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
- (加)罗纳德·弗格森 塔莎·罗伯逊
- 3943字
- 2021-04-10 00:06:34
01 为什么高成就孩子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
“15年间,我们采访了200个高成就孩子和其中一些人的父母。访谈揭示了一个清晰的模式:尽管高成就孩子的父母身份背景殊异,生活境遇有别,但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他们采用的养育方式却惊人地相同。”
孕育高成就孩子的“黑箱”:战略式教养
我们常认识一些少时聪颖的孩子,然而,他们的人生最终却平淡无奇。当遇到夸尔斯、德尔、玛吉这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时,除了羡慕,我们不免会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仅仅是因为有天赋吗?他们又是如何把天赋化为非凡成功的?如果我们或者我们的父母当初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我们是不是也会那么成功?
很多书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但几乎都仅限于对孩子的描述。大多数作者都没有调查子女的成就与父母的人生经历和养育动机之间的关联。也很少有人探讨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早期的整个历程。同时,社会科学研究着眼于孩子在童年时期出现的不良行为,以及父母如何预防、如何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如何培养杰出人才。很少有人研究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如何促进了他们的成功,更没有人试图解析为什么这些做法会影响子女的成才。
有一些长期研究项目想要探寻出生伊始就天各一方的双胞胎有何异同,研究者们近来揭示了孩子在童年早期产生能力差异的原因。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毕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阅读那些介绍杰出人才的文章,并不能让我们知道他们是如何变得这么优秀的,也无法了解他们的父母为令人称道的成就贡献多少,因此也无法从中获得可资效仿的真知灼见。这些信息存在于大家的视野之外,好像藏在俗话所说的“黑箱”里一样。在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学中,“黑箱”是一个物体或者系统,从一边输入的东西到另一边输出时已经面目全非了,你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看到某些孩子成了杰出人才,但不了解缘由,因为我们没有身临其境目睹“黑箱”里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没有看到他们的家庭是怎么做的。我们只看到了输出的成果:杰出人才(图1-1)。
图1-1 黑箱
在医学领域,参与黑箱实验的一般包括不接受治疗的控制组和接受测试治疗的对照组。这样的实验被视为确定治疗方式是否有效的黄金标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实验人员搞不清楚治疗生效的方式和原因,因此难以根据获得的知识予以改进。事实证明,有许多疗法治好了病,但取得证据的科学家往往并不理解药物在病人体内发挥了什么作用,从而产生了治疗效果。
同样,谈到成功的养育时,我们不知道那些父母具体使用了什么方法,才把孩子培养得如此卓尔不群。想想看,如果近距离观察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长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那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教益?会对成功有什么进一步的了解?又可以学到哪些能帮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的方法?
现在我们知道了,早在孩子踏入幼儿园之前,促进其人生成功的大脑发育就已经开始了。科学研究很明确地指出,从孩子出生开始直到成年,父母的决定对他们日后成功与否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孩子未来影响极其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做了的那些事情,我们没做的那些事情也很重要,甚至会导致孩子的潜力被荒废。
本书将打开“黑箱”,解析杰出人才的父母及他们的教养之道。15年间,我们采访了200个高成就孩子和其中一些人的父母。访谈揭示了一个清晰的模式:尽管高成就孩子的父母身份背景殊异,生活境遇有别,但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他们采用的养育方式却惊人地相同。
我们把这个模式命名为“战略式教养法则”。
成功人生的相似源头:大师级父母
我们总结出的这套战略式教养法则的研究始于两个大相径庭的地方。其中,塔莎的研究始于2003年《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的一间新闻编辑室。塔莎是这家报纸的记者,因工作需要,她周游全美。塔莎发现,她在报道过程中遇到的那些极具特色的聪明人,都有着特质相似的父母。于是,塔莎致电哈佛大学的罗纳德·弗格森,因为塔莎之前报道的某个故事需要专家建言,所以和他进行过多次交谈。
“培养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可以传授吗?”对塔莎的这个问题,罗纳德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告诉她,研究者正在广泛地研究并讨论怎么做这件事。
随后,塔莎决定调查这些非凡人物的父母,看他们是否使用了一套明确的养育指导方针——一套教养法则。此后10年里,她采访了60个人,询问父母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并寻找这些养育故事的相似之处。有些人是她的同事,有些人是她在出差途中结识的新朋友。大多数访谈都是她独自完成的,有时侯,为《波士顿环球报》和其他媒体做采访时,她也会询问受访者接受的养育方式,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罗纳德的研究则始于2009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办公室咨询会谈。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京扬(Kyoung Lee)因为挑选秋季的课程向罗纳德咨询。罗纳德在哈佛教书、做研究30多年了。两人在咨询会谈中谈起了韩国文化、学术标准和养育方式。罗纳德同李京扬谈起他的韩国学生。那些学生说,在韩国,如果成绩低于全国同年龄组的前5%,那就不可接受。罗纳德觉得特别不可理喻,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与韩国不一样,但对父母在韩国出生、长大的李京扬来说,却是可以理解的。李京扬说:“如果我考了99分,我妈就想知道还有1分丢哪儿去了,即便班上没其他人考到90分。”
李京扬和罗纳德都想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哈佛学生被要求找到那丢失的1分。他们想了解,就大学同龄人父母的养育方式而言,不同种族、民族、社会经济间的差异有多大?毕竟,这些同学的父母都养育出了像李京扬这样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在哈佛大学极其挑剔的录取过程中脱颖而出。那么,这些哈佛学子的父母是在以相似的方式养育子女吗?
李京扬和罗纳德的交谈催生了哈佛大学“父母如何养育我”项目。项目采访了120名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至少有一半案例出自该项目,其中包括桑谷·德尔的故事。2009年启动这个项目后,罗纳德和他的学生志愿者给这所大学的几百名学生发了电子邮件,邀请他们谈谈:“父母在你的成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学生志愿者积极寻找这类故事,接受采访的哈佛学生形形色色: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信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职业的父母……志愿者进行一次又一次漫长的访谈,提出同样的问题,意图深入研究受访者的童年回忆,了解其父母扮演的角色。
这些故事集成了一个庞大的音频叙事库,记载着学生们最早的记忆和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历程。这些记忆的核心是他们的父母,父母也是他们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老师和引领者。
罗纳德和他的研究助手着手对数据进行编码,试图寻找到一种教养模式。他们很快发现,事情太复杂了,需要有人专心致志地做长期访谈才行,项目随后搁浅了。2014年,塔莎再次致电罗纳德说,她想写一本书,讨论成功的父母是否遵循了某种教养法则。罗纳德认为的确如塔莎所说,但还不知道那个“法则”是什么,于是他提议两人联手写一本书,把“父母如何养育我”项目收集的资料用起来。作为作者,两人没有设计关于有效育儿本质的假设性社会科学测试,而是着手进行一项调查,从本质上讲是新闻性质的调查,该调查将深入探究高成就孩子的生活。然后,随着调查的开始,我们认为,坚定地贯彻有目标的养育方式深深根植于这些养育故事中,也根植于这些父母的生活之中。
塔莎用了几个月时间收听、分析那些匿名音频。她和罗纳德一起,对比哈佛学子接受的养育方式与她多年来采访的非哈佛毕业生接受的养育方式:一套教养法则浮出水面。
从以往的研究可知,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体现出了不同的养育风格。我们本来以为会看到一幅具有文化特异性的缤纷景象,因家庭背景的差异,各种育儿理论、育儿价值观和教养策略会呈现出系统性的差异,但情况并非如此。例如,并不存在明显优越的亚洲或美国养育方式。相反,超越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信仰和国籍,存在着一种强烈相似的养育方式,养育出了这些高成就孩子。
最初录制的哈佛学生们的访谈为我们写作本书开了一个好头,但这只触及了教养法则的表层。于是,我们一起重新采访了哈佛大学“父母如何养育我”项目中已经毕业的高成就者,以及我们通过其他途径认识的非哈佛毕业的高成就者。访谈对象除了有一对刚满50岁的双胞胎,其他所有的高成就者都在20到40岁不等。就像流入大海的河流和小溪一样,他们分享的故事把我们带到了源头:他们的父母。
大师级父母的共同特点:善于释放孩子全部潜质
在本书中,我们把这些高成就孩子的父母称为“大师级父母”,并不是说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养育高成就孩子,而是说他们善于发现并释放孩子的全部潜质。
这些高成就孩子的父母大多数并没有上过最好的学校,有几位甚至连高中都没毕业。他们的独到之处在于,有能力采取一切措施去培养有思想、极其聪明、有抱负、有目标的孩子。
这些父母,无论是受教育程度最高者还是最低者,都会在孩子5岁之前教授孩子简单的数字概念,认识基本词语,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尊重他们的想法,用心思考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无论贫富与否,这些父母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都同样坚持不懈地抽时间、找资源,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他们还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明白,父母希望他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他们从不试图把孩子塑造为自己曾经梦想成为的那种人。
战略式教养法则的核心是那些帮助孩子发挥最大潜能和获得幸福的战略选择。这套法则要以8个养育原则为基础,或者说,基于父母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8个“角色”。父母要激发孩子发展智能能力和非智能能力,让孩子为将来的成功做好准备。
这些高成就孩子中没有什么超人。战略式教养法则也可以学习、使用。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演奏家、哈佛毕业生或者著名富商,但有了战略式教养法则,无论孩子的潜力如何,父母都可以利用它促进孩子的事业成功和生活成功。
在讨论战略式教养法则之前,让我们仔细了解下应用战略式教养法则培养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