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疯狂地敛财,其实又何尝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只能说那是一种对物质的无尽贪婪和偏执,是一种物质引诱下的悄然变态。
我们讲,人有物质的需求,但是,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荀子有两句很有名的话:“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人饿了就想吃,冷了就想穿,累了就想休息。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尧舜这样的圣人,还是夏桀这样的暴君,或者说盗跖这样的强盗,都是一样的。但是,这种需求只是一种基本的需求,而尧舜之所以留名青史,成为圣人,而夏桀和盗跖之所以为后世人唾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尧舜坚持了一种知足者常乐的理念,并且,有一种天下情怀,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于社会,为实现社会的治理和公平而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