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

——兼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

梁星亮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不平凡的历程。40年来,中华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受到国内外各界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忠诚履行执政使命,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动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人类进步史上的辉煌篇章,彰显我们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伟大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蓬勃兴旺的伟大事业。

思想引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实践上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每一个重大创新,工作上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由此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继毛泽东之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强调,“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他特别指出,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潮时,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旗帜鲜明地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邓小平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低潮,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行将消失时,邓小平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① 1988年5月,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10年历程时更深刻地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②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归根到底,还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要深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③ 他还指出:“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④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形成中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活的灵魂,都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大趋势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如何科学评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发展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历史交汇期的发展新要求、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同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指引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旗帜。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前进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回答。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国国情;既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根本指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行动纲领,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在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党在制定基本路线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从墨守成规到全面改革的伟大转变,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把它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始终。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认识经济建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改革开放40年来,党正确地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① 这就告诉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的个别论断出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下艰辛的独创,既不完全同于当年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第一,在如何对待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构建新社会问题上,邓小平汲取了苏联和中国的深刻教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些都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巨大突破。第二,在如何对待商品市场问题上,邓小平正确地把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对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突破。第三,在如何对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问题上,苏联一味注重经济建设的速度,而忽视了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导致了“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历史悲剧,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四,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和有用的东西,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极不平凡的砥砺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强起来。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由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战略谋划,为党在新时代实现历史使命做出了顶层设计:在建党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做出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在“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勾画了强国复兴的新蓝图和时间表,不仅将原来设想的第三步提前了15年,而且后15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目标,也是大大高于原来的设想。这是我们党在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和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履行民族复兴历史使命而做出的新的庄严承诺。

实现历史使命必须有新作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使命自觉,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实现伟大梦想的蓝图变为现实,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敢于进行伟大斗争、努力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伟大事业。

力量所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也是全新的事业,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不忘老祖宗,又谱写新篇;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也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既反右,又防“左”,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破除“两个凡是”到反对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深思。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在鉴于“文化大革命”全局性“左”的错误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干扰、威胁和破坏,虽然有的来自右的方面,但主要来自“左”的方面,他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① 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后来的东欧剧变,给人们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很大的忧虑。此后,一股“左”的思潮开始抬头,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企图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旗帜鲜明地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十三大政治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他还指出:“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① 邓小平的响亮回答,给全国亿万翘首以待的人民吃了一个定心丸,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决不会因一时的政治风浪而动摇。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有人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走到今天,这样一条道路从根本上就走错了,如此等等。这些说法在一定范围内给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也确实涉及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对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被干扰所惑,坚定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② 这样的强调和重申,既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问题争论最权威的回应。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308页。

历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③。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几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之势力挽狂澜,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极大地激发和彰显了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例外,是在各种矛盾和斗争中走出来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有矛盾和斗争,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风险、克服各种阻力,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坚强基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力量之所以能够久经考验而不衰,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紧紧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同样,我们党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我们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失误,就是一味强调所有制形式,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挫折,也使民生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我国在民生问题上的教训,深有体会地说: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从民生需要出发;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归根结底,就是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当下最大的民生问题。从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初步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民生发展模式。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有关民生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江泽民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民生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全面创新作为民生发展的动力,指明了民生发展的新“三步走”战略途径。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统筹解决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注重扶贫开发,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并把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机统一起来,系统描绘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蓝图。改善民生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公平正义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党的十八大后,刚刚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种场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一主张加以阐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 “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这些朴素无华的语言,体现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在这个思想的引领下,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共同奔向“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全面小康社会;推动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幼有所育、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把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真抓实干,逐步实现蓝天、青山、绿水常在的生态环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①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详细提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健康中国、社会治理等问题,无一不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民生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些差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增加,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动力源泉:在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前,始终不渝坚持从严治党,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然而,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不能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变化,1989年的政治风波、东欧剧变、法轮功事件……不能不引起中国共产党人的深思。联系党的高官屡屡发生的腐败大案、要案,更使人们触目惊心。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党的建设搞不好,政权就会丢掉,党也会垮台。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也关键在从严治党。1989年的政治风波结束后,邓小平对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新的政治局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① 对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做了巨大努力。从1989年8月到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先后做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了具体部署。从1998年开始的为时两年的“三讲”党性党风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明显加强。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从2005年初开始为时一年半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建党以来党员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由于各级党组织周密部署,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陆续制定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50多部党内法规,将党员政治生活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预防和惩治腐败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全党改进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中央把惩治腐败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5年中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处分223人,移送司法机关105人;全国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14.3万人,农村党员、干部达55.4万人,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党不仅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新征程,我们党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记初心和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勠力奋斗。

(作者系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