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的中国绘画史
- 小书虫读经典工作室编著
- 3130字
- 2021-04-21 15:11:31
文人当画家——六朝“三杰”
“痴黠各半”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最出色的画家之一。他多才多艺、才气纵横,诗赋、书法都十分出众。顾恺之最精通的是绘画,特别擅长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十分欣赏顾恺之的绘画才能,称他为“苍生以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的为人,据说是“痴黠各半”“率直通脱”。他曾经把自己的作品装在柜子里放在好友桓玄那儿,结果桓玄把柜子从后面挖开,把所有的画都偷走了。顾恺之知道后惊喜地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
顾恺之的画作很多,其中《女史箴图》(图15)和《洛神赋图》(图16)最为有名。
晋初惠帝时期,贾后专权。文人张华便写了十二段《女史箴》,讲解宫中妇人要遵守礼教规范。顾恺之依照张华的《女史箴》画出的《女史箴图》,当然也有劝诫之意。《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是唐摹本,现存九段,画得“笔彩生动,髭发秀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另一本是南宋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与唐摹相比,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在体现顾恺之的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等方面不如前者,但比唐代摹本多出樊姬、卫女两段,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图15】[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局部)
【图16】[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诗作《洛神赋》所画的。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真迹已经失传,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宋摹本,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的某些艺术特点。《洛神赋图》分为三个部分,细致有序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卷中,山川景物描绘得极美,有很强的空间感。人物安排疏密得宜,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使曹植和洛神随着环境的变化重复出现,人物在不同时空的交替、重叠十分自然。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顾恺之也具有极高的艺术理论修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顾恺之的三篇绘画论著:《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其核心部分主要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传神”即重视精神面貌的表现。在顾恺之看来,“手挥五弦”虽然难于掌握,但难不过?“目送飞鸿”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的表达。顾恺之在《论画》中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并主张最后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是画家在观察对象的过程中,揣摩、体会、形成构思的过程,即想象的过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这些论点可以说是“谢赫六法论”的先驱,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和绘画思想的发展。
南朝齐的画家谢赫写了中国最早的绘画论著《古画品录》,他在书中总结出了创作和品鉴中国绘画的六种方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摹写。从此,六法论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重要的美学标准和原则之一。
“以书入画”陆探微
陆探微是南朝宋明帝时的宫廷画师,他将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中,是中国画史上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陆探微学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肖像以及佛教画,对蝉、雀、马等形象也很擅长。
陆探微在绘画上极善于吸取前人长处,融会贯通之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陆探微的画,笔迹周密,笔势连绵,整幅画一气呵成,人称“密体”。他的画风在艺术上表现为笔迹劲利,讲求“骨感”,人说“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画中的线条有力度之美,体现出来的气质有刚性之美。陆探微的这种画风和当时以清秀、瘦削为美的“秀骨清像”的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陆探微用笔刚劲有力、追逐内在精神。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对此十分推崇,评价说:“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对于这点,谢赫也十分赞同,他在《古画品录》中说陆探微的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所谓“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说的是能穷尽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而不只停留在表面的描摹刻画上。因此,谢赫将陆探微放于“上上品之外,第一品第一人”的高度。
陆探微的佛像造型,甚至改变了汉魏以来传统的丰满肥厚的造型方式,形成一种新的“宽衣博带、秀骨清像”类型,如魏晋名士一般的时代风格。而且这种风格还逐渐北移,慢慢地影响了北方的佛像造型。北魏孝文帝施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后,北朝贵族彻底接受汉化。以陆探微等人为代表的、流行在南方的审美风尚,直接影响了北方正在大规模进行的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龙门风格”逐渐取代了丰满肥厚的“云冈模式”,干净、精巧、纤细,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迎风前行的感觉。在对中国绘画所造成的影响上,能与之比肩的人寥寥无几。
陆探微的画作,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70多件,可惜今天已经很难见到真迹了。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唯一可证实的陆探微的绘画摹本。
“画龙点睛”张僧繇
张僧繇,南朝梁时期的画家,是六朝最有影响的大画家之一。
张僧繇有很强的写实能力,他的画里,中外各种人物的相貌、服装,都很真实。梁武帝曾让他为分封在各地的诸王子画像,画成后,有人评价说“对之如面”。
张僧繇在作画上十分勤勉,被形容为“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他的作品题材很广,人物、山水、禽兽,无一不画。此外,张僧繇还会塑像,是个多才多艺的美术家。在张僧繇的所有画作中,佛像最多。据《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等书记载,张僧繇的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汉武射蛟图》《摩纳仙人图》《行道天王图》等。可惜张僧繇的绘画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剩下一幅唐代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图17),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梁令瓒以细画见长,虽然不能将张僧繇的绘画特征全部体现出来,但还是保留了原作的部分特点。
在人物造型上,张怀瓘评价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三人,说“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顾恺之的画“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陆探微的画“秀骨清像”,而张僧繇的画“天女宫女,面短而艳”,人物形体丰腴艳丽,这种形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审美风尚转变密切相关。在笔法上,顾恺之、陆探微是“密体”,线条连绵循环;张僧繇是“疏体”,有“点、曳、斫、拂”几种笔法。
【图17】[南朝梁]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唐梁令瓒摹本,局部)
除此之外,张僧繇还吸收了天竺国(今印度)绘画上的“晕染法”。他在南京金陵一乘寺的寺门上用这种画法画“凹凸花”,画出来的图形极富立体感,“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乃平”。人们感觉十分惊奇,便把这座寺庙改名为“凹凸寺”。这种画法在当时极为少见。
历朝历代的画者都对张僧繇评价很高,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宋代陈师道说:“阎立本观张僧繇江陵画壁曰:‘虚得名尔。’再往曰:‘犹近代名手也。’三往于是寝食其下,数日而后去。”
传说当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大家觉得很荒诞,让他一定把眼睛画上。张僧繇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不一会儿,雷电交加,画了眼睛的龙飞上天去,墙面上只剩三条没被点上眼睛的龙。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