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拨开强秦帝王的神奇谜团

秦始皇嬴政:秦陵地宫谜重重

秦始皇,名嬴政,又名赵政,也有人称之为“吕政”。公元前259年生干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子楚)病故,年仅12岁的嬴政继承了秦国的王位,成为了第31代秦王。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在位37年,其中称王25年、称帝12年,享年50岁。葬于骊山(今陕西临潼)。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秦始皇吞并六国,缔造秦王朝,这个事件一直被视为春秋战国时期结束的历史性标志。在这个意义上,秦王嬴政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终结者。

作为秦始皇的嬴政是中国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凭借着祖先留给他的基业,即“四世有胜”、国富兵强的强秦,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又使秦始皇成为一个历史篇章开端的标志性人物。

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实际执政不足30年,却能上承千年,下启千年。具有这样历史地位的人物,试问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呢?

传奇身世——从落难出生到初露锋芒

嬴政,这个本该生在秦国皇宫里的皇室贵胄,却偏偏生在了赵国。他的父亲异人,虽身为王子,却偏偏又多出了一个无奈的身份——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异人是秦昭王之孙,他的父亲是秦昭王之子安国君,也就是太子柱,即后来的秦孝文王。异人有兄弟20余人,他并非长子,其母夏姬也不受太子柱的宠爱。这种情况使得异人不可能成为太子柱的嫡嗣。于是,异人理所当然的被送到赵国,成了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落魄公子。然而,当异人这个落魄王孙以秦国人质的身份出现在赵国都城邯郸的大街上时,大商人吕不韦觉得异人是“奇货可居”,说不定可以利用他做一笔巨大的投机生意。而异人也从此鬼使神差般地走出困境,飞黄腾达起来。

吕不韦先拿出五百金交给异人,让他改善处境,广交宾客,又另外拿出五百金选购珍宝玩物作为游说所需的礼物。一切安排妥当,吕不韦便西游秦国。

吕不韦来到咸阳后,先后拜见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阳泉君,设法为异人寻找晋身之阶。吕不韦的礼物和游说打动了阳泉君等人,也打通了面见华阳夫人的途径。

吕不韦晋见华阳夫人,献上了远道带来的珍贵礼物,又在华阳夫人面前极力赞扬异人的贤德与智慧。他劝说华阳夫人趁着年轻貌美,且得宠之时早为自己打算,在诸公子中选出一位贤孝之人作为自己的儿子,把他立为正式的继承人。诸公子中以异人最为贤孝,而且又常常表示“以夫人为天”,若将他扶持为继承人,今后“母凭子贵”,就可终身在秦国得宠,其家族也可在秦国保持现有的或是更大的势力。否则,一旦华阳夫人年老色衰,或者太子柱辞世,必定会有新的秦王即位,如果新秦王早就对华阳夫人及其亲属不满,就很可能使其家族面临杀身之祸。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一直为自身无子嗣所苦恼的华阳夫人。从此,华阳夫人时常向太子柱吹枕边风,赞扬异人的贤孝仁德。有一次,华阳夫人在太子柱面前流着眼泪说:“贱妾今生有幸能够被挑选入宫,又承蒙太子的错爱,今生今世也无法报答。有一件事,贱妾深感对不住太子,就是没有一个像异人那样的好儿子。如果贱妾能够先太子而去,那倒是千好万好,可万一……那贱妾将何以托身……”

太子柱看到华阳夫人犹如梨花带雨的脸蛋,从心底涌出怜惜之情,连忙安慰她说:“夫人不必忧伤,你如果喜欢异人,那就把他过继过来,收为养子,并立他为嫡嗣,将来让他做秦王,不就可以日后无忧了吗?”

于是,太子柱与华阳夫人“刻玉符”为信,约立异人为嫡嗣,接着又给异人送去大批钱财,并聘请吕不韦扶助异人。从此,异人名声日盛,誉满诸侯。

回到邯郸后的吕不韦与异人终日饮酒作乐,广交天下豪杰,吕不韦还把自己的一个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宠妾赵姬送给了异人。

据野史记载,赵姬在跟随异人时已然有了身孕,但9个月后,竟无临产征兆,直到怀胎后的第13个月才生下一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异人见赵姬一举得男,十分高兴,立即封赵姬为夫人,而这个孩子实际上却是吕不韦的骨肉。

但这终究是野史,并不能完全相信,毕竟怀孕13个月才生子,即使用现代科学也难以说得通。从古至今,关于秦始皇嬴政的生父究竟是谁,也是众说纷纭,看来这只能是个千古之谜了。

从他乡异客到少年君王

嬴政出生后不久,秦赵两国便撕毁盟约,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毕竟秦国的势力要强于赵国。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如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赵国君臣,一方面派平原君率毛遂等人奔赴楚国求援,另一方面打算杀死秦国质子异人,以解邯郸之围。异人一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这当然还包括正在蹒跚学步的嬴政。一个素与异人交好的赵国官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异人。大惊之下,异人忙找来吕不韦商量对策,他们首先设法游说赵国的当权者,与其杀掉异人,不如放其回国,使其有机会登上王位,而感念赵国。见游说无效,异人与吕不韦立即决定逃出赵国。此时的邯郸城戒备森严,对异人等人的看管也更加严密,这对于异人来说恐怕是插翅难逃了。于是,吕不韦冒险用六百金贿赂看守异人的官吏和守城的士卫,最终得以逃离邯郸,奔向秦军营垒,并辗转回国。赵国方面得知异人出逃,又欲加害赵姬母子。赵姬本是邯郸豪门之女,娘家在邯郸颇有些势力,幼小的嬴政和母亲便隐匿在外祖父家里、这才躲过了这场劫难。此时的嬴政年仅二三岁。

异人终于得以回到故国,结束了羁旅邯郸的生涯。回到咸阳后,异人按照吕不韦嘱托,为讨好出身于楚国的华阳夫人的欢心,特意改穿楚服前往拜谒。华阳夫人见状大喜,便将异人改名为子楚。从交谈中,华阳夫人也体察到子楚的智慧与谋略,更坚定了立子楚为嫡嗣的信心。子楚面见父亲的时候,又建议派遣使节联络、安抚当年在赵国结交的豪杰名士。太子柱(安国君)对子楚的胆识谋略颇为赏识。据说太子柱还找来术士为诸公子相面,子楚的面相最为尊贵。从此,子楚的王储嫡嗣地位牢固而不可动摇了。

公元前251年秋,在位56年的秦昭王驾崩,太子柱(安国君)继承王位,是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也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赵国闻讯,派遣使节、车马将赵姬母子护送归秦。这时,嬴政已经8岁了。

秦孝文王作了几十年的太子,在秦昭王驾崩,服丧一年之后,才得以正式登上秦国王位,此时他已经53岁了。但秦孝文王无福消受,即位仅仅三天就因病死去,太子子楚即秦王位,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即位后,尊养母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夫人赵姬为皇后,立长子嬴政为太子,幼冲之年的嬴政成为了秦国的储君。吕不韦则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秦国的军政、外交大权,尽掌握在了他的手中,吕不韦也终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公元前247年,在位仅3年的庄襄王散手人寰,年仅12岁的太子嬴政登上了秦国的王位,成为了一位少年君王。这位旷世之君终于走到了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前端。

初露锋芒的铁腕君王

按照秦国的制度,年幼的秦王在举行成人礼之前不得亲政,而由他的母亲,以太后和监护人的身份代行王权。因此,在嬴政登基之初,其母赵太后成了秦国法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着对国事的最终决断权。

由于嬴政尚属少年,必然还要委政于大臣。所以,嬴政尊“仲父”吕不韦为相国,以蒙骜、王龁等人为将军,当时李斯已经担任舍人。这些辅政大臣都是堪称王霸之佐的能臣,他们凭借秦国的政治制度和个人的才智谋略及胆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在秦王嬴政亲政之前,秦国的实力持续增强。

而此时的吕不韦也终于完成他一生中最大的生意,他不仅位居相国,而且获得了与管仲齐名的“仲父”的尊号,成为秦国首屈一指的巨富和政治暴发户。然而这正是吕不韦从巅峰走向灭亡的开始,由于他的权势过大,直接影响到秦王嬴政的统治,对于权力有强烈欲望的嬴政当然不能视而不见。

而此时贵为太后的赵姬,也在丈夫庄襄王死后不久与吕不韦旧情萌发,再续冤孽。随着秦王嬴政一天天地长大,吕不韦已多有顾及,而赵太后的私欲却愈加肆无忌惮,死死缠住吕不韦不放,吕不韦不得不寻找脱身之计。于是,吕不韦向赵太后推荐了嫪毐,从此太后对嫪毐宠爱有加,最终导致有孕在身。嫪毐遂以太后为后盾,渐渐扩展其势力。而赵太后也以手中的权力,封嫪毐为长信侯,并分给他大片的封地和数千仆佣家僮,还让他参与军国大政,并授予他各种特权,甚至“事皆决于嫪毐”。

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21岁,按照秦国制度就要于次年举行加冠亲政仪式了。就在此时,吕不韦召集门客3000多人编撰的《吕氏春秋》完成,并示威性的挂在城门前让人纠错;而嫪毐也在此时得以分土封侯,两大政治集团分别向年轻的秦王嬴政弄权示威。

面对吕党和后党两集团的嚣张气焰,年轻而沉稳的嬴政未动声色。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嬴政继承秦王位的第9年四月,嬴政依秦制,在秦故都雍城的新年宫举行冠礼(“己酉,王冠,带剑”),完成成年仪式,正式主持国政。嫪毐乘机发动叛乱。不料嬴政早有戒备,立刻下令昌平君等人率军镇压,活捉嫪毐。九月,嫪毐被车裂,诛灭三族,党羽皆枭首示众。嫪毐的舍人,罪重者刑戮,罪过较轻的判处鬼薪之刑,即为宗庙砍柴3年,因受到牵连而被剥夺爵位、抄没家产、流放蜀地者达四千余家。至此,与君权对立的后党集团被彻底消灭。就连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私生子也未能幸免,唯有赵太后,嬴政念及母子之情将其软禁。

嬴政这一行为,引起朝中一些老臣宿将的恐慌,尤其是王翦、白起、蒙骜等人都认为嬴政此举不当,但又深知嬴政生性暴戾,因此,便怂恿其他臣子上书劝谏,顾全国体,迎还太后。谁知嬴政一阅谏书怒上加怒,当即将谏官处以死刑,并榜示朝堂,敢谏者一律处死!结果,继续上书劝谏的官吏,个个都落得脑袋搬家!这时又冒出个不怕死的齐客茅焦,他跪伏金殿以死请谏。嬴政大怒,命武士支立油锅,将锅里的油烧得翻腾滚沸,欲将茅焦丢下烹焦。不料这个茅焦丝毫也不畏缩,他举步直往油锅近旁迈近,他低头再拜说道:“臣闻生不讳死,存不讳亡,讳死未必得生,讳亡未必不死,这是生死存亡的道理,为明主所乐于享有,现在不知大王愿听否?”嬴政听了,以为他别有高论,不关皇太后的事,也就改容相答道:“容卿道来。”茅焦见秦王怒容稍敛,便正色朗声说:“臣闻治天下以仁德为先,以德服人者昌,以力服人者亡,治天下者民心为重。大王今日行同狂悖,失去君王的理智,裂假父,捕杀同胞二弟,驱走仲父,软禁母后,残杀谏士,就是最残暴的夏桀商纣,尚不至此!天下不明真相的,听了此事都会指责大王太过残忍,而这事的真相却又不便向天下公开。明智者应将此事巧妙隐蔽,为尊者讳,这是古人早就教导了的。如果大王继续将太后软禁,这无异张扬其事,引起天下军民人等异议。如果六国以此事为由,合力抗秦,各国百姓,都会以死相拼,生身母亲的养育之恩不念,何以为君?倘若天下人等齐力反对你这不认生母的暴君,我看天下的得失很难预料。”说罢,他脱去外衣,就往油锅里跳。在旁的王公大臣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为之惋惜,不料嬴政赶忙下座上前拦住,并且当面认过:“爱卿,你敢如此当面骂孤。好胆识,孤佩服,谢你一片直言!”当即奖赏黄金百两,加封上卿。于是,秦王嬴政撤销了软禁太后的命令,并亲往雍城向母亲赔罪。赵姬也自知理亏,只好忍住心头之痛,母子和好如初。

平定嫪毐之乱显示了嬴政处理非常事变、应对政治危机的才能。他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后发制人,一举破敌,割掉了秦国政治中的一个毒瘤。

深有谋略的嬴政在清除后党后,摆在他面前的便是势力最为强大的吕氏集团了,他深知吕党才是他心头大患,不除吕党他就得时时刻刻面对政权陷落的威胁。本来他打算要乘嫪毐案一并铲除吕氏集团,因为,究根追底,身为相国的吕不韦是当年嫪毐进宫的始作俑者,嫪毐之乱,吕不韦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千系。若乘嫪毐事件诛杀吕不韦,一并清除吕氏集团,倒也不是师出无名。但考虑到吕不韦扶持先王继位,又先后辅佐两代君王,功勋卓著众所周知,在秦国也有深厚的根基,势力强大,在国内外的声望也颇高,若操之过急,说不准会坏了大事。因而,嬴政决定先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公元前237年,也就是嬴政登上秦王位的第10年,已经站稳脚跟的嬴政以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连的罪名,免去其相国之职,将他轰出秦都咸阳,迁居封邑洛阳。在吕不韦回洛阳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关东六国的君主频繁地派遣使臣前去拜谒,往来车队“相望于道”。嬴政恐吕不韦串通其他诸侯国作乱,决定置其于死地,根除祸患。嬴政先是下令将其迁往蜀地,割断了他与各国、封地和故吏、宾客的联系。又派人给吕不韦送去一封亲笔书信,就是这封书信,成为了吕不韦的“催命符”。信曰:“汝对秦有何之功,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汝与秦有何亲缘,却得到仲父之称?汝快滚至西蜀!”

蜀地那时乃流放地,犯人的去向,嬴政这时下令让吕不韦去蜀,自有铲除之意,并且让他带上自己的家眷,这已经很能说明一切了。收到信的吕不韦知道大难已近,又恐遭到诛亲灭族,于是饮鸠自尽了。吕不韦死后,嬴政严惩了他的家人和宾客,权倾一时的吕党集团也终于被拔除了。从此,嬴政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决断军国大事了。

初试锋芒的嬴政在亲理政务后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先后解决了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的政治势力,使母后、嫪毐、吕不韦先后退出了中枢权力结构。把国家大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使秦国的势力结构更加稳定,国家权力更加统一集中,这为他日后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熟、干练、有魄力的旷世之君。

文化浩劫:“焚书坑儒”背后的起因

秦始皇在后世人们心中成为一代暴君的原因,除了劳役人民从事大规模的营造工程之外,还有“焚书坑儒”这一思想钳制事件。

公元前213年,为庆贺击败匈奴、收服百越的战绩,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宴席,与70位博士、文武百官共同畅饮。席间,众臣无不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其中博士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称颂道:“陛下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如今又北败匈奴,南服百越,凡日月照得到的地方,全都为陛下统辖。陛下又废除分封旧制,遍设郡县,消除了战争之患,百姓安居乐业,自上古以来,无人能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自然喜上眉梢。

座下的另一位博士淳于越是反对郡县制的,听到周青臣的谄媚,心中很是反感,就站起来说:“殷商和周朝稳坐天下千余年,就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依靠这些人辅佐王室。而今陛下坐拥有天下,居九五之尊,而子弟功臣只能做个普通臣民。如果突然之间发生齐国那样的田氏篡权、晋国那样的六卿专政,没有辅佐诸侯,哪一个来拯救那种危险局面呢?治理天下不效法古人而企图长治久安,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如今周青臣当面谄媚陛下,为陛下的过错推波助澜,这样的人绝不是忠臣,应以严惩,以示天下!”

淳于越的一番话,使宴会上原本欢乐热烈的气氛一扫而空。灯火通明的咸阳宫陷入一片寂静。众臣都低头不语,秦始皇听罢,也是脸色铁青、怒发冲冠,因为淳于越直接否定了他的基本国策。但秦始皇忍住了,便想借此机会统一天下思想。所以,他当下请众臣各抒己见。因为是丞相李斯反对分封制,提出郡县制,并为秦始皇所采纳的,偏偏淳于越引借史籍,以古非今,因此,李斯就抓住“师古”大做文章。他说,古来治理天下并无常法,三皇五帝,各自的制度都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让天下得到大治,可见,“效法古人”实属“谬论”。

李斯接着将矛头对准“诸生”,他进一步向秦王献言说:“古时候天下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因此诸侯乱作,归根结底就是以古非今,惑乱人心。如今陛下一统天下,位极人尊。而士人善其所学,对抗政令,在朝廷内部心中不满,在百姓中间借古讽今。如果不严禁这种情况,则国家威信必然受损……”李斯由一人推到一类人,由一类人推到一类人所干的事,由事情推到诗书,然后又开列一张清单奏请秦始皇发布焚禁令。这一建议正中秦始皇下怀,于是便下令焚书,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浩劫开始了。

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向全国颁布“焚书令”:凡秦国以外的史书,除了博士馆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的书之外,其他都一律烧掉,医药、卜筮、种植一类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若有再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知情而不揭发的一样治罪。焚书令下达三十天内拒绝焚烧书籍者处以黥刑。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咸阳城内的一把火揭开了秦始皇焚毁文明的大幕。接着,这把火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首先烧毁了除《秦记》以外的国家历史档案,不到30天,民间大部分的“违禁”书籍化为了灰烬,只有皇家图书馆保留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藏书。这是一笔无法弥补的损失。然而,焚书的大火、严酷的法令并没有完全吓住当时所有的儒生。他们想尽千方百计把书珍藏起来……

秦始皇焚书,是为了消除不同意见,统一人们的思想,是一种愚民政策,但究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下去,这是文化专制主义的重要表现。这一场大火焚烧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使古代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这也结束了一个时代,即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时代,是中华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场大火也揭开另一个时代,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时代。这也标志着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他已经由一位聪明睿智的政治英雄蜕化为专横暴虐的“无道之君”。秦朝败亡的征兆也就由此显现出来了。

如果说,焚书是由朝廷大臣争议引起的一次书厄,那么,坑儒却是因皇帝的迷信造成的一场人祸。

秦始皇怕死是很出名的,他非常迷信,在妄想世代为帝的同时,也异想天开希冀长生不老,千方百计想寻找使人长生不死的药。一些方士如徐福、卢生、侯生等为投其所好,编造了一些鬼神和不死之药的谎言来敷衍愚弄这位迷信的暴君。但神仙和不死药毕竟无处寻觅,实在无法搪塞时,为逃避秦朝的严刑酷法,徐福、卢生、侯生都相继逃亡,出国避难。他们列举了秦始皇的一系列罪状,说他“刚戾自用”、“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不闻过而日骄”、“独断专行”,致使“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不值得为他寻仙求药。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他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亡去;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返,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位荒淫迷信的皇帝大施淫威,于是下令追查诽谤朝廷的儒生,御史大夫对京城的数百方士儒生进行审讯,经过这些方士儒生的互相告发,秦始皇亲自把460多人处以死罪,坑杀在咸阳城郊,这就是“坑儒”事件。这一年是公元前212年。

除了坑杀于咸阳的460余人外,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事情发生后,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的黔首还没有安下心来,诸位先生都诵法孔子,陛下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秦始皇怒扶苏多嘴,把他轰出咸阳,让他到北边的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去执行监军任务。

愚弄讥讽秦始皇的肇事者明明是寻仙求药未果的方士,但受难者为何却是些诵法孔子的儒生呢?这固然与秦国自孝公以来的尊法贱儒的统治传统有关,也和秦始皇昏聩暴戾的个人品质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穷奢极侈、荒淫腐朽的糜烂生活,维护“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的权势,滥发徭役,横征暴敛,酷刑峻法,杀人如拾芥,把天下变成了一座大监狱。“赭衣塞道,囹圄成市”,“自君卿之下,至于众庶”,人人皆“怀自危之心”。人民受到的剥削和压迫远远超过了所能承载的极限,老百姓陷入苦难的深渊。秦王朝达到了“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地步。而儒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王道仁政的主张自然为暴君所不容。儒家书生依据儒家思想,批评讥讽秦王朝暴虐的朝政,更为秦始皇深恶痛绝,早欲除之而后快。因此,秦始皇转移矛头,拿无辜的儒生出气,进行打击迫害,并不为奇。

然而,历史发展却不会因为秦始皇的倒行逆施而改变,就在秦始皇焚书后的三年,坑儒后的两年,他自己就病死于沙丘。这位幻想长生不老的一代暴君,仅活了50岁,便结束了他的一生,他企图传“至于万世”的庞大王朝也“二世而亡”。倒是被他百般摧残的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反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烧不尽、坑不死,从稍后的汉王朝起,就取得了中国社会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巩固大秦帝国万世一系的皇权统治而在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中实行专制统治、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措施,这种做法是残暴的,也是愚蠢的,焚书坑儒并未真正起到巩固秦王朝王权统治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覆亡!

宠信方士:执迷不悟寻找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想让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他自己长生不老。所以自从秦始皇登上帝位以来,就很宠信方士,让他们到处给自己寻找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这一次,秦始皇在泰山举行完封禅大典后,率领群臣经历下(今山东济南)和齐故都临淄(今山东淄博),沿着渤海南岸东赴黄县(今山东龙口)。在黄县停留期间,秦始皇召见了徐福。徐福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莱山,祭月神。秦始皇一行人离开黄县之后,到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今山东省荣成市境内)。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登上了芝罘岛(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境内);然后南行前往琅琊郡,并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就在秦始皇畅游琅琊郡的时候,徐福等人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山上宫中住着许多仙人,还珍藏着一种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奇药,他愿求取献给秦始皇。秦始皇正盼望着能吃上长生不老药,于是很高兴地批准了徐福的请求,命他带着许多金银财宝入海求取仙药。据说徐福第一次出海求仙,因风大浪急失败而归。他回来对秦始皇说:“臣在海中遇到海神,告知他来此求取延年益寿药,海神嫌礼薄,只准参观不许取药。臣在蓬莱山见到灵芝生成的宫阙,宫中住着许多仙人,个个健康长寿,光彩照人,于是臣再拜道:‘用什么样的礼品来献才能得到仙药?’海神说:‘以美好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用具做为献礼,就可以得到仙药了。’”秦始皇听后,遂命徐福征发童男童女、工匠用具前往求仙药。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春天。这一次,距上次东巡时间不到一年。秦始皇虽然在途中遭到韩国贵族张良派遣的刺客的伏击,但他仍按计划经黄县直赴芝罘,然后再次住进琅琊行宫。这次因徐福入海求仙未归,秦始皇没有拿到长生不老药,最后只好先返回咸阳。

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这次巡行的路线是由南向北,最后到达琅琊行宫。这时,徐福闻讯秦始皇驾临琅琊,急忙从家乡赶来面见秦始皇。徐福从第一次入海求仙到现在已有十年时间,耗资巨大,始终没有求得仙药。为了逃避惩罚,他只好向秦始皇说,长生不老药本来可在蓬莱仙山求得,只是水神派大蛟鱼守护无法近前取药,请皇帝增派一些射箭能手同去。秦始皇求药心切,当即批准了徐福的请求,命他选拔童男童女、各种工匠、弓箭手等入海求取仙药。秦始皇为了给徐福求仙扫清道路,他一面派人带着捕鱼工具入海捕捉大蛟鱼,一面自己带上连发的弓弩准备与大蛟鱼搏斗。

秦始皇一行乘船从琅琊港出发,经荣成成山前往芝罘。一路上没有什么发现,直到临近芝罘才看见一条大鱼。秦始皇将大鱼射杀以后,西航至黄县北海岸的黄河营港。在此作短暂停留后,秦始皇等人乘船继续西行,至莱州湾西岸的厌次县(今山东阳信东南处)上岸。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境内),年仅50岁就离开人间,至死也没吃上长生不老药。徐福送走秦始皇以后,带领着童男童女和五谷百工入海求仙,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秦陵地宫:诸多谜底墓中藏

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嬴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0多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的工人人数达到了70多万。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始皇陵。帝王陵墓属于帝国工程,建筑豪华奢靡的陵墓是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无论中外,有帝国必有帝王陵墓。在通常情况下,帝国越强盛,帝陵越宏伟。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骊山陵工程规模之大、耗费之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秦始皇陵坐落在今陕西临潼城以东5公里处的宴寨乡,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巍峨的山丘,从空中看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最为豪华的皇帝陵园。

秦始皇陵的布局和结构完全仿照秦都咸阳设计建造,高大的封土丘之下的地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皇宫,陵园的内城和外城象征着咸阳的宫城和外郭城。陵园和从葬区总面积达66.25平方公里,比现在的西安城区的面积还要大。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10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死去,共修了37年。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于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弩机暗箭。墓室穹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秦始皇的陵邑、陵园、陵冢、寝殿、地宫、寺吏舍、陪葬墓及各种陪葬坑,模拟天地、国家、皇宫、政府、军队、臣民、苑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冥世帝国。

秦始皇陵园是在战国君王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创建的。秦始皇继承前代制度并多有创新,他通过修筑骊山陵形成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帝陵制度,如封树制度、陵邑制度、园寝制度等。秦汉时期的帝王之陵以秦始皇骊山陵的封土规模最大。秦始皇还命名自己的陵冢为“山”。秦始皇的陵家呈覆斗状,全部由人工积土成山,精心夯筑而成。陵冢原高五十丈(约115米),陵基东西长约485米,南北宽约5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至今尚保存高76米、宽350米、长345米的夯土陵丘。

秦始皇建立了陵邑制度和园寝制度。他“因徙三万家丽邑”,令大量关东之民到陵园附近居住。这些居民的任务是修建、维护皇帝的陵园。考古勘察表明,“骊山园”仿照都邑建造,是一座由内外两重园垣围成的陵园。内城、外城四面有门,门上有阙楼,其规模也比汉代为大。在陵园的北侧和西侧建有大片地表建筑,模仿生前宫殿的“前朝后寝”制度。

面对着秦始皇陵,这座象征着秦都咸阳的陵园,象征着咸阳内外城的陵园内外城垣,象征着咸阳宫的地宫陵寝,象征着首都禁卫军兵马俑军阵阵形,象征着天子苑囿的珍禽异兽葬坑等,人们不得不承认秦始皇帝陵是古人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象征。然而,秦帝国人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太大了。

秦始皇陵及地宫之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恢弘浩大的秦始皇陵寝神秘莫测,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更是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叫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秦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秦始皇陵的确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这些令人费解的悬念和谜团也一直困扰着专家学者们。从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经探测,陵园范围达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面积,这么大面积的陵园在世界上也属罕见。1974年,秦始皇陵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人们在它的东侧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兵马俑坑,成百上千个比真人还要高大的陶俑出土,轰动了整个世界。第一个被发现的兵马俑坑被命名为1号坑,它的面积达到1.4万多平方米。然而,10个兵马俑1号坑的面积才相当于一个地宫的面积。考古学家预言,地宫作为秦始皇陵的核心宫殿,它的价值将不可枯量。然而,几十年来,地宫之谜一直困扰着考古学界,人们始终没有探明它的准确方位。今天,我们只能根据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寻找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秦皇陵封土取自何处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在国内堪称之最。但体积庞大的封土究竟取于何处?是取自秦始皇墓中,还是挖自鱼池一带?

在临潼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意思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水经·渭水注》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经过实地考察,考古学者们在始皇陵封土东北2.5公里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果然找到了这处地势低洼、形状不规则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鱼池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郦道元“取土于鱼池”的说法得到了不少考古专家的认可。

然而有的学者却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对封土堆进行钻探中,提取了大量的土样,发现土中含杂着大量的沙石,而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黏性强,极少含有沙石。因此,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

考古学家通过对秦陵陵区高光谱遥感探测中,在秦陵南部的骊山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经实地勘查,他们发现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处于山间冲积扇的缓坡上,与周围地形特征格格不入,且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不过从骊山取土的说法的确是个新推断,还要通过体积还原计算和对比才能最后定论。

谜团二:“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有人说地宫巡游通道遇阻改了方向,也有人说地宫初挖点向北移了700米。

专家们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证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虽然被定位,但史料记载“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史料记载,秦始皇生前多次巡行全国,向南到了洞庭湖、浙江的会稽山,向东走到了山海关、渤海湾,西北方向则到了宁夏。

《汉书·贾山传》对秦陵地宫也有所描述: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中成观游”即巡游天下的意思,可在地宫里如何实现巡游?就只有修挖四通八达的通道了。

而封土堆南部紧挨骊山,由于山间冲积扇的原因,山下的地层中分布着厚层的砾石,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考古学者在秦陵区进行探测时,发现在封土堆南约700米处出现了重力异常的现象,按地质理论说明该异常区与周围土质存有差异。据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

谜团三:司马道走向未有定论

古时,帝王在世时专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为其专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马道。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许多考古专家都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并给出了兰个论据:其一,陵墓南、北各有一条通道,唯有东边有五条通道,这说明东边是主要通道,即始皇陵墓的方向为东西向;其二,从陵园的整个布局及地理环境方向来看,只有陵东侧地势开阔,符合古代选择墓向“明堂要清”的要求;其三,墓葬和陵园为东西向是秦人故有的习俗。

也有专家指出,陵园内外城垣唯有东门规模最大;唯有东侧的陪葬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多与军事内容有关。

而从整个陵园的地形特征看,陵园南高北低,背依骊山,俯视渭河,南北高差达85米,陵园面向北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其他国君大多将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却位于内城南半部,从对称角度讲,司马道东西走向似乎是说不通的。

在对形成的遥感图像中,考古学者们也惊奇地发现,如果把封土堆与骊山主峰——望峰连线,竟然与南北子午线完全重合。再向北,鱼池遗址旁秦时修建的大坝竟然也正在这条子午线上,这应该不是巧合。

除了地理环境原因,在封土堆西侧,学者们发现了大面积的温度异常区域,考古人员证实其下为一片大型陪葬坑,共有6个陪葬坑。而在陵园里至今还没有发现一处大型文官的陵墓,而绝大多数都与“武”有关。据考古人员推测,那片异常区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相吕不韦的陵墓。

谜团四:陵墓的朝向为何为坐西向东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始皇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偈石,南达会稽,在琅琊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

有人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路途遥远,其间又强敌林立,“叶落归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

也有相反意见认为,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但如果头西足东的葬式表示秦人来自西方的话,那么华夏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说明他们来自北方呢?现代文化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们曾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甘肃地区的古代文化或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白马藏人”对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释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也许,秦人对他们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释。一切都不得而知。

谜团五:秦始皇陵地宫深几许

地宫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地宫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陵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入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息……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地宫就如同秦始皇生前的宫室一样。秦始皇是一个水不服输的人,即使到了地下,他仍然继续着“万世”的梦想。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中则说“已深已极”。说明地宫深度挖到了不能再挖的地步,那么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有人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其实地宫并没有这么深,试想,如果地宫深度超过了1000米,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之间的落差,地宫之水就难以排出,甚至还会导致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秦陵地宫果然没有那么深。秦陵地宫总面积41600平方米,东西实长260米,南北实长160米,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大小。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的推算,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但是不一定正确,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考古人员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有专家推测,《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谜团六:地宫设有几道门

偌大一个地宫到底有几道墓门呢?《史记》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这里提及中羡门、外羡门,而内羡门是不言自明的。

从这可看出,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羡门以内。工匠正在里面忙活着,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辩驳。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七:“一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作何解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怎样解释呢?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推断说:“‘上具天文’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汉墓考古中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因此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或刻塑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宿等星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为代表的山川地理。

谜团八:墓室中果真有水银吗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经现代科技手段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强汞异常反应,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皇有规律的几何形,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如果被证实,说明秦代时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这也是个新发现。这也证明了《史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估计至少使用了一百吨水银。

那么,秦始皇为何要在地宫埋入大量水银呢?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他的意思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这些数量巨大的汞矿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除此用意外还有没有其他用意呢?这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秦始皇的梦想,就是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自己死后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九: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而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秘的地下宫殿里珍藏了哪些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珍宝呢?

《史记》中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十: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还是木椁

生前声威赫赫,死后也随葬了无数奇珍异宝,那么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呢?这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遗憾的是《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太史公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

《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漆涂其外岂不是多此一举,而只有木棺使用涂漆才有其合理性。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除非有皇帝特赐,个别功勋卓著的大臣和皇亲国戚才可使用。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怎么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他棺椁呢?

所谓“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排列。“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谜团十一:地宫内有没有空间

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如果李斯的这段话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如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应该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仍是个谜。

谜团十二:地宫中真的有自动发射器吗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设备。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如何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十三:秦始皇尸骨是否保存完好

不管是铜棺还是木椁,肯定都是当时条件下最为珍贵的,那么,放置于其中的秦始皇的遗体是否完好保存下来呢?这也是牵动人心的一大谜题。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很有可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但问题是秦始皇是死在出巡途中,而且当时正值酷暑。尸体未运多远,便开始腐烂并发出了熏人的恶臭味,为了防止臭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还派人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至九月才将尸体运回咸阳发丧。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时遗体保护经验,遗体保护须死后即刻着手处理,稍有延误,等到尸体本身开始变化就无能为力了。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烂,尸体运回咸阳恐怕等不到处理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谜团十四:秦始皇为何要在地宫内建造兵马俑军阵

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至今仍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如果说秦始皇当年修造这么多的陶俑、陶车、陶马是用来作为自己的陪葬,那他为什么要以如此规模宏大、严整有序的兵马俑军阵阵形的形式来陪葬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又不一致。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

有的学者认为,秦俑坑出土的这支秦代军队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秦俑坑大批兵马俑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下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有的学者认为,秦兵马俑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兵马俑军阵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兵马俑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四号坑,即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俑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兵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始皇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有的学者则否定了“三军”之说,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乃一项未竟工程,全部建成应有5万兵马俑坑。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代“乘之”所演习的八种阵法中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阵法的特点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四队兵力较多。秦俑军阵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阵法来配置兵力的。

还有学者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一号坑是反映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反映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三号坑绝非人们通常说的指挥部,它应该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对于三号坑,有人认为是军伍社宗,是用来进行军祭的,是作为在军祭祖的对象的社主和迁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对于二号坑,有人提出是四兽阵,即弯兵阵为朱鸟阵,战车、步兵、骑兵混合阵为玄武阵,骑兵战车组成的阵为青龙阵,战车阵为白虎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缭子》所云的“常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虽然,秦始皇在地宫内建造兵马俑军阵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时还无法确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创造了一个历史的奇迹,它是秦始皇大帝留给后世的一笔物质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乃至是全世界最为宝贵的艺术瑰宝。

谜团十五:地宫中为何不见皇后的陵寝

从秦始皇陵的布局来看,内外城墙、寝殿、官署、珍离异兽坑、马厩坑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设施和用具应有尽有,安排十分严密。但至今令考古工作者不解的是陵园内没有发现皇后陵寝。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秦始皇死后而皇后仍健在,因此,仓促之中皇后未能安葬在陵园内。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陵园内也应该预留下皇后陵的位置,而始皇陵园内已无皇后陵的插足之处。

也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秦始皇未成年时,太后专权,淫乱后宫,与宦官结党酿成叛乱,秦始皇有鉴于此,在亲理朝政后有意降低皇后的身份,不使她抛头露面,在修筑陵园时也是一墓独尊,不留皇后的墓穴。从古代文献来看,也的确不曾见到关于秦始皇皇后的记载,秦始皇究竟是否立过皇后,如果立过,他的皇后究竟是谁,这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谜团十六:火烧秦陵仅仅是一种燎祭方式,还是项羽所为

千百年来,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的说法。但从《史记》“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作风严谨的司马迁并没有提到项羽曾焚烧秦陵,但许多学者仍旧认为项羽火烧秦陵的可能性最大。那么,项羽是否真的火烧秦陵呢?

根据最新的阿房宫遗址考古挖掘发现,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积内只发现了几处火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媒体也纷纷展开了“项羽没烧阿房宫”的报道。

根据遥感探测,考古人员也发现了秦陵区内有大面积的火烧土分布,同样考古人员在对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火烧土和残余焦木。在对秦始皇陵陪葬坑的挖掘中,考古人员在1号坑和2号坑也发现了火烧土,但在3号坑中却没有发现,但也不能就此断定秦陵没有遭到大面积的火烧,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挖掘、研究。

如果是项羽火烧了秦陵,那么陪葬坑里的珍宝为什么没有被运走?珍禽异兽坑虽然遭到了火烧,但坑内却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铜鹤、铜鹅、铜鸭子等,这也确实让人费解。因此,专家推断,火烧陵墓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即所谓的燎祭,这在发现的秦代陵墓中并不少见。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秦始皇带着“万世一统”的美梦告别了他精心构筑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宏伟基业。但“祖龙虽死秦犹在”,他虽没料到大秦统治会二世而亡,但他“万世一统”、“永偃戎兵”的英明卓见,却恩泽后人、永世不息。秦始皇若能看到如今一统中华之太平盛世,亦可含笑九泉了。

秦二世胡亥:登基原非始皇愿

胡亥,生于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少子,早年曾师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死于巡行途中,胡亥凭借赵高与丞相李斯共同策划的“沙丘之变”,篡改诏书,逼死长兄扶苏,刑囚大将蒙恬,坐上了大秦王朝储君的位置。

公元前210年九月,秦始皇入葬骊山皇陵。十月,胡亥登上了大秦帝国皇帝的宝座,成为了秦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史称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反秦斗争随即席卷关东地区。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投降项羽,刘邦带领的起义军,攻下武关。赵高恐诛罚及身,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乘秦二世斋于望夷宫,诈诏发兵围宫,令秦二世胡亥自杀。

秦二世皇帝在位3年,卒时23岁,死后照黔首(平民百姓)的身份和礼节葬于杜南(今陕西西安东南曲江池南岸)的宜春苑中,没有庙号和谥号。秦始皇曾梦想的千世万世的大秦王朝,也仅仅存在15年,便“二世而亡”了。

篡改遗诏: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封建帝国的基础,同时也做了一些千古荒唐之事。特别是在立储君这件事上,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实际上,作为一代帝王,在关系到天下“传之万世”的帝位继承人选上,秦始皇并非是昏聩糊涂的。他有意扶持长子扶苏继承大统,只是没有明文策立太子。这是因为他没有料到自己会过早的暴病而亡。在第五次巡游途中,弥留之际的他只来得及留下一封“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的十二字遗诏,便撒手人寰,使得赵高之流钻了空子,把昏聩无能、无所事事的胡亥推上了皇位。

在秦始皇的诸公子中,公子扶苏虽是长子,却不为他所喜欢。不过,为了秦王朝的基业,秦始皇还是着意培养扶苏。扶苏因在焚书坑儒的问题上与秦始皇的看法不一致,而被派往北部边境与大将蒙恬带兵戍边,这实质上却是秦始皇对他的考验和锻炼。事实上,扶苏在诸公子中也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尤其超出他的小老弟胡亥许多。少公子胡亥和扶苏是截然不同的人物。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虽说他也受到了良好的宫廷教育,但生性是一个“公子哥”的脾性,毫无风范可言。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让诸皇子们列席。胡亥自然遵命赴宴,但他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在父亲面前喝酒议事,早早吃饱了便借故退席。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因为按照当时秦的规定,大臣进入宫殿时必须将鞋子脱下放在殿门外。参加酒宴的群臣的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这却成了胡亥胡闹的道具。他借着酒劲,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后来胡亥做皇帝治理天下,结果就像他原来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乱得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论才干,在秦始皇的诸皇子中,胡亥是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

赵高本是一个宦官,天性聪明,口齿伶俐,善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加上身高力大,写得一手好字,尤其精通狱法,因此,很受秦始皇的赏识。据说赵高对秦朝律令熟练到了对每个细目都能背诵的程度,就连秦始皇判决、断狱有时拿不准,还经常向他询问。于是,秦始皇就把他提拔为中车府令,主管皇帝的车马仪仗队,并让他教导胡亥书法和律法知识,为人伶俐的他,很快便深得胡亥欢心,两人私交甚密。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从他的指挥,这是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的那年,胡亥已经20岁了,可他玩性正盛,极力请求随行。秦始皇十分宠爱这个小儿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秦始皇寻药未果,惆怅回京,没想到在路上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来日不多,便留下了皇位继承的遗诏,嘱命扶苏把兵事移交将军蒙恬,急赴咸阳主办丧事,并继承皇位。遗嘱加盖玉玺密封后,存在中车府令赵高处,但还没来得及送出,秦始皇便与世长辞了。

秦始皇病死后,胡亥受到赵高的蛊惑,和赵高、李斯一起篡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残害手足:权力面前无亲情

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后这些子女下落如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见于史书有名可考的秦始皇子女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有史书说秦始皇有12个儿子,史书中还有秦始皇第10个女儿被杀的记载,这样看来,秦始皇至少有儿女二三十人。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的33位子女,除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余32人皆死于非命。长子扶苏被篡改的遗诏赐死,胡亥称帝后,怕其兄长不满而残酷杀戮他们。史书记载的有,将“六公子戮死于杜”,将十二公子杀戮于咸阳。公子高准备逃跑,又恐家属被族,只好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请求,公子将闾昆弟3人,被迫“拔剑自刎”,胡亥不仅处死了他所有的哥哥,对其姐妹也不放过,史书记载:胡亥将“十公主戮死于杜”。就这样,胡亥为保住自己的皇位,残酷地杀害了自己众多的兄长姐妹。

近年来,秦陵考古的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1976年10月,在秦陵东侧上焦村附近发现了一组陪葬墓群,共17座,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8座,8座墓中各有一棺一椁。其中7座墓中各有人骨一具,五男二女。一座墓中,棺内只有一把青铜剑,未有人骨。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棺中尸骨非常零乱,有的躯体与四肢相分离,有的头骨与躯干相分离,有的头骨上有箭头,这些现象表明墓主系非正常死亡。但同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墓中的随葬品非常丰富,计有金、银、铜、铁、陶、玉、蚌、贝、骨、漆器及丝绸残片二百余件,这种规格说明墓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这些有一定身份而又遭到残酷杀害的墓主都葬在陵园附近,说明他们必然与陵园陪葬有关。这使人联想到被残酷杀害的秦始皇子女。

在发掘过程中,人们在墓坑里还发现了挖墓人烤火的遗迹。这说明当时天气很冷,这与胡亥诛杀诸公子的时令相吻合。因此,专家分析,这些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儿女,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两枚私印,一枚“荣禄”,出土于男性墓中;一枚印文为“阳滋”,出土于女性墓中。如果判断正确,则“荣禄”是秦始皇儿子的名字,“阳滋”是秦始皇女儿的名字。随着挖掘深入,人们将取得更多的证据,到时秦始皇子女下落之谜有可能被彻底解开。

身后谜团:胡亥是被谁逼迫而死

关于秦二世之死,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留下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一个是《史记·李斯列传》中的记载。两种记载颇不一致,但必定都是有史料可循的。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了反秦起义,消息传开,“苦秦久矣”的全国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残余的六国贵族们也趁机聚集力量打起了复辟的旗号。大秦帝国刚刚建立十几年的天下,已经隐约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此时的秦二世并不了解天下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之前,赵高也曾多次在他的面前下保证,说是关中的盗贼成不了大气候。然而,等到陈胜的军队逼近了都城咸阳,君臣这才着了急。于是,让章邯率领释放的骊山刑徒出战迎敌。这些刑徒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强壮,刚刚被释放,士气很高,在勇将章邯的率领下,初期打了很多胜仗,战胜了陈胜的部队。但后来,项羽所率领的义军在河北巨鹿与章邯决战,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俘虏了秦将王离,秦军主将章邯作战失利,向胡亥求救兵增援,又被赵高猜疑而拒绝发兵。走投无路的章邯最终投降了项羽。章邯一走,秦军便不堪一击,秦朝江山危在旦夕。

这时候,以前的六国诸侯也皆有人自立为王,自函谷关以东,秦帝国的地方官员大多背叛秦朝以响应诸侯,诸侯率领民众转向项羽,各路义军一齐西向攻秦,挺进关中,一时声势十分浩大。其中,沛公刘邦所率领的几万义军,在张良的辅佐下,率先经武关攻入汉中。

起义军大兵压境,咸阳城内陷入一片慌乱之中。与此同时,二世派人责问赵高,问他为什么容忍关东盗贼发展到如此地步。赵高见二世怪罪下来,很是恐惧,便暗中与女婿、咸阳令阎乐和弟弟赵成谋划,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赵高说:“皇上现在已经不再听从我的话了,现在形势危急,恐怕要祸及我们家族。我想要废掉当今皇上,另立子婴为帝。子婴仁慈节俭,百姓都听信他说的话。”

秦二世于恐慌之中,夜里梦见一只白虎咬他的车驾上左骖马,自己便将白虎杀了。醒来后,胡亥的心中一直闷闷不乐,觉得十分怪异,便令主管卜筮的太卜为他占梦卜筮。太卜告诉二世,卜筮的结果是径水之神作祟。为了免灾,秦二世到咸阳东南的望夷宫(故址在今陕西泾阳县东南)斋戒,想要析祷泾水之神佑自己平安。

然而,秦二世即使再诚心斋戒,神仙也保佑不了他了。就在秦二世移居望夷宫的第二天,赵高就布置掌管宫廷警卫的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诈称发现有一伙强盗,令咸阳令阎乐召集卫戍部队追捕盔贼,暗中却把阎乐的母亲安置在赵高家中,然后便声称盗贼劫持了阎乐的母亲。阎乐以追捕劫持母亲的盗贼为名,带领千余名宫廷卫士与卫戍部队直奔望夷宫。到达望夷宫殿门,首先将守卫宫门的卫令、仆射捆绑起来,贼喊捉贼地说道:“强盗已窜入望夷宫,为何不予以制止?”“整个宫殿的四周都有卫士巡行防守,戒备甚严,怎会有盗贼窜入宫中?”卫令回答。

阎乐不由卫令分说,当即将卫令斩首,带领士卒闯入宫殿大门。入宫后,士卒们一路射杀,宫中的郎官、宦者大惊,有的逃走,有的格斗,格斗者都被杀死,死者有数十人之多。郎中令赵成、咸阳令阎乐一同进入后宫,放箭射秦二世的御帐。秦二世大怒,召唤左右侍臣捉拿叛贼,侍臣们恐慌而不敢格斗。其中只有一名宦官服侍在他身边,不敢失职离去。秦二世躲入内殿,对宦官说:“你为何不早些告知我,以至于到了今天这种地步!”这个宦官回答说:“臣不敢说话,所以才得以保全性命;假使臣说话,早就被杀了,怎得活到今天服侍圣上呢!”

这时,阎乐走近秦二世跟前,历数他的罪状说:“足下骄横恣纵,滥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叛足下,足下自己想想该怎么办吧。”秦二世尚存一线希望说:“朕还能见丞相一面吗?”阎乐面无表情地说:“别净想好事啦,绝对不可能!”

秦二世无奈之下,就开始和阎乐讨价还价:“我情愿让出皇位,去做个郡王。”阎乐摇头拒绝了。

秦二世又说:“那就做个万户侯吧!”阎乐仍旧没有答应。

秦二世目光哀怜,绝望的乞求道:“我甘愿与妻子为平民百姓,这样总行了吧?”

阎乐见他唠叨没完,便冷笑着直截了当地对秦二世说:“我受丞相之命,为天下人除掉你,你说得再多也是白费唇舌。”说完,阎乐便挥兵逼近秦二世,准备将其诛杀,胡亥见自己难免一死,只好颤颤巍巍地举剑自刎了。秦二世在位三年,死时只有23岁。

阎乐向赵高汇报秦二世自杀而死的消息后,赵高便下令召集所有大臣和群公子,告知诛杀秦二世的情况,向诸大臣、公子说道:“秦本是个诸侯王国,自始皇统一天下,所以称帝。现在山东六国又复立为王,秦的土地愈来越小,保留空有的虚名称帝,已实属不可,应像原来那样称王才是。”于是宣布立秦二世的兄长之子公子婴为秦王,用平民的礼仪将秦二世胡亥葬于杜南宜春苑。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赵高逼死秦二世的经过却是另一番情景:

秦二世经过指鹿为马的事件后,就以为自己是受了鬼神的蛊惑,所以才会精神惑乱,以至于竟分辨不出鹿和马。于是叫来太卜掐算。这个太卜已经得到了赵高的授意,就按照赵高的意思,说“陛下在春秋郊祀天地山川、祭祀宗庙祖先时斋戒(古人祭祀前的斋戒指不近女色,不饮酒,沐浴,清心,以示虔诚)未能严格遵守斋戒禁忌,所以神灵惑乱,所以才有分辨不清马和鹿的现象发生,现在必须严格认真地去行斋戒之礼”。

胡亥听后,便立即到上林苑里重新斋戒,开始还能坚持,后来又享乐开了。有一次,一个过往的行人误入了上林苑中,秦二世挽弓搭箭将那个人射死。赵高知道后又借题发挥,先是让他的女婿阎乐上奏说:“不知是谁杀了一个人,将尸首扔到了林苑中了。”

秦二世听了很不自在。赵高又自己出面,假作关心地劝二世道:“天子无缘无故地射杀一个无辜的人,这是上天所不允的。这样,鬼神就不会接受祭供,上天将会降下灾祸。现在您只有远离皇宫,才能避免灾殃。”于是,秦二世就很听话地搬到了咸阳东南的望夷宫。从此,赵高在朝中俨然皇帝一般。

就在秦二世到望夷宫后的第三天,赵高诈称奉二世的诏令,令卫士身穿百姓的服装(以便于冒充是农民起义军)向望夷宫进发,然后入宫对秦二世说:“山东群盗的大兵到来了!”秦二世同赵高到宫观上凭栏远眺,见远处果然有成群的手持兵器、身穿百姓服装的队伍向宫中扑来。秦二世恐惧万分,赵高乘此机会逼迫秦二世自杀而死。

赵高在秦二世自杀身死后,便在宫殿上将皇帝的玉玺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想要自立为皇帝,但左右的百官不向他行叩拜大礼,不肯听从他自立为帝。赵高登殿,多次觉得宫殿好像是要倾倒似的(其实这是他见百官不听从自己因而神志恍惚的结果),赵高以为这是上天不让他做皇帝,群臣又不听从,只好作罢,这才把传国玉玺交予子婴,拥立为秦王。

秦二世胡亥是被赵高策划的阴谋而登上皇位的,三年后,又是赵高将他逼死,这真是“成也赵高,亡也赵高”啊!

总之,无论秦二世之死的经过到底如何,他与赵高最终都没有得到善终,他是被赵高逼迫自尽,赵高则是被子婴杀死。总之,应了那句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