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百年大变局的基本特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国家,中国正在完成从富到强的历史性飞跃,正在通过和平崛起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对比,也正在引领着百年大变局向着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数字经济已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新主线。《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科技与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进行了一系列全面而系统的部署: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完成新旧动能转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构筑核心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ABCD”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云计算(C,Cloud Computing)作为生产力,极大降低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成本;大数据(D,Big Data)作为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提供海量异构数据的分析筛选;人工智能(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生产工具,让数据处理和业务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最优化;区块链(B,Blockchain)作为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价值传递的大规模协作;物联网(I,Internet of Things)作为多触点,提供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连接与感知;第五代移动通信(5G,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则可以提供高速率、低延时和海量接入数据的传输。

如果说传统互联网时代,我国的创新更多是C2C(Copy to China),那么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的发展创新已经进入了无人区。中央政治局密集地学习了ABCD的新兴信息技术。例如,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第2次集体学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时指出,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2018年10月,中央政治局在第9次集体学习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时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2019年10月,在第18次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时,中央政治局指出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1962年,日本科学史学者汤浅光朝,在研究了近代有代表性的科学成果和著名的科学家后,发现了科学活动中心周期性转移的“贝尔纳-汤浅现象”。汤浅光朝认为,在一段时期内,如果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占到全世界科学成就的25%,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当时科学活动的中心,这个中心迄今已经经历了五次转移,分别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具体来说,1540年至1610年的意大利是第一个“汤浅中心”,伽利略的惯性定律和天文望远镜,布鲁诺的宇宙无限论,哥白尼的日心说,让意大利成为当时自然科学的世界中心。1660年至1730年的英国成为第二个“汤浅中心”,最为突出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那个时代的英国在地质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三个“汤浅中心”是1770年到1830年的法国,这一时期的法国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的发现,涌现出了达朗伯、萨迪·卡诺、拉普拉斯、布封等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引领了当时世界科学发展的潮流。第四个“汤浅中心”是1830年到1920年的德国,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伦琴发现X射线,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创立了有机化学,维勒成功合成尿素,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细胞学说,强大的德国工业实验室将科学与企业有机结合,推动德国工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第五个“汤浅中心”是1920年至今的美国,这100年间,世界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奖有超过一半由美国科学家获得,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更是引领了新一波信息革命爆发的潮流。

在以数字经济、智能化、生物科技、绿色可持续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国在有些领域已经和一些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也趋于多极化,东方文明正在复兴。数字经济是一场由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决定因素组成的综合国力的角逐,其机遇与挑战都是空前的。正如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的:“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升“中国智造”水平;我国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预计到2025年对外货物贸易额将达到25万亿美元,助力更多新兴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促进国民经济良好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经济保障。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工业目录包含有41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而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链条完整。

中国科技不仅造福了中国还惠及世界:“杂交水稻”被列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首选战略措施之一,已在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每年增加的产量可以养活约3 000万人口;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现有治疗疟疾的最佳疗法,每年治愈全世界患者上亿人,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高铁”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其海外版图已经扩展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在2019年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我国超算蝉联上榜数量第一,“神威—太湖之光”“天河二号”等赫然在列,为人类气象预测、天体物理、工程仿真等重大项目保障了超强算力;腾格里沙漠太阳能公园,占地43平方千米,提供1 5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能力,将沙漠治理、农业节水与光伏三大技术完美结合,沙漠光伏并网电站的成功落地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为首例,被誉为“太阳能长城”;“嫦娥4号”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已为我国探明了氦3燃料、稀有金属等资源。

我国的教育文化有力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集群、北京集群为代表的18个科技创新集群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每年有大学毕业生800多万;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获得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为亚洲首位获奖者,郝景芳获得雨果中短篇小说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