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 紫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 2827字
- 2021-12-31 14:20:36
第二节 创建川陕根据地紫阳苏区
紫阳县虽然一直是国民党的统治区,但是,川东起义军吴会治部和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即安康起义部队),给紫阳人民留下了深刻影响。1933年5月—1938年2月,在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与紫阳人民共同努力下创建了紫阳苏区,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历时4年10个月。紫阳苏区共辖27个乡镇,478个村,总面积达1940平方千米。
一、川东游击队对紫阳的重大影响
1929年春,共产党人王维舟、李家俊在川东北发动著名的万源固军坝农民武装起义,成立了四川省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四川工农红军第一纵队,简称川东游击军,在川陕边境创建了城口、宣汉、万源三县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1年4个月。
紫阳与万源、城口有着80千米长的边界线。川东游击队的革命活动,一开始就对紫阳产生着直接影响。1930年2月下旬,川东游击军司令员李家俊派遣第一支队吴会治部,前往城口招抚收编军阀混战中的“垮杆旅长”侯世俊。侯世俊闻讯后迅即离川入陕,沿途劫掠,后进驻紫阳县城。吴会治部辗转千里觅踪追击。于3月5日,由岚皋入紫阳洞河,7日午时抵紫阳县洞河街,这是紫阳人民看到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由于吴会治错误地估计形势,在收编侯世俊的谈判中被捕,后变节,这支红军队伍大部分被收编,少数战士返回川北。
吴会治部在紫阳虽然只有半个月,但是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给紫阳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紫阳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掀起了两次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暴动。一次是1931年夏季的“驱韩”斗争;一次是1931年冬天的农民抗捐暴动。
1930年,紫阳持续干旱,次年出现严重春荒,地方武装韩世昌仍派官兵催粮逼款。人民稍有反抗,即以“土匪”罪名枪毙。1931年夏,在县城西关,一次杀害高桥、高滩、毛坝等南区农民20余人。韩世昌的暴行激起了紫阳人民的怒火。从毛坝关到任河嘴,百里任河发出了“韩剥皮滚出紫阳”的怒吼,驱韩洪流势不可挡。高滩大刀会率农民义军兵分两路:一路抢渡汉江,直抵北区蒿坪,击败韩部一个营;一路奔袭红椿坝,打垮韩部两个连。韩部伤亡逾百,败逃回县城。这时,南区联合东区(洞河、洄水)农民暴动队伍近万人直达县城。韩世昌见用迫击炮轰无济于事,急向安康绥靖司令张飞生求救。张率手枪连赴紫调处。5月19日,张飞生派参谋汪苏、秘书闵醒亚、紫阳县长郭世勋,在瓦房店谈判议和,因农民代表誓不让步,迫使张飞生答应义军条件:立即撤走韩部、减轻粮款、免除苛捐杂税。
1931冬,南区区团副邓汉章率团丁5人到青石板河(现毛坝镇)催收捐税,无力缴纳的农民纷纷逃走。团丁们肆意抢掠,奸污民女。第三日夜,农民杨廷泰带领受害群众20余人,举行抗捐暴动,直奔杨保长家,将团丁和保长全部杀死。国民党紫阳县政府震惊,调集民团,持“剿牌”血洗青石板河。此后,暴动农民又遭国民党残酷镇压,领头人杨廷泰、王代清、48个抗捐的农民均被杀害,21家被抄掳,80余间民房被烧毁。逃脱追捕的杨宗成、邓柏林、卿先玉、卿先珠、李德富等前往四川,投奔了红军。
二、红四方面军在紫阳开辟苏区
1932年底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紫阳毗邻的城口、万源及镇巴的部分地区属川陕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初期,红军鉴于当时的紫阳灾荒严重,只在边界一带进行宣传活动,在崖壁上书写革命标语;利用任河水道,投放“红色漂子”[1]。国民党为了防止红军向紫阳发展,严密部署巴山防线,利用当地武装同红军对抗,并在民间煽动民众远离“吃人的‘红毛鬼’”,大肆污蔑红军形象。明令,违者将以“通共论处”;国民党紫阳县政府空喊“赈灾”,实则督修碉堡工事。1934年2月的安康起义军,在紫阳县毛坝关乱石子沟遭到国民党驻军和民团“围剿”,遭受重创。
红四方面军及其领导的川陕游击队,相继在紫阳任河两岸、汉江以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活动范围在今麻柳、毛坝、瓦庙、界岭、东木、红椿、汉王、洞河、双桥、高桥、城关、蒿坪、双安等乡镇,总面积达1800平方千米。建立了五马乡、尚坝乡、鳌头乡等3个乡级农会组织和黄草梁土地委员会、回龙湾等4个村级农会政权组织。凡有农会的地方都相应成立了游击队。在开辟紫阳苏区的革命活动中,唤醒民众,震慑了地方反动势力。
1933年春、夏,红三十三军和红九军某连先后两次追剿王三春匪部,在紫阳与汉阴交界地区成立五马乡农会和游击队。李光新任农会主席,李金胜、李泽华、姜荣华、张安典、李长义、罗老大、王喜庆、张文海为农会委员。钟国保任游击队队长,游击队有队员30多人。五马乡农会辖汉王城、金川、东木及汉阴梓龙周边36个自然村,约250多平方千米。五马乡农会成立后,在红军的支持下,开展“五抗”[1]斗争,惩治吴迪堂等4户恶霸地主,没收粮食30余石,银圆50块,衣物数十件。除一部分留作军费外,其余均分给了周围贫苦农民。红军离开后,李光新、钟国保继续领导农会和游击队坚持斗争。
1934年,万源保卫战打响前夕,红三十三军二九六团派王世凤回紫阳开展扩红和支前工作,成立了黄草梁土地委员会。1935年,红四方面军离开根据地时,王世凤奉独立师留守的命令,带领游击队继续在川陕边界坚持武装斗争。与此同时,紫阳县汉城农民康萍,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留守独立师游击大队,也在川陕边界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12月,游击大队处境困难,决定分为三个分队活动。康萍带领第三分队向西乡、石泉、汉阴转移。次年5月,康萍游击分队从汉阳坪渡汉江,进汉城,沿途解决了部队给养后,在龙王沟加入了何振亚陕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
1934年2月,紫阳县红椿镇尚坝村农民任必亭在去四川背盐途中,将迷路在深山沟的徐向前等人,安全护送到大竹河指挥部后,牢记徐向前嘱咐,回到家里建立农会,迎接红军。经过长达半年的秘密串联和宣传,于同年9月、10月、11月,相继建立了小河口、回龙湾、尚家坝3个村农民协会。11月,在回龙湾纪昌发家房后树林里召开各村农民协会代表会,成立了尚坝乡农民协会,任必亭任主席,王世学、李平才、冯文科、纪昌发、王宏才、王山德、陈文友、康树金、韩顺才、杨敦高等10人为委员。尚坝乡农民协会辖9个自然村,50平方千米, 4000多人口。农协会成立后,向群众广泛宣传:红军是专治坏人帮助穷人的队伍,不是妖魔;红军很快到紫阳,不要听信坏人造谣;红军来了,穷人不再缴粮纳款,把富人打下去,穷人翻身起来。
1934年9月至1938年2月,在红四方面军影响下,农民胡宝玉在国民党军营中起义,回紫阳成立鳌头乡农会,组建了游击队。这支农会和游击队以鳌头山为中心,开展武装游击斗争,遍及紫阳县16个乡镇,面积1400平方千米,展开大小战争100余次,消灭敌匪1800余人,击毙首领40余人,惩恶济贫,深受农民爱戴。
紫阳苏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是红四方军与紫阳人民共同努力创建的,是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给周恩来、潘汉年同志的信中就确认的陕南八个苏区县之一。
[1 ]土地革命时期一种流动的红色标语。川北红军利用任河之便,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块制成长30厘米的薄板,写上“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标语,再用桐油浸过,字就不会褪色模糊。然后投入河中,顺流而下,以传播革命真理。
[1 ]五抗即:抗捐、抗税、抗丁、抗息、抗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