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黍、稷、粱、粟

1-11-1 凡粮食,米而不粉者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方而变,大同小异,千百其名。北人惟以大米呼粳稻,其余概以小米名之。凡黍与稷同类,粱与粟同类〔1〕。黍有粘有不粘粘者为酒,稷有粳无粘。凡粘黍、粘粟统名曰秫,非二种外更有秫也。黍色赤、白、黄、黑皆有,而或专以黑色为稷,未是。至以稷米为先他谷熟,堪供祭祀,则当以早熟者为稷,则近之矣。

【注释】

〔1〕黍稷同类、粱粟同类,这种说法接近现在的理解。黍又称黍子、糜子,禾本科黍属Panicum miliaceum,粘者曰黍,脱壳后叫黄米或黄黏米,可造酒。同种的另一变种为不粘者,称为穄,古时也称稷。粱即谷子,北方叫小米,没有粘性,是粟的一种,禾本科狗尾草属Setaria italica。但古时,另一说法将稷粟列为同种,指现名的谷子或小米,而黍为糜子或黄黏米,与其同种而不粘者叫穄。

【译文】

粮食作物中只碾成米而不磨成面的,有很多种类。相隔数百里,其颜色、味道、形状和品质便因地而变,大同小异,其名字以百千计。北方人只将粳稻称为大米,其余的都叫小米。黍与稷是同类,粱与粟也是同类。黍有粘的,也有不粘的粘的可以酿酒。稷只有不粘的,没有粘的。粘黍与粘粟统称为秫,并非除这两种外还有另一种秫。黍的颜色红、白、黄、黑都有,有人专将黑色的叫做稷,这是不正确的。更有因为稷米比其余谷早熟以供作祭祀,因此应将早熟的叫稷,这种说法还差不离。

 

1-11-2 凡黍在《诗》、《书》有虋、芑、秬、秠〔1〕等名,在今方语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种以三月为上时,五月熟;四月为中时,七月熟;五月为下时,八月熟。扬花、结穗总与来、牟不相见也。凡黍粒大小,总视土地肥硗、时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2〕

【注释】

〔1〕《尔雅·释草》:“虋(mén),赤苗也。”郭璞(276—324)注:“今之赤粱粟。”《尔雅》又称:“芑,白苗也。”郭注:“今之白粱粟。”又《诗经·大雅·生民》:“维秬维秠。”据孔颖达(574—648)疏,秬、秠是黑粟中的两种。

〔2〕《宋史·律历志》载仁宗时(1023—1063)定百黍排列之长为一尺,不久因黍粒参差不齐而作罢。又以2 460粒黍之重为一两,以山西上党黍粒为准。

【译文】

在《诗经》、《书经》里,黍有虋、芑、秬、秠等名称,而现在方言中又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黍最早在三月播种,五月成熟。其次是在四月下种,则七月成熟。五月播种是最迟的时间,要到八月才成熟。其开花、结穗总是与大麦、小麦不在同一时间。黍粒大小总由土地肥瘦、时令好坏而定,[并非总是一律的]。宋儒刻板地以某一地方的黍粒作为度量的标准,未必是正确的。

 

1-11-3 凡粟与粱统名黄米,粘粟可为酒。而芦粟〔1〕一种名曰高粱者,以其身长七尺如芦、荻〔2〕也。粱粟种类名号之多,视黍稷犹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水,或以形似、时令,总之不可枚举。山东人唯以谷子呼之,并不知粱粟之名也。以上四米皆春种秋获。耕耨之法与来、牟同,而种收之候则相悬绝云。

【注释】

〔1〕芦粟:又称蜀黍,即禾本科的高粱 Sorghum vulgare。

〔2〕芦:禾本科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荻:禾本科荻草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译文】

粟与粱统称为黄米,粘粟可以造酒。另有一种芦粟,名为高粱,因为秆长七尺如芦、荻。粱、粟的种类和名号之多,比黍、稷还要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川,或根据形状、时令,总之,不胜枚举。山东人只叫做谷子,而不知粱、粟之名。以上四种粮食,都是春种秋收。而其耕锄方法与大麦、小麦相同,但播种与收获的时间就相差悬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