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流域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
- 李泽椿主编 许红梅 王月冬副主编
- 2737字
- 2021-04-09 18:55:09
五、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建议
河南省纵跨4个流域,河流水系复杂;西部和南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地理地形特殊;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独特。这些特有的自然环境背景,导致河南省气象灾害繁多。淮河流域的主要支流易发流域性洪水,西部伏牛山区和南部大别山区易发山洪地质灾害;作为农业大省,容易遭受干旱、雨涝等灾害影响;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大雾和冰雪灾害的影响更显突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快,雾霾天气危害增多;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利气象条件和灾害性天气气候,对河南省的环境和发展的不利影响逐步加大。
(一)增强农业和农村抵御气象灾害能力
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指导意见》要求,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但是,目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和粮食生产仍然受气象条件制约,干旱、雨涝、风雹、倒春寒和干热风是危害河南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每年都会有不同气象灾害给农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天气气候变化更加复杂,粮食产量波动加大,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国家应加大农业抵御气象灾害能力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粮食生产核心区都成为旱涝保收良田;在粮食主产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区、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网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在河南省建设国家中部(含豫、鲁、苏、皖)人工影响天气跨区联合作业指挥中心和基地;重视农业尤其是粮食的气象灾害保险,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应将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保险保费投入纳入粮食生产补贴中,由国家财政按比例投入。
(二)加快建立交通气象监测和服务系统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截至2010年,河南省境内有国道9条,形成“五纵四横”的公路交通网,未来将形成“十一纵十一横”22条国道。高速公路里程达5016km,居全国第一位,“十二五”规划高速公路里程将达6600km,21条跨省通道全部打通。河南省境内有“三纵三横”全国铁路网络,纵横高铁已经开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民航局把新郑国际机场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在中原地区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交通网络,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物流集疏中心。
交通体系和物流运输受气象因素影响很大,大雾、冰雪、强降雨等经常影响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尤其是高速公路,经常因天气原因引发重大交通事故。河南省境内干线高速公路出现大范围冰雪和大雾等气象灾害时,会成放射状扩大影响范围,迅速影响到全国的交通。建议交通管理和气象部门加强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专业化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加强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优先在国家级干线高速公路沿线建设交通气象监测网,建立交通气象监测信息共享和应急预警服务体系。同时,围绕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服务航空、铁路和城市交通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利用
河南省能源结构较为单一,2010年煤炭资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增加,河南省的雾霾天气明显增多。因此,河南省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河南省有700万~1000万kW可开发风电资源,截至2012年开发利用尚不足200万kW,应加快开发进度。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太阳能资源为4300~5000MJ/(m2·a),具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2005—2010年,河南省光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从3家增至41家,已经具有年产1万t多晶硅、760MW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设备条件。河南省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应在资源优先的前提下,以产业集聚区厂房和学校建筑群为应用主体,积极推进光伏建筑应用,大力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应用;在北部资源好的丘陵山地,试点发展地面光伏电站;大力推进光热利用,应将光热利用纳入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
(四)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气象服务
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大气环境(如温室气体、气溶胶)变化可以导致气候变化,天气气候变化也在不同程度、时间和范围上影响环境质量,加强环境和气象专业合作,可在环境保护和大气环境改善方面发挥更好作用。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改善应更多发挥气象部门作用。
要以政府主导,气象与环保部门合作,完善城市环境气象观测站网,针对环境保护、生活环境改善和人体健康保障的服务需求,开展灰霾、紫外线、花粉、负离子、酸雨、大气环境等各种要素观测,共享观测信息。开展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和评估方法的研究;进行不同气象条件下城市环境容量的研究,探索开展城市逐日环境容量预报;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空气质量防控和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城市应根据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环境容量,调整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机动车上路量,保证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在中原城市群、城镇化规划和建设中,要重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区,减少规划和建筑布局不合理对城市大气扩散能力的影响。
(五)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综合管理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气象灾害较多的省份之一,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是完善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各级政府要创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思路,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由过去重视应急减灾,向灾前、灾中和灾后的综合风险管理转变。气象灾害风险综合管理,应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建立“政府、企业(单位)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在制度层面上落实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用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政府、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机构、组织,尤其是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应高度重视灾前的风险管理,建立区域发展、城乡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像环境影响评价一样作为项目行政审批的必要条件,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