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1 先明确写作目的,思路才会清晰

假设未来你的写作能力稳步提高,那么一年或三年后你想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我们先举个例子,说到“画”。同样是画,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和医生为给病人说明“肠胃具体哪里出了问题”而绘制的一幅图,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文章也是如此。文章也要分门别类,类型不同,写作目的、评价标准、练习方法也各不相同。

以议论文为例,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有说服力。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如果论文通篇侧重于情感的表达,那么文章可能会看起来没有说服力。

而写作文又与之相反,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摆事实、讲道理,那么文章便索然无味,和“充实”沾不上边了。

如果想以一篇议论文通过考试,就要知道议论文究竟是什么,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要是按照写作文或写小说的模板练习,只会适得其反。写小说讲究“起承转合”,其中“转”的部分要是写得很出彩,小说读起来就会很有意思。而议论文不一样,格式要求按照“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案……”几个步骤来,建立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出彩”可能会导致逻辑出现混乱。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章,我需要先明确这本书的写作目的。

“破格录用”,只因一篇目的明确的文章

《日经晚报》登载了一则新闻:日本川崎市一位48岁的女性被招聘年龄上限为40岁的企业录用。

近年来,自由职业者和派遣社员在日本职场,工作形式主要被分为三种:正式社员、派遣社员、小时工。派遣社员是日本企业的第三种职业种类,由派遣公司专门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工作时间支付给派遣公司相应的酬劳,派遣公司扣除相应费用和利润之后再把钱支付给派遣社员。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想通过临时工招聘重新就业的女性正面临年龄限制。有不少公司的招聘年龄门槛设在40岁,实际上45岁也照样录用。即便是这样,年龄在40岁出头的女性也纷纷担心自己会吃闭门羹,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这位48岁的女性能够打破年龄障碍被顺利录用呢?

她在简历中附上了一篇突出自身亮点的小文章。公司领导读完她写的简历后立刻表示“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她为了扭转自身劣势,在文章中多花了一些心思,自然而然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在写一封自我推荐的求职信时,我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必定能够让你从茫茫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即便文章被别人夸得天花乱坠,不被采用,那它就不是一篇好文章。

在不同的场合,你的文章起到相应的作用了吗?你得到想要的结果了吗?

比方说,你在出差前想把手头的工作委托给公司的晚辈。这时你需要写一封书信交代工作。这个时候,一篇好的文章肯定不是那种饱含深情令人回味无穷的。而是要让他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能够激发他“再忙也要做”的使命感的文章。而且,关键在于他能否把工作做好,最终我们要的是结果。甚至,如果从事的是医疗相关的工作,那么你的写作能力可能会关乎一条生命。“我已经把我该写的都写了,但是他本来记性就不好,我也没有办法。”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篇好文章就是能够把晚辈的健忘程度也计算在内。

再举个例子,一个人在用某样东西的时候,产品发生了故障。产品没有太大质量问题,可能只是某个零件没有装好导致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他随即打算写封邮件向售后投诉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投诉的目的既不是“说出来让自己痛快”,也不是把商家骂一顿了事。重点在于怎么样投诉才能越过问题表面,让厂家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主动改进产品,这样再次投入生产的时候才能保证不会再出现问题。

今天,虽然像这样的文章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中,但是正因为有了它们,电车疾驰、高楼林立、快递送达,一切都在正常运转。

一篇好文章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你得到想要的结果。它不像花朵那样绚丽多姿,但是请一定要相信,文字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前一秒山穷水尽,下一秒就有可能柳暗花明。因此,一篇好文章就是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结合。

只重视遣词造句是不够的

我记得第一次学习如何写文章还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小学生作文,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孩子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回顾学生时代,我在课堂上,也曾做了大量的诗词鉴赏、小说文本解读练习。老师还教我们写文章要立意深刻、情感细腻、富有余韵……直到现在我都心存感激,庆幸自己曾经接受过一套完整的写作指导,让我的内心世界不再是一片空白。

但是,后来我曾一度把“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当作唯一的衡量标准,一个劲儿往文章上生搬硬套。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了“不用考虑文章的优劣”这一思想怪圈。

最开始我指导高中生写作的时候依然抱有这样的想法。当时,不仅是我,就连公司同事、编辑老师们,对于“写作指导”都各自怀着微妙的想法、误解和幻想。

因此,虽说是在进行写作指导,有的老师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能想到的都画出来;有的老师在解读题目的时候强行代入自己的想法,还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树立孩子的价值观;还有的老师如同纸上谈兵,喜欢在精神上鼓励孩子,总把“再痛苦也要努力写”挂在嘴边,一点儿实质内容也没有。

有时候我们换个思路,想一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谁会读这篇文章,你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一眼看穿本质。

比方说,代表“感性”的小说和诗歌,和代表“理性”的议论文,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上学时和工作中写的议论文也和入学考试的议论文不一样。工作中的议论文要求“言之有理”即可,而入学考试的议论文,要求的是“合格”。不过想要蒙混过关肯定是不可能的,无论学校还是院系都对学生的能力有要求。这就要求考生把握住方向,努力让自己的文笔达到与之相符的水平。

只有当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接受写作指导才有意义。

如果写文章的目的是要找工作,那么目标就是“被录取”。如果要给病人写一封慰问信,那么目的就是能够让对方切实感到安慰和鼓舞。

文章的优劣取决于特定的目标。我们暂且先不谈艺术作品,在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所写的文章,仔细想想,文章读者和写作目的都是很明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明确写作目的,我们既然知道了“终点”在哪里,就可以用逆向推理法,从终点位置倒着往回推理。

想必因为不擅长写作一味选择逃避的人,也不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抱有各种美好的憧憬吧。有时候先考虑结果再想过程,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文章可以不“美”,但要“有用”

在指导写作的同时,我自己也因为工作原因写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但是我越来越觉得,生活中需要的“功能型文章”已经和现在的写作指导完全脱节了。

比如说,由于自己的工作疏忽让单位领导非常生气。对方避而不见的时候,只能通过写道歉信来补救,这就要求文章必须能够发挥“挽回信任”这一“功能”。

这个时候我们在学校学过的那些诗词鉴赏、美文赏析的方法就毫无招架之力。将来,比起那些想要当作家的孩子,像这样为“形势所迫”的孩子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像报告、总结这种功能型文章,都是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的。也就是说,这类文章不需要灵感和想象力,更像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有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类文章”。

文章的核心目的是“打动读者”

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都需要满足目标读者各种各样的需求。为了让大家学会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最终达到目的,接下来我会结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大家仔细说明“功能型文章”应该怎么写。

公司职员也好、老师、学生、孩子、退休人员、家庭主妇也好,其实这样的文章,大家平时就写过很多。笔记、留言、信件、邮件、传真、会议记录、论文、联络、邀请、企划、报告、商谈、请求、情书、道歉信、征集、介绍、宣传、索赔、提醒……字字句句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

在这里我们要先明确一点,写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把文章写出来就可以,也不只是停留在“表达自我”这一个层面,而是要用自己的文章打动别人,博得读者的称赞和认可,扭转局势,顺利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重在结果!最关键的就是要打动读者的心。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借此随心所欲地操控别人。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在序言中提到的那个17岁的小姑娘。我的提问,无疑是一枚小石子,投在她心中波澜不惊的湖面上,溅起了阵阵涟漪,拨动了她心底紧绷的最后一根弦。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激发自己的潜能,写出读者心里的文字,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如果这篇文章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能激发他的情感,那我们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接下来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