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建议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并且对社会各行各业影响严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复杂,目前还很难掌握它的规律并做出准确的预测。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规体系,修订《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制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开展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加强气候系统监测评估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综合管理和科学研究;科学开发气候资源和空中云水资源,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调整能源结构,适应气候变化,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扎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改革,扩大中央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范围,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合理利用空中水资源;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加大力度支持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普及防灾避灾常识。

(一)农业适应措施

加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力度,调整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专业监测网和监测项目,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监测业务中的应用,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加强气候规律研究,提高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能力。

重点围绕种植基地建设、种植制度调整、新品种引进、重大耕作栽培措施和灾害防御措施选择,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渔业的发展与规划等,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气候适宜性、风险性分析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估。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山东省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促进山东省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挖掘与气候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加强适应技术开发和研究,培育和选用抗旱涝、抗病虫等抗逆新品种,加强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

(二)海岸带适应措施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开展长期综合研究。建议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对相对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进行长期综合研究,准确评估海平面上升灾害效应引起的损失,并建立与相对海平面上升有关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和对策评价支持系统,以确保中国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持续利用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沿海防潮、防汛工程,提高规划和设计标准,增强防护能力,以适应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变化。

沿海地区要合理利用地下水,并持续进行人工回灌,使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资源保护达到最佳状态;严格控制和规划对沿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控制沿海地区密集型建设,修建地下水库,拦蓄地下潜流。对海岸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要实施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提高自然防御能力。

(三)南四湖水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措施

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水资源。在整个南四湖流域内尤其是在南四湖上游科学地兴建蓄水、引水和提水等水利工程,用以调节径流,加强人类对水资源的控制;在南四湖下游,应该增加河湖连通性,加强物质和环境要素的流动,增强湖泊蓄洪和自净能力。

加快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保护上游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系统对碳的储存式和替代式管理经营:主要指增加植被、土壤和耐久木材产品中储存的碳量,如增加天然林、人工林、草地、农林综合生态系统的面积和碳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