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认识创造力
揭开创造的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一提到创造,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将其与“神童”、“天才”划等号。似乎发明创造是那些天才们的事,与自己无缘。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人们只看到了创造成果不同凡响,辉煌的一面,而没有分析创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给创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创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其实创造并不是天才才具有的能力,它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生物学家的调查表明,虽然人类基因的成分有百分之九十八与猩猩相同,但猩猩是没有创造力,所以创造力是人类与猿猴区别的一个主要方面。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除了低能和病患的人以外,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开始都有创造力,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只有程度高低之分,而不存在有无创造力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智商与创新思维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国外的一个有关智商与创造力的调查显示:“高创造力组”的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力组”的平均智商。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需要有平均智商,而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创造大师,就是典型的“慢智思维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人们总是把创造想得太神秘,太复杂了,所以会阻碍他们的创新思维。现在比较常见的置于楼房外的电梯,他最初的创意是出自于一个普通的清洁工。当时一个酒店因为电梯不够用,打算再增加一部,建筑者经过讨论的最佳方案是在楼房的每一层都打洞,然后安装电梯,但是这样做,酒店就必须暂时停业,这时候听到他们谈话的一个清洁工说:“我要是你们的话,我就决定把电梯安装在楼的外面。”经过研究,大家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不仅解决了酒店停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引起了建筑史上的变革。可见创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极少数天才才具有的特殊的禀赋。它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自然发展,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质。它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只不过比起其他日常的活动,它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活动而已。
而且创造也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高深莫测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创造成果不是天才,大师们凭空设想出来的,一项创造成果的出现,是创造者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创造性思维,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大量的试验,才产生出来的。所以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诚然,我们承认人的天资是有区别的,但决不能夸大天资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所谓天资,是指人们机体中某些与生俱来的特征,包括神经系统、运动器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都可能进行发明创造。千万不要让“我缺乏创造的天赋”成为你规避创造的借口。
官、感觉器官,特别使大脑的结构与机能等等。天资为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否能真正做出成绩,取决于很多因素。心理学家通过对超常儿童的调查研究表明,超常儿童的智能显著高于同龄常态儿童的发展水平,并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但超常儿童将来能否发展成为杰出人物,不仅取决于智能的发展,而且取决于良好的个人品质,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及合适的社会环境和继续教育的条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都可能进行发明创造。千万不要让“我缺乏创造的天赋”成为你规避创造的借口。
那到底什么是创造呢?简单地说,创造就是破旧立新。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开拓新思路,产生新的思想或物质的成果,从而不断地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动过程。创造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按照创造成果的性质可以分为:实物性的创造和思想性的创造。例如,技术上的创新,医学上的新发现就属于实物性的创造;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就属于思想性的创造。按照创造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高级的创造和初级的创造。科学上的新发现,文艺领域的杰作就属于高级的创造。一般的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就可以归为初级创造。创造还可以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划分,比如科学创造,文学创造,军事创造等等。
创造力的涵义和构成1.创造力的涵义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思是创造,创建,生产,造就,在圣经旧约全书中曾写道:上帝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和地。因此,从词源看,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在英文词典中,创造力creativity的意思是创造的能力,才艺智力的开发。但是关于究竟什么是创造力,由于人们鉴别的模式,研究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创造力的含义也是莫衷一是。比如,关于创造力,持总和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应该根据创造过程的定义、强调个性的定义和强调作品的定义中合理的内容,来制定较为全面又能够指导具体研究的定义。他们认为创造力是正常人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各类创造性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说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是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说认为创造力本身可以规定为“主体智能因素与非智能因素构成的提供具有首创性和社会意义产物的复合潜能系统”。1982年,日本创造学会向全体会员征集关于创造力的定义,结果得到了83个不同的定义。美国的心理学家爱肯曾经说过:“心理学文献中再没有比创造力这个课题被人研究得多和被人理解得更少的了。”可见,要准确地界定“创造力”,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工作。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造力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些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也有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产物而不是一个过程。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事物。他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是: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指的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可以是一种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颖是不墨守成规,除旧布新,是从纵向上和历史相比较。独特主要是指别出心裁,是和他人之间的横向比较。有社会价值指的是对人类,国家和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有个人价值是说对个人的发展有意义。他认为,判定结果是否具有创造性有3条标准,即产品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心理学家德雷夫达尔认为创造力是个体产生任何一种形式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道的,它有可能是一种想象力或是一种不只局限于概括的思维综合。
在创造力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只强调创造力的某一个层面。而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M.艾曼贝尔和斯腾伯格等研究者的研究则丰富了创造力的内涵。艾曼贝尔认为,创造力是来自个性性质、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特殊综合行为的结果,个性性质和一般能力都不能很好地概括创造力。她提出了一种创造力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包含了3种成分,即领域相关的技能、创造力相关的技能,任务动机。斯腾伯格也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层面的现象。他提出了创造力的三面模型,即创造力的智能层面、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
2.创造力的构成
从本质上看,创造力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特定的反映方式。因为客观现实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是遵循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的,所以决定了创造力本身也是具有特定的构成要素,具有完整的结构,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创造力=信息量度×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技能
一个人具有比较大的信息量度可以说成是他可以进行创造,因为充足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基础条件;一个人具有创造意识可以说成是他想进行创造,创造意识指的是与创造活动有关的信息和创造活动的方法、创造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也可以称之为进行创造活动的欲望。一个人具有创造精神可以说成是他敢于创造,创造精神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自由的,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状态,通常包括挑战精神、怀疑精神、冒险精神、献身精神、使命感、责任心、自信心、热情、勇气、恒心,意志、毅力等等。一个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说成是他能够进行创造,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般的思维模式,它不是通过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解决问题,而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概念、新原理、新作品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其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一个人掌握了创造的技能可以说他善于创造,创造技能主要是指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创造方法,把创造性的想法转化为创造成果的操作能力。通过运用上述有关创造力构成的公式,我们可以解释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为什么像爱迪生那样的人没有多高的学历却能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为什么有的人知识很丰富却一生没有什么创造成果?为什么有的人很想创造、也很聪明却一直未能如愿?通过研究,许多学者把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直觉力、想象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和意志、个性中的个性心理倾向,比如兴趣、动机、需要、信念、态度、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等)以及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等);从狭义上讲,非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
探索创造的生理基础
1.人的左右脑与创造力
有人说:“人类登上万物之灵的宝座,成为大自然的主宰者,正是由于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的确,从落后的原始社会到文明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正是高度发达的人脑才使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创造力是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它的形成发展和人脑的生长发育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进一步了解创造力,那就从了解人脑的构造开始吧。
①人脑的构造
人的脑量有1400mlo重量只有3.5磅,然而,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了。
它含有千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和数百万亿乃至千万亿以上的神经连接点,并形成总长度大约达到数千千米的神经线路交织的神经网络系统。人脑不仅要处理从外界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而协调和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还要完成语言、计算、学习、记忆、思维、分析等复杂的思维活动。
整个脑包括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四个部分。大脑是脑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右两个半球的重量占人脑全部重量的60%,体积占人脑全部体积的1/30大脑的两半球通过巨大神经纤维(称为胼胝体)相联系。左右两半球的表面褶皱像核桃仁,既有下凹的脑沟又有隆起的脑回。许多的沟和回把大脑分成了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比较大的区域有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较小的区域有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等。
因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存在一种天然的、为他们的神经“线”所固有的左右分工:左右半脑都只与身体的对侧相连结。因此右侧的视觉,触觉和身体的运动,都由左脑负责;而左侧的各种活动则是由右脑控制的。所以在功能上,两半球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他们各自处理特定的信息,负责某些专门的活动。大脑的左半球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等信息。它主管人们的说话,阅读,计算、书写等行为、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右半球处理表象信息,它主管人们的视知觉、复杂知觉、形象记忆、认知空间关系、音乐、节奏等活动,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性、整体性等机能。因此有人称左半球为“理性半球”,右半球为“感性半球”。临床的经验表明,当一个成人的一侧脑半球被手术切除(大脑半球手术),患者的变化会显示出各脑半球的特殊功能作用。切除了右脑半球,而左脑完整无损,患者保留了语言功能,这时,它对语言的字面意思能够理解,而对于隐喻的意思和音调上的变化就一无所知了。尤其是出现了空间定向,模式识别上的障碍,以至于诸如找到刚刚走过的路径这些事情都变得很困难。而切除了左半球,则会导致患者丧失了关于意识的说话能力,尽管它还是有思维有意识的人。
尽管左右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分工,但这种分工并不是绝对的。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两半球之间有一定的互补能力,他们既相互独立又彼此配合,从而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左右半球的这种分工的协作关系表现得就更为充分了。
②右脑的开发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左脑在人的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称左半球为“优势半球”而称右半球为“劣势半球”。其实,人脑的两个半球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可是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半球从诞生时起,他们几乎是相等的。只是由于以后的不同的“训练”过程,使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而构成这种“训练”过程的基础,是大脑半球在某种特定任务中占据优势的竞争机制。由于左脑半球在接受言语信息方面具有遗传优势,于是它在对言语信息输入的反应中,更有能力赢得这个竞争。
每一次发生这种情况,都会使左脑半球的言语优势得到强化。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半球在言语能力上的差距会不断增大,左脑半球言语思维的处理方面越来越专业化,右脑半球便倾向于处理表象信息。可见,大脑两个半球在生理学上几乎是等同的。他们之所以会在正常人的身上体现出差异,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不同的“训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人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后天的教育可以促进人脑的发展。
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右半球有许多高级的认识功能,右脑所获得的形象、直觉、对整体的感知、想象等是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源泉,右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很多领域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有很多都是用左手的人(我们通常称为“左撇子”)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忽视右脑的重要作用,而且要进行积极的右脑开发,加入“右脑革命”的行列。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鉴于目前适用于左脑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可能马上制定出适应右脑的教学计划,因为那样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许多不适应的负面后果,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逐步转变教师的习惯言语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意识转移到重视直觉思维上来,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意识。并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上,注重各种学科合理搭配,使学生的右脑的潜力能够得到发挥。其次,在观念上,要破除“左撇子”的偏见,积极使用左手,使右脑经常得到锻炼,从而促进你的直觉思维意识的培养。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迄今为止的人类,只是使用了人脑的一半进行活动,如果同时使用和发挥两个半球的作用,那将能完成惊人的工作。”最后,要合理搭配饮食,积极锻炼,因为作为身体的一种重要器官,大脑也需要能量,它基本上是从你吃的食物中摄取能量,高能量的食物和充足的氧气是大脑高效率工作的保证。正像《大脑食物》一书中所指出:营养不足会降低某些神经信息传递因子的水平,并会影响到相应的多种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大脑需要的营养成分很多,比如含卵磷脂和氯化胆碱的饮食可以提高相关信息传递因子在体内的含量,进而可以提高人脑的记忆力,蛋白质是神经信息传递因子必需的能量,多品种的色氨酸、各氨酸、胆碱等氨基酸是大脑活动中神经传导物质所必需的物质等。所以,我们要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大脑得到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锻炼也是很重要的,有了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健康的大脑,因此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轻松的头脑。
2.神经元与创造力
著名的苏联科学家伊凡·叶夫里莫夫说过:“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发现证实,人是具有巨大的潜能的。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了解脑构造的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大脑内的巨大潜能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其中一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一个人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那么他就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21个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爱迪博士及其同事们通过研究发现,其实大脑的功能是非常微妙、复杂的,几乎无所不能。他们认为:“就实用目的而言,脑的创造力几乎是无限的。”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拥有100亿到150亿个神经元,其中有大约70%的神经元集中在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每个细胞可长出2万多个树突,用来存储信息,并通过每个神经细胞中的一根轴突,与其他细胞连接来传递信息。大脑细胞中的树突和轴突的数量巨大,如把它们连接起来,可从地球到月球往返两趟。如此复杂的构成使大脑的神经细胞具有巨大的信息储存功能,从理论上讲,大脑神经细胞的存储量相当于世界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1000万册书)藏书量的50倍。大脑神经功能细胞之间每秒种可以完成高达1000亿次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处于激活状态下的大脑,每天可以完整地记住四本书的全部内容。平均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可以形成2000多种联系。这些神经元的突触互相连结、交叉在一起,在我们的大脑内形成脑神经组织网。信息的传递要依靠神经连结来完成,也就是说,脑神经组织网越密,信息传递的通道越多,则信息处理的速度就会越快,思维就会越敏捷,大脑也就会越灵活。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由于神经元之间联系众多,所以神经冲动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向所有方向进行多种多样的传递。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脑和脊髓里。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被称之为灰质。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就是神经中枢。在周围的神经系统里,也有一些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这部分结构是神经节。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在周围神经系统里,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有的能向上传导兴奋,有的能向下传导兴奋。每个神经元在活动的过程中都会与其他神经元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结合,进而产生很多的单元体,各种不同的单元体因为在大脑中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功能区。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协调活动,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心理现象。
神经系统是创造力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影响着创造力水平的高低。拉塞尔·布莱恩在1960年提出,创造能力强的人和普通人在中枢神经上有一定的差异。创造能力强的人,它的神经元的数量虽然不比普通人的多,但是可以组成丰富的功能模式,被称之为图式。克拉克通过研究认为,和一般的人相比较,有创造能力的人在神经活动中会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表现出快速的突触活动,从而引起更迅速的信息过程。
2.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的神经元,由此可能会形成更加复杂的思维模式。
3.更多的运用前额皮层的功能,使顿悟和直觉思维得到强化。
4脑电波活动有更快的输入和更为持久的保持,所以能够从轻松的学习、强化的记忆和半球功能的更好的综合利用方面得到快乐。
5.脑节律的一致性和共时性越来越多的强化专心和深入探究。
我国苏州大学的王文英,张卿华等人通过对超常班的142名学生的神经类型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神经系统的强度很高,兴奋和意志过程比集中,灵活性和均衡性比较好。大脑机能的发育水平高、分析能力强、注意力集中,在困难条件下,大脑功能的潜力大,和普通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脑功能接近于最佳的模式。
创造的过程
创造活动中人的思维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的种类,创造过程既具有一般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特点,又具有和一般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不同的地方。许多心理学家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的研究。他根据前人的研究认为,无论哪个科学家,艺术家,也无论其发明创造有多大的意义,任何创造活动的过程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1.准备阶段(preparation)
进行创造活动,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包括对必要的事实的认识和所需资料的收集、与创造活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技术和设备的准备等等。而且,在进行创造之前,还需要对前人在同类问题上的研究有所了解,以便汲取前人研究的经验,也利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点。
在这个阶段中,创造主体已经认识了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运用经验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为所要开始的创造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2.酝酿阶段(incubation)
这一阶段,也有人称之为解决问题的孵化期、育化期或潜伏期。因为创造主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用传统的或常规的办法可能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创造主体经过长期深入的思考,并尝试传统的方法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时,可能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不再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创造主体表面上好像并没有进行思考活动,其实她很可能在潜意识里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像母鸡孵蛋一样,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动静,其实它所孵化的蛋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雏鸡正在形成。而且这个时期可能很短暂,也可能很漫长,或需要经历很多年。
3.明朗阶段(illumination)
在这一阶段,创造主体受到特定情景的启发,创造性的新观念突然出现,以前的困惑一下子被解开,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创造主体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灵感。灵感往往是在面临所解决的问题的一瞬间出现的,是突然的、强烈的、完整的,所以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灵感期,顿悟期。
4.验证阶段
(verification)这是创造主体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时期。在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后,创造主体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新观念进行叙述和运用,比如将它写出来、画出来后制作成模型,把抽象的新观念落实在具体的操作层次上,并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是好的,那么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否则,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失败的。
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大量的分析、归纳和试验,最后产生出创造性的成果。通过以下的关于居里夫人如何发现镭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创造的过程。
1891年,居里夫人从家乡波兰来到巴黎的理工学院学习化学,数学和物理学。在此期间,她一直在节衣缩食,如饥似渴的学习和工作着。1897年,在丈夫的帮助下,居里夫人开始研究柏克勒发现的铀放射现象。她开始先是重复克勒尔的试验,从而证实了射线是由于铀的某种原子特性才得以发出的。于是她开始检验一切已知的元素。经过试验,她发现钍发出的射线和铀的差不多,后来又发现铀不是能自动发出射线的唯一的元素。于是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放射现象。这时她灵机一动,决定考察一下天然矿石,在考察的过程中,她证实了含铀或钍的矿物确实有放射性,而且,有的矿物的放射性比铀和钍的放射性要高出三、四倍。在此基础上,她开始研磨矿粉,浓缩残渣,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终于找到了放射性很强的物质——镭。为了对镭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足够的镭,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采用原始的方法进行提炼,用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浓缩到了足够的镭,开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终于揭示出了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创造了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我们从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也是经历了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居里夫人在大学期间的刻苦学习,对柏克勒尔放射现象的研究,就是创造过程的准备阶段。
之后她进入了酝酿阶段,在重复柏克勒尔的试验后,他一直处于对放射现象的沉思之中。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她发现铀不是能发出辐射的唯一的元素。随后在发现放射现象后,她灵机一动决定考察天然矿石,并且最终获得成功,这便是创造的明朗阶段。最后,居里夫人将考察天然矿石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同样也的想法付诸实施,并且确定了镭的化是经历了四个阶段。
学和物理性质。这也就完成了创造的最后一个阶段——验证阶段。
创造力发展的差异
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一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和共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不同的个体上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主要有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创造力的性别差异、创造力的类型不同等等。
1.性别差异与创造力
对于两性在创造能力方面的差异,国内外的心理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表明:个体性别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在创造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事实上,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等创造成果巨大的人群中,很多都是男性,女性的比例总是很少的。造成创造力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从大脑功能上来看,男性大脑的右半球较发达,所以男性的空间思维能力强。而女性大脑的左半球比较发达,所以女性的语言能力更强。从生理上看,性激素包括男性性激素和女性性激素。在胎儿时期,性激素可以促进机体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结构的永久性变化,还会影响大脑半球的专门化和脑组织的潜能。从而使女性的大脑对语言信息比较敏感,男性则对空间信息比较敏感。到了青春发育期,性激素激活机体已经确定了不同性别的生理和心理的倾向性。
一般来讲,在感觉和知觉方面,男性的视觉能力比较强,对视觉刺激的反应速度比较快。喜欢探究物体内部的秘密,对物体注意的稳定性较好,并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女性的注意力通常会放在人上,她们喜欢探索人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关心,在记忆力发展方面,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的能力比较强,而女性比较善于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思维能力方面,男女两性差异比较明显,男性更多的是倾向于逻辑思维类型,表现为善于分析、比较、抽象与概括。女性则因为心理感受性比较高,叙述事件常常加入浓厚的感情色彩,所以在社会和情绪方面的辨别能力显得更为敏感,思维更多的倾向于形象思维类型。
2.年龄差异与创造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能力会同个体发展一样呈现出差异性。我国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青年期,中年期,还是在老年期,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水平和他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人的年龄变化会带来能力方面的差异,但不同年龄,的人也是各有优势的。比如:人在45岁以后,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能力会下降,但却擅长检验产品的质量。有研究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部分能力衰退的现象,但是也有一部分能力却是持久不变的。赵红州在1979年提出了杰出科学家创造力的“最佳年龄区”问题。他通过研究发现,人的智力结构处于最佳状态时,就是人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但智力结构与年龄密切相关,组成智力的各种心理技能最佳或开始衰退的年龄是不一致的。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知觉而言最佳年龄是10-17岁,记忆的最佳年龄是18-29岁,比较和判断能力的最佳年龄在30-49岁,动作和反应速度方面的最佳年龄却是18-29岁。人的性格随着年龄增长,显示明显的差异性。年龄与智力结构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不能片面地只看一种机能与年龄的关系,而应看各种机能的综合效应与年龄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年轻人,他们的知觉能力和记忆力很好,但比较和判断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经验不足,掌握的知识也比较有限;老年人,他们的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好,具有丰富的经验,掌握知识也多。但是他们的记忆力已经衰退,体质也开始下降,处在这两阶段中间的阶段,是人们智力的最佳或较佳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他们既具有年轻人敏捷的思维,敢于突破常规,积极向上,又具有老年人丰富的经验,且情绪稳定,善于判断。因此这个阶段称为“最佳年龄区”。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性格呈现出较稳定、老练的特点。但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倾向于守旧。而年轻人虽然情绪不是很稳定,但有他们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求异心理较强。
3.智力差异与创造力
智力是几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能力的总称,它通常通过观察、思考,记忆、想象、判断等表现出来。智力的个体差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智力差异可以表现为类型上的差异,比如有的人善于推理,有的人记忆能力过人,有的人则是判断能力准确。智力差异还可以表现在人的智商上。人的智商水平成正态分布,拥有中等智商的人较多,偏离中等智商水平的人较少。有的人智商高出中等水平很多,通常被称为天才;有的人智商明显低于中等水平,通常被称为弱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到创造力的水平。关于智力的普遍观点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智力从总体上说是没有差异的。但在智力的各个方面却存在着差异。从智力发展的不同年龄段来看,在学龄期以前,男女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进入学龄期以后,女性的智力明显要高于男生。进入青春期后,女生在智力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开始降低,而男生的智力日益高于女生。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男生的这种智力方面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从智力的表现形式来看,女性比较善于语言表达、知觉速度、形象思维等方面,而男生更善于空间和逻辑思维。从智商方面来看,男女的平均智商几乎没有差异,但是男生的标准差较大,因此男生成绩优异和成绩落后的人都比女生要多,女生则普遍是成绩中等。但是智商与成就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拥有高智商的人要想有所成就,还需要其他的很多条件,比如早期的教育、机遇的把握和良好的性格品质。智力差异还表现在智慧出现时间的早晚上。
有些人小时候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智慧,比如那些会作曲、写诗、绘画的神童。但是也有很多人是到了中晚年才功成名就。
心理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低智商的人不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性;第二种情况,高智商的人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只具有低创造性;第三种情况,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是没有限制的;第四种情况,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种非线性的关系分布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并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非线性的关系还说明,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方面的特征,更是一种人格方面的特征,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造力的层次性和多元性
1.创造力的多元性
通过对创造力的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创造力并不是天才、大师们才具有的能力,而是一般人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另一方面,创造力不仅表现在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而且也表现在政治、商务、组织、管理等方面,不仅表现为学术上的成就,也表现在非学术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总之,创造力可以表现在人们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创造力具有多元性。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包括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的监控后自我调节、思维的品质。思维中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等心理结构,创造力作为思维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统一,这种多样性的特征,使创造力丰富多彩。这些观点拓宽了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使人们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认识和分析创造力。
1987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了第七届世界天才儿童大会,其主题为“提高儿童创造潜能的认识”,到会者普遍认为:天才儿童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单纯知识成就上的获得,而应该看作是儿童多方面的充分发展。天才儿童既可能在许多领域都具有超越同龄人的才能,也可能只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并且列举了许多外国的神童:贝多芬13岁就开始作曲,席勒完成了史诗《莫泽》,高斯9岁就能解级数求和问题,等等。从这种意义上说,天才实际上就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创造力高度发展。由此可见,对天才儿童概念的扩展也反映了创造力的多元性特点。
2.创造力的层次性
根据人们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程度的不同,创造力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而第一层次为初级创造力,指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或是对新问题的解答,或是对旧知识的突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一般的中小学生也可具备这种初级创造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正常人从儿童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有无之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再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重新组合或转换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创造才能。
创造的重要性
一个人创造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个人价值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一个国家是否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则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盛衰。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的历史。人类社会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进步,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是离不开创造的。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再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出了创造力。正是人们有创造力,人们第一次学会了取火,制造出第一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正是人们的创造力,才有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正是人们的创造力,才让火箭升天,两弹爆炸,卫星升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活动能力虽然有限,但是人们运用创造力制造出汽车,飞机,火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大大的拓宽了人们活动的地域范围。人们大脑的记忆和存储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运用创造力,人们设计制造了电脑,其强大的记忆和存储能力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可见,人们通过运用创造力,使自身有限的能力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它从根本上摆脱了人对自然力以及对物的过分依赖,进而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为对知识、智力的运用和开发,知识和智力成了生产和财富的决定性条件和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从科学技术发明到产品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机器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大大缩短。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比尔·盖茨在新著《未来时速》的封底中说:“数字信息速度的增加,使企业在未来的10年中的变化,将超过过去50年中变化的总和。”世界最大的微处理器英特尔前总裁安德鲁·葛洛夫将这种变化状态概括为10倍速时代。他在其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说,失败和成功都以10倍速的变化发生,我们面对的是80%的危机,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时代,知识、技术的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的创造性。如果没有人们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创新,也就不可能有知识经济。人类解放智力创造远远超过解放体力创造的速度。随着电脑以及种种信息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创造已经从一些领域迅速发展到所有的领域,引起一个又一个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等。
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轰轰烈烈的到来使得许多国家都敏锐地注意到创新所具有的强大的革命威力,意识到只有创造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不进行创造,国家就要落后,人类就不可能更好的生存,就不可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学者们提出:创造是未来繁荣的发动机,革新是经济增长之和,在21世纪的经济中,能给我们带来所需要的那种快速增长的是革新,而不是节俭和预算盈余。各种证据都表明,支持革新的政策会带来很高的收益。
发明创造在过去任何时期都没有像1990年代这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发明创造以及由此引起的增长速度的加快,可能使21世纪一些令人烦恼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于是,各个国家都将创造的投资作为最主要的投资,把创造、创新当作兴国之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知识爆炸和信息饱和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如果不能创新,就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性的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知识经济的崛起,使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纵观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就会看到,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创造性人才在智力上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及表现:
①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特点;②思维加想像是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份;③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像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被称为灵感;④在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⑤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统一。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如下八个特点:
①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②有旺盛的求知欲;③有强烈的好奇心;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⑥有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像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⑦富有幽默感;⑧意志品质超群,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可见,创造性不仅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概括地说,作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应有以下的素质: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能力产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创造性人才要善于关注新信息,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接受新的事物和不同意见,对事物始终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问、敢于怀疑,具有把握前沿和主动创造的创新意识。
2.创新能力
在观察力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通常会注意到一般人不经意的事物的差别与变化,因此他们往往会发现事物的缺漏和不寻常之处;在想像力方面,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善于联想,头脑中经常会出现不平常的观念和想法;在思维的方法上,他们能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地方看出问题,善于进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利用和处理信息方面,他们善于通过各种渠道捕捉与创造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
3.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进行创造的基础,具有牢固的科学理论素养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创造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对已有知识重新组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人的知识越广博,他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意识的机会就越多,创造出新成果的机会也越多。因此,对创造型人才来说,不仅要学好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对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有所了解;不仅要掌握理工知识,还要懂得人文知识。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外,创造型人才还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只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使人所具有潜在的创造功能得以发挥出来,一个人如果只是有众多的零散的知识,而未把它们组合成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些知识是不会起很大的作用的。所以对创造型人才来说,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量的积累,还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创新人格
创造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它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会一蹴而就。通常是会充满挫折和失败的,因此,创造性人才必须要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而且创造型人才还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始终自信、乐观地面对一切,富于理想,还要具有广泛的兴趣,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要创新,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没有比别人多流些汗水,多花些精力的精神,是不可能有所创造的。正如发明大王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