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 紫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 787字
- 2021-12-31 14:20:34
第二章 资源状况
紫阳县属秦巴山区的一部分,地貌轮廓呈现“三山两谷一川”的特征,动植物资源多样,矿物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紫阳人民在党领导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八大后,紫阳县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得到较好保护和利用,紫阳从资源大县向生态旅游强县转变。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24.25亿元。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约330.06万亩,其中耕地64.7万亩,园地8.8万亩,林地231.9万亩,草地6.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7万亩,交通道路用地2.4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7万亩,其他土地(包括飞地、裸岩等)0.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6.4万亩,保护率99.8%。耕地分布特点:一是江北多,江南少;二是集镇周边多,公路沿线多,深山沟少。耕地类型一是坡地多,平地少; 二是旱地多,水田少。因此,总体产能低,抗灾能力差。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紫阳农业立县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种植业实行广种薄收的经营形式,耕种面积大,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1956年以前,耕地面积在93万亩以上,1953和1954两年更是达到了99.6万亩。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自1957年开始,持续采取了开展土地建设、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推行农业现代化、改进耕作技术、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粮食单产,减少了耕地面积,增加了林地和水域面积,优化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到1972年,耕地面积下降到66.8万亩,此后一直保持在70万亩以下。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1984年,紫阳县进行农业区划,开展土壤普查,境内土壤资源主要是黄棕壤、棕壤、水稻土、潮土等4个土类11个亚类,28个土属,94个土种。黄棕壤是紫阳的主要土壤,占总面积的87.15%,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3%, pH值平均为6.2,属微酸性土壤;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富含硒和铁,缺少硼和锰,锌、铜等微量元素基本适中。普查结果表明,紫阳土地适宜性广,利用类型多样。特别是富硒的发现,揭开了紫阳农业生产的新篇章,为紫阳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1990年以来,紫阳利用富硒资源,陆续开发出茶叶、大米、蔬菜、畜禽产品等一系列富硒食品、饮品,把紫阳农业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向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经济。近年来,紫阳进一步突出硒资源开发,围绕“世界硒源·富硒茶乡”区域品牌定位,制订富硒产业行动计划分期实施方案,做强富硒产业体系,引领富硒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