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石泉历史(1921-19780)
- 石泉县档案史志(局)馆
- 8721字
- 2021-12-31 14:23:38
第二节 石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33年1月至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及其游击队,在石泉开展了长达四年的革命武装斗争,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纲领、奋斗目标,创建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范围是:汉江以北地区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汉江以南地区为川陕革命根据地。
石泉是苏区,党的历史文献有明确记载:1936年9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关于陕甘各苏区情况致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电》指出:“陕南苏区发展到二十余县,鄂陕、豫陕两省及汉水游击区,北起秦岭终南山复入长安、蓝田境内,西至华阴、佛坪,东到卢氏、淅川、郧西,南至汉水,均属游击范围,部队约二千人 ①”。1936年9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关于陕南尚存在三个游击区给任弼时贺龙刘伯承的通报》载:“汉中方面包括城固、洋县、宁陕、佛坪各部。该部逼近汉水,部分土地奇少,靠地则岭大林密,适宜于游击 ①”。1937年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关于与蒋介石交涉红军驻地等事项致潘汉年电》指出,要求蒋介石“同意红军一部驻陕西,我们并不要求商洛大道及汉中要地,但请指定柞水、镇安、旬阳、安康、汉阴、紫阳、石泉、镇巴等八县,上述各县本来大部是苏区 ②”。
一、红四方面军及川陕游击队创建石泉南区革命根据地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进入川陕地区。红军一到城固,就筹备在城固、西乡、镇巴、石泉、汉阴、紫阳、安康等县建立根据地,并电告中央:“汉中(汉中当时指汉中道,辖陕南包括石泉在内25县)群众斗争情绪高涨,我军将在此创建新的苏维埃政府。”
为了摸清敌情,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纲领和红军的宗旨, 1933年1月31日,红四方面军第十师某部侦察连120余人,从西乡经长岭梁进入石泉县熨斗镇,消灭熨斗镇保安队,歼敌60余名,缴获枪支40余支,占领熨斗镇。接着,红军侦察连在熨斗的茨林、双柳、金星、瓦子沟、齐建等地活动。由于北渡汉江的大路被国民党部队封锁,由农民梅宪东带路,南折祁家湾,沿富水河东进,在偏坡村花石头,群众纷纷给部队腾房子、做饭、打草鞋,后经农民杨明建带路从汉阴南山的磨儿园入汉阴县境,在杜家垭、汉阳坪、渭溪乡侦察敌情,熟悉地形。2月5日,红军侦察连从汉阴的渭溪进入凤阳乡,在奎星村同凤阳乡保安队交战,歼敌50余名,缴获枪支30余支。2月7日,红军侦察连渡过汉江,从熨斗返回西乡苏区。此后,从西乡、镇巴过来的红军,经常在凤阳、藕阳、喜河、熨斗一带活动。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进行陕南战役前,从四军、三十一军抽出部分干部战士,组成巴山游击队(又称川陕游击队),由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一营教导员刘子才(又名刘涛)任司令,驻川北南江与陕西南郑接壤的桃园寺,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战争。陕南战役期间,红军总部制订了坚持苏区、领导川陕鄂边的游击计划。红四方面军主力未撤离苏区前,决定留川陕省游击总指挥部东路游击司令丁武选领导独立二师在陕南开展斗争,留川陕省游击总指挥部西路指挥袁克服领导一个独立师在川北开展斗争;由中共川陕省委书记周纯全任川陕鄂游击总司令,负责实施游击战争计划。这个计划未得到张国焘的同意。周纯全、陈昌浩便决定给巴山游击队增派20多名连级干部,发给五六百支枪,并从川北两个县抽调地方干部到桃园,将巴山游击队扩编成一个独立师和一个县委,刘子才任师长。继又将南郑县红庙塘游击队编入独立师,全师共约1000人。徐向前总指挥在陕南战役后返回川北途经桃园时,召集独立师连以上干部开会,希望大家发扬红四方面军英勇善战的传统,在川陕边坚持游击战争,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红四方面军胜利渡过嘉陵江长征后,独立师即以三十一军的名义,继续坚持在川陕交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先后派出游击队员在石泉、汉阴和紫阳等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打击民团和土豪劣绅,解放贫苦农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播撒革命火种,点燃革命之火。
同年5月,孟么由、胡南云带领部分巴山游击队到石泉南区开展游击活动。在长水偏坡、祁家湾将何乡约和镇丁张连三的粮食、布匹分给贫苦农民,处决了诨名“易长脚杆”的保队副。又到藕阳、长阳、喜河等地开展游击斗争,在杨子明沟处决了汉阴漩涡区保长沈德恩,在藕溪沟处决了乡约孟存金,在喜河档山处决了保队副罗正基,在喜河街处决了土豪刘子高。两名游击队员在喜河街不幸被保安队逮捕,喜河进步青年教师王宗尧及胞妹王宗香,同情红军游击队,倚仗王家在当地的声望(王父系县教育科科长),将两名游击队员保释出来,赠予路费,派人送走。王宗尧的叔父王宇辉(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第三期学员,曾在安康绥靖军供职,1936年春带数人加入何振亚领导的陕南游击纵队)、康萍(即康西山,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宁波军分区司令员)先后参加游击队。同年9月,巴山游击队在麦坪上营、中河、药树、布里、簝竹等地活动,在水安寨活捉大地主梅友三的家丁颜述连,教育他不要认贼作父,欺压百姓。梅友三家的长工唐国润参加了游击队。在干沟河道宗庙将恶霸孟彩臣处决,并将其家的20余石粮食分给20多户贫苦农民。
1935年9月,独立师打败了陕军三十八军两个团的围剿,到10月,巴山游击队发展到1200人,游击区域沿巴山向川陕边扩展,纵横500余公里。12月,国民党军队对川陕地区红军大规模清剿。巴山游击队因采取“远程奔袭,昼夜行动,声东击西”的战术,损失惨重,至6月,部队仅存260人左右,使部队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独立师的名义很难保持,便整编为营,改由赵明恩任营长,军事上实行“打陕安川”的斗争策略。同时,游击队领导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三个分队活动。一、二分队由大队长赵明恩、教导员秦玉昭带领,向四川万源方向转移。到1937年,巴山游击队主力发展到五六百人。
三分队队长罗少伟因伤未愈,留在当地养伤,便由康萍带领,向西乡、石泉、汉阴方向转移,争取与红七十四师取得联系。由于国民党封锁严密,联系未成,康萍游击队便在石泉、西乡、汉阴交界地区活动。1936年1月,康萍游击队在熨斗偏坡、长花等地活动时,杨明健、李春德、曾志红、李华成、谢宗良等青年参加游击队。1936年春,康萍游击队在大王山、樟树河一带组织发动农民开展“五抗”斗争(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在“五抗”斗争的影响下,西乡县上高川和石泉、汉阴凤凰山一带的群众纷纷仿效,使国民党地方政府收不到粮食,抓不到壮丁,收不到捐税,拉不到差夫,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6年7月,巴山游击队转移到秦岭山区活动,加入陕南游击纵队。
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1月至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及巴山游击队在石泉南部地区共歼灭三处民团,保甲团队200余人,处决土豪、恶霸及国民党基层政权中反动分子15名,捣毁乡(镇)公所2处,没收20余户土豪、地主的粮食、财物,分给贫苦农民。
川陕游击队,作为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后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部队,由初建时的300多人,鼎盛时发展到1200余人。游击队本部及其下属支队,活动于川北的南江,汉中地区的南郑、宁强和安康地区的紫阳、汉阴、石泉等广大地区,纵横500多公里。党中央、毛泽东十分关怀巴山游击队,1936年后,曾多次派人与其联系,但因种种原因未果。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国共合作抗日协定,仍然对巴山游击队进行严密的围困封锁,不断派重兵发动进攻、清剿。巴山游击队在极端艰苦的处境下,与国民党顽固派在川陕边坚持浴血奋战,直至1940年3月,赵明恩牺牲,坚持了五年之久的巴山游击队失败。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受到川陕人民的尊敬。
二、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创建石泉北区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932年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1934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制订“围剿”苏区的计划,妄图用三个月时间,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完全扑灭,永绝后患,彻底肃清,以竟全功”。在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驻剿”“追剿”下,红军不断伤亡,难以得到补充,根据地被压缩分割为几个小块,人口锐减,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军民衣食极端困难。加之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鄂豫皖苏区出现严重的政治、军事局面。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计划,中央军委决定留红二十八军及一部分地方武装和一部分干部继续在老苏区进行游击战争和秘密工作,集中大部分地方武装和一部分干部随同省委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苏区,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和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防线,长驱1800公里,于1934年12月8日,胜利到达陕西商洛,开始创建汉江以北秦岭南麓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此时,红军辖二二三团、二二五团两个主力团。月底,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商洛特委,以“红枪会”中的基本骨干成立陕南抗捐第一军,开辟地方工作。又派红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带领该团七连,在商洛、旬阳、郧西一带开展地方工作,组建鄂陕游击师,在鄂陕边创建根据地。从1935年1月到3月,红军创建了旬阳、郧西、镇安边界地区的鄂豫陕南部根据地。
1935年2月初,红二十五军主力先后在柞水县蔡家窖、蓝田县文公岭,歼灭、击溃陕军一二六旅八个营,军威大振,初步在根据地站稳脚跟。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县庙川召开会议,通过《鄂豫陕省委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建新苏区的决议案》,要求扩大与加强红军,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抗捐分粮度春荒,立即分配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至少三个县城的初步根据地。会后不久,为配合红四方面军发动的陕南战役,红二十五军急速西进。
1935年2月下旬,红二十五军主力从郧西庙川、旬阳双河口出发,经安康、汉阴进入石泉北山。2月26日,红二十五军到迎凤、云川、红卫、银桥等地活动,开辟了石泉北区革命根据地。在迎凤街,消灭迎凤民团,捣毁镇公所,处决了民团团总余登堂和石泉县府派往迎凤的税务官黄新民,没收迎凤大地主蔡德坚、刘汉民粮食80多石、肥猪3头及大量衣物,在迎凤小学操场召开群众大会,将粮食和衣物分给了贫苦百姓。又在红卫、银桥将从地主、土豪家中没收的粮食、食盐分给穷苦农民。当时在银桥教书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许劭先,目睹这一新鲜事,写了一篇《王大妈》纪实文学,发表在1935年西安出版的《新秦先锋》第三卷第一期杂志上。不久,红二十五军从银桥西去宁陕,攻克宁陕县城,三天后挥师南下,在石泉县兴坪、两河开展活动后西去,于3月4日攻克佛坪县城。3月10日,红二十五军进入洋县,在华阳镇石塔寺,击溃陕军警二旅,开辟华阳革命根据地。之后,红二十五军从华阳折返宁陕东进,在石泉迎凤街休整部队,开展活动后离去。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9月9日,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的中共豫陕特委和中共鄂陕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两特委合并为中共陕南特委(后称中共鄂豫陕特委),将各路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辖2个营、1个手枪团。10月7日,红七十四师正式成立,陈先瑞任师长,李隆贵任政委,全师近700人。针对国民党军围攻的严重形势,红七十四师采取同敌人兜大圈子的办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困,暂时离开老区到外线运动。他们在西起宁陕县的东江口,东到河南省的卢氏县,南抵汉水,北至终南山以北,东西四五百里,南北一二百里的地域内,采取大范围运动游击战术,主要打击地方民团和保安队,尽量避免同国民党主力部队作战,在运动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开辟新区,鼓舞士气,发展壮大红军。10月中旬,红七十四师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方针,西去宁陕、佛坪开辟新的根据地。他们经山阳、柞水、镇安、汉阴北山、石泉的后池河(今迎丰),西至到宁陕关口镇,准备袭击县城(老城),发现敌人已有准备,遂又撤回关口镇。11月初,红七十四师又折返南下,经旬阳以北返回鄂陕边。这一来回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宣传红军还在陕南,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散布的“红军已在陕南彻底消灭”的谎言,鼓舞了根据地群众的斗争情绪,打击了乡村反动分子的气焰。
12月中旬,中共陕南特委率红七十四师到宁陕四亩地,决定在宁陕、佛坪建立新的中心苏区,并在四亩地成立中共宁佛工作委员会,组建宁佛游击大队,领导宁陕、佛坪、石泉及周边地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和群众工作。白天,宁佛游击大队在人烟稀少的山中挖药藏身,夜间,袭击国民党地方政权,打击地主、土豪、劣绅,筹集粮食、布匹、钱款、药品支援红七十四师。1936年春,中共陕南特委派方升普、曾焜到宁佛地区工作。曾焜接任工委书记,将宁佛游击大队扩建成宁佛独立团,方升普任团长,曾焜任政委。到1936年年底,宁佛独立团发展到800余人,主要在石泉、汉阴、宁陕一带活动。
1935年12月27日,红七十四师攻占宁陕县城,处决县长剧文绍等反动分子。为了统一领导土地革命斗争,在宁陕贾营成立由当地群众和红军干部组成的宁陕县土地委员会。中共陕南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在宁陕据城八天,于1936年1月初,南下进入石泉兴坪乡、两河镇,歼灭两河乡民团,捣毁乡公所。红军在两河街及附近村落休整四天,没收新春村大地主董怀安25石玉米、潼关村大地主王友吉30石稻谷、双河村大地主周省三20石稻谷和两只肥猪及大量衣物、钱款,一部分留作给养,一部分分给当地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并将土豪劣绅集中在两河集镇罗家祠堂,由土豪劣绅自己请人作保,经教育开释;处决了民愤大、群众不愿意作保的王振山、饶玉山、张武强三名乡丁和从宁陕抓到的七个恶霸地主。贴标语,开群众大会,教唱红军歌曲,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陈英奎等2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汉中洋县的周全兴来两河赶集,适逢红军打土豪,也报名参军。躲在山上的群众纷纷回家,为红军烧水、送粮、送菜、送药、做饭、腾房子、养护伤病员、当向导。
1936年春,宁陕县土地委员会派出十几名红军和干部来到石泉县银桥乡新庄村,开仓济民,没收大地主贺典伯田地96.2亩,分给24户贫苦农民。3月,宁佛独立团捣毁菩窑乡公所,将库存20余石粮食分给穷苦农民。同月下旬,宁佛独立团没收两河乡大地主周八如大洋100块、土布10匹,没收饶峰集镇一批中西药品,解决部队给养。不久,方升普率领游击队南下安康叶坪,进入汉阴北山活动。
1936年3月,中共鄂豫陕特委率红七十四师进驻宁陕东江口,传达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文件。3月24日,特委书记郑位三、师长陈先瑞联名向中央书面报告:经过三个月时间,“我们重新成立了两个小的陕南独立团。去年冬天,在新的行动区域又补充了两三百名新战士,作战也取得胜利。现在行动的区域已经有二十个县的宽广。”这20个县,包括安康、汉阴、石泉、宁陕、佛坪、洋县等老区和新开辟的地区。
1936年5月中旬,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增调第三军的3个团和1个别动总队,对红七十四师进行围剿。中共陕南特委将红七十四师化整为零,整编为一、五、六独立团分散活动。其中五团由政委李隆贵带领,在石泉、汉阴、安康、旬阳四县的北山地区活动。6月初,红五团在石泉云川三官庙攻打太平寨,由于寨高墙厚,地势险恶,把守严密,攻寨未果,撤到云雾山上休整。红五团在石泉北部山区活动三个月后,进入宁陕猴子坪休整。1937年8月,红七十四师奉命开赴三原,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抗日战争。
三、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石泉的游击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活动在石泉、宁陕、镇安、汉阴、安康等县交界地区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由中共西北特别支部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从1935年12月到1937年2月,这支土生土长的红军武装,在石泉这块土地上,东征西战,纵横驰骋,叱咤四方,战果累累,有力地配合了红七十四师的革命斗争,为巩固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及石泉苏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5年12月,陕警二旅沈玺亭部四团中以何振亚(何继周)等为首的爱国官兵,在长安引驾回(今引镇)举行起义,组成“陕南游击纵队”,在秦岭山区开展武装斗争,打富济贫,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1936年1月,以何振亚为首的陕南游击纵队进入石泉北部山区,沿途发动群众,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惩处土豪劣绅。先后歼灭云川乡香炉沟民团和高涧民团,处决香炉沟团总甘先进和高涧团总田新奇,缴获各类武器80余件。2月3日,陕南游击纵队从迎丰出发,经青石、中池,夜袭陕南重镇马池,击毙哨兵1名,马池保安队闻风而逃,顺利占领马池镇,捣毁镇联保办公处(即镇公所),缴获步枪3支,搜缴12户富商豪绅的生丝100余斤及大量布匹、银元、铜钱、衣物和粮食,并将这些钱财放在街上,让老百姓拾用。次日凌晨撤离时,“坤生元”商号店员廖明义参加红军。
1936年2月,何振亚在接受安康专员公署收编时,将编余的300余人,组成几支游击队,分别由苟树林、汤能金、沈继林带领,在汉江南北进行游击活动。1936年4月初,何振亚部沈继刚、沈继林游击队从左溪南渡汉江,到曾溪老鸦山一带活动。在老鸦山与后柳民团交战,歼敌100余名,缴获枪支60余支。接着乘胜前进,经前锋、黑沟河村,直捣后柳镇公所,占领后柳镇销毁档案文书。4月下旬,沈继林游击队在中坝、合溪大王山一带活动,将中坝乡庙坪村大地主梅宪同、中坝村大地主李兴田30石粮食分给贫苦大众。5月中旬,游击队渡过汉江到长阳、凤阳交界的凤凰山地区活动,处决了长阳乡杨子明沟大地主姜七少爷,并分其财物。6月初,沈继林游击队从南区转到北区活动,在银桥乡向大地主邱支环借粮借款。邱不给,就将其子邱子元扣押当人质,割掉半个耳朵,邱支环遂按要求提供了粮款。6月23日,游击队击溃云川蔡乐成保安队,歼敌50余名,缴获武器24件,到云雾山天台寺休整。7月11日,游击队从云川三官庙赶赴迎凤镇,没收刘汉民、蔡德坚两户大地主的稻谷、铜钱,分给当地贫苦民众。不久,游击队又南下汉阴、石泉、紫阳交界山区开展游击活动。
1936年4月,后柳镇群英村费廷瑞、费廷纬兄弟变卖家产,组织了一支80余人的游击队,也加入陕南游击纵队。他们在大坝、池河、后柳、中坝一带开展游击斗争,惩处土豪劣绅,开仓放粮,救济穷人。6月,游击队在大坝被石泉保安队包围,费廷瑞腿部负伤被俘。8月7日,费延瑞在莲花石九女坟被敌人杀害。费廷纬带着部分突围的游击队员继续坚持游击斗争。11月14日,在洋县迷峰岭战斗中,费廷纬英勇牺牲。
1936年8月13日,陕南游击纵队在镇安县紫荆乡刘大乾家大院举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大会,正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会上发布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宣言》和《告民众书》,宣布中共西北特支决定:何振亚任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长,沈敏为军委主席兼宣传科科长,杜瑜华任参谋长,徐海山任政治部主任,傅东山任供给处处长;军下编四个支队、一个特务队、一个侦察队、一个少年先锋队,任命刘炎德为第一支队队长、杜瑜华兼任指导员,张孝德为第三支队队长、杨江兼任指导员,苟树林为第五支队队长、沈敏兼任指导员,晏盛明为第七支队队长,张英才为特务队队长,赵宏勋为侦察队队长,杜超为少年先锋队队长兼指导员;军内成立“陕南抗日救国联合会”,杨江、沈敏、何振亚、杜瑜华、徐海山为常委。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针对国民党四十四军以两个主力团专事追击堵截和安康、汉阴、石泉、旬阳、宁陕、镇安、柞水七县保安团的联防“驻剿”,采取“有利则打,无利则走”的游击作战方针,与敌周旋,巩固和发展了镇安以西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6年9月1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挥戈西进石泉云川,送信给太平寨寨主筹措军粮,大地主贺元山、蔡乐成自恃寨高墙厚,防守严密,狂嚣“红七十四师都没把寨打开,你们几个毛猴还想打寨,要粮食行,到枪尖上来拿”,并杀害了送信战士。何振亚军长怒不可遏,指挥战士立即强攻破寨,消灭贺元山和寨丁23人,缴获一批土枪土炮及1500多公斤粮食、3000多块银圆,放火烧毁山寨。9月2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进军银桥乡新庄村毛坝场,与追围的国民党四十九军工兵营和石泉保安队遭遇,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击溃敌先头部队,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20多支。后与敌增援部队激战半日,军参谋长杜瑜华负伤,第一支队长刘炎德、班长郭厚亭和一名分队长英勇牺牲。部队突出重围后,迅速向云雾山转移,摆脱了敌人的追剿。同年11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汉阴酒店垭向宁陕转移,途经迎丰双梁村,处决正在逼租吊打农民的土豪禇万培,分其浮财。双梁村、胡家湾村青年胡友明等三人参加红军。
1937年2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奉命北上,编入红十五军团。陕南抗日第一军撤离陕南时,几支外出执行任务的游击队及伤病员未能随主力部队转移。军长何振亚派沈继刚返回秦岭山区,收拢余部,并指示:“若归队困难,可仍用‘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番号,并担任军长,继续在陕南发展抗日武装,坚持游击活动”。沈继刚返回陕南后,收拢游击队员200余人,以宁陕县龙王沟、镇安县穆王坪为根据地,继续在宁陕、石泉、汉阴、安康、镇安等县毗邻山区活动。
四、石泉人民对革命苏区的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石泉这块土地上,先后进行过长达四年的游击战争,开辟和创建了石泉苏区,成为鄂豫陕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泉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给予红军无私的援助,当向导、送情报、筹粮款、掩护救治伤病员、同红军并肩作战,有230余名青年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做出重要贡献。
2001年12月3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做出“关于石泉县部分乡镇、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的批复”,将汉迎丰、中池、池河、银龙、银桥、饶峰、两河、后柳、中坝、喜河、长阳、熨斗共12个乡镇177个村补划为革命老根据地,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对石泉人民的无私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
①原载《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①原载《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②《毛泽东军事文选》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总参谋部出版部196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