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哈贝马斯提出以“社会交往”或“交往行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该如何理解“交往行为”理论呢?

工具行为与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借助韦伯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概念,区分了人的两种行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

工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比如,一个人“种庄稼”的行为就是工具行为,工具行为是人为了达成目标——收获粮食而采取的行动。工具行为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交往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通过媒介符号(以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媒介为语言)发生的互动行为。比如,我对你说一句话,你反馈给我一句话,我们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与互动,最后达到彼此理解的目的。

那么,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背后的理性模式与思维方式分别指什么呢?

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

工具行为是受制于“工具理性”支配的目的行为,体现出主体性的思维方式,即从主体到客体的模式——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主体对客体采取行为,最终达到某个目的。比如,“种庄稼”行为便是人(主体)对世界(客体)进行改造的行为。

而交往行为则由“交往理性”支配。这样的模式与工具理性的模式有所不同,不再是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而是以“主体间性”,即主体和主体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为基础。

具体来说,交往理性要处理和解决的是这些问题:主体之间要如何沟通,才能达到主体之间更好理解的状态?这需要构建出怎样的一套法则,才能够让主体之间的交往更加开放与自由,使主体之间更好地建立共识。通俗来说,交往理性就是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顺畅,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公平协商等。那么,对这套交往的规则的探讨就是交往理性的研究范畴。交往理性可以使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

我们思考一下,好的交往方式是怎样的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思想的独断灌输吗?不是的。应该是在交往中,两个人的思想可以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彼此平等对话,对对方观点可以提出修改、批评、保留或赞同的意见。这才是人与人之间理性的交往状态,也是交往行为最为合理化的状态。

以上我们从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的解析中,理解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工具理性是主体性思维的体现,而交往理性注重的是主体间性。

在工具理性的视角下,主体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主体作为核心,对这个世界进行安排,从而实现某个目的;而在交往理性的视角下,主体变得谦虚,主体不再是统治世界的主宰者。人和人之间平等友善,人开始尝试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遇到问题时,大家要协商着来,在沟通中相互理解,从而消除矛盾。

如此看来,交往行为理论其实是较为温和的。但很遗憾,一直以来人们太看重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交往理性。现代科技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使人们不自觉地将工具理性视为向导,工具理性日益侵入人们的交往领域。人们的交往行为因此被扭曲化,变得越来越不合理。比如,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披上了功利色彩,就是最好的例证。

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哈贝马斯发现,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抗议力量,他们抗议的动机并不是出于经济利益、福利问题,而是出于对自由、合理交往的需求。在他看来,此时社会最为迫切的任务便是扭转这样的局面:不能再完全以工具理性这个单向度的模式去看待世界,而是要更加注重交往理性的向度,让人们的交往行为实现合理化。当社会建立一套合理的交往互动机制时,人与人之间可最大限度地达到彼此理解,这些社会矛盾与冲突也不就解决了吗?

那么,如何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哈贝马斯提出了两点措施:

第一,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因为语言是交往行为的媒介,凡是有交往行为的地方,便会有语言行为。哈贝马斯强调,选择“恰当的”语言意味着要选择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双方要在同一个维度进行沟通。

第二,承认和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通俗理解,大家坐下来一起沟通,要遵守一些普遍化的规范和原则,这样的规范标准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在这些普遍的规范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使得交往的过程合理化。

可以说,哈贝马斯的这套交往行为理论并没有什么火药味。因为“交往理性”倡导的就是大家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他认为,只要每个人都遵循交往行为的原则,就可以在现有制度下构建理性的社会状态。

总体来看,哈贝马斯的理论是一种改良主义,这与第一代理论家的激进方式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