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流域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
- 李泽椿主编 许红梅 王月冬副主编
- 14字
- 2021-04-09 18:55:14
专题三 江苏省气候与可持续发展
概述
江苏省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江苏省地势平坦,一般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江苏省东临黄海,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拥有近1000km的海岸线,海洋对江苏省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江苏省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综合影响下,气候呈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气象灾害多发等特点。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重,涉及百姓生活、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水资源、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等,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行业关注的热点。淮河在江苏省注入洪泽湖,一部分过湖东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注入黄海,大部分过湖南岸的三河闸过高邮湖,至扬州市的三江营入长江。因此,江苏省境内的淮河流域几乎涵盖江苏省长江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因此,江苏省境内淮河流域气候背景概况以江苏省气候背景为基础,结合境内淮河流域气候特征分析给出。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3.6~16.1℃之间,分布为自南向北递减,全省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南部的东山镇,最低值出现在北部的赣榆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704~1250mm,时空分布不均,江淮中部到洪泽湖以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1000mm,以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江苏省最南部的宜溧山区,最少的地区在西北部的丰县。江苏省兼受着西风带、副热带和低纬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展,春季有低温阴雨,初夏有暴雨洪涝,盛夏有高温干旱、台风,秋季有大雾及连阴雨,冬季有低温冻害和寒潮等,呈现频发、种类多、影响面广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强对流(包括大风、冰雹、龙卷风等)、雷电、洪涝、干旱、寒潮、雪灾、高温、大雾、连阴雨等。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江苏省近50年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气候变暖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升高明显,冬季和春季增温显著,如1961—20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44℃,增暖速率为0.29℃/10a。2006年和2007年为有记录以来最高的两年,特别是冬季气温升高幅度最大,不大于0℃的低温日数明显减少。二是气象灾害的发生有明显变化,如暴雨、雷电、大雾、霾、洪涝等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增加趋势;部分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变化,如近些年淮河流域易发生洪涝,部分地区的小雨日数在减少,大雨以上日数在增加等。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夏季降水较为集中,部分地区易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而秋季易出现大范围的干旱。三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重,涉及百姓生活、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水资源、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等,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行业关注的热点,如大雾持续时间增加,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出现了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51h的大雾。
未来江苏省气候也会继续发生变化。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根据IPCC5评估报告的温室气体不同排放情景(RCP4.5情景和RCP8.5情景)进行了江苏省区域未来的气候预估。结果表明,未来10年(2011—2020年)及未来40年(2011—2050年)在两种排放情景下变化趋势略有差异,总体来看,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江苏省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江苏省位于中纬度东亚季风区,东部沿海拥有近1000km的海岸线,滩涂6500km2,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海域面积广阔,海底地形平缓,离岸100km范围内水深不超过25m。拥有约2667km2潮间带和1267km2辐射沙洲。其独特的地形及气候环境等特征使其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基于2011年完成的“江苏省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成果和如东近海、洪泽湖、盱眙丘陵地区7座测风塔观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江苏省主要风能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前景。江苏省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380~5130MJ/m2之间,按照《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 89—2008)的评估标准,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东北部属于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均具有较好的利用潜力,其中江苏省北部沿海的连云港市和盐城市可开发潜力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