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赵匡胤还是想试试,想苦口婆心地劝他入朝。
开宝六年夏,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来了,试着劝劝李煜,李煜显然没有答应。
开宝六年(973年)秋,赵匡胤派人来了,说:“天子今年冬天要行柴燎之礼,国主你应该前往助祭。”柴燎就是指烧柴祭天,一般是皇帝即位会搞得特别隆重。李煜没有回复。
次年九月,赵匡胤又派人来了,而且是带着赵匡胤的圣旨来的。说:“朕将以仲冬有事于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而且还疯狂暗示,再不入朝我大宋就要动用武力了。
当然,李煜对大宋臣礼周全,贡奉也丝毫不敢含糊。赵匡胤真要讨伐江南,也实在没有借口。没有借口没关系,那就生生造出来一个借口。赵匡胤三番五次召李煜入朝,李煜五次三番不肯。作为发兵的理由,没有什么比抗旨不遵更合适。
理由很合适,但谁去传旨呢?还是卢多逊?不行,以卢多逊现在的宰辅高位,已经不适合做前往江南的使臣了。
参知政事卢多逊推荐了自己的同窗,左拾遗、知制诰李穆。李穆?不行不行,赵匡胤急忙摆手说:“这个李穆,性格仁善,除了文采好,别的都不行。”卢多逊道:“李穆品行端正,遇到大事,宁死也不会失节,是一个大仁大勇之人。”
赵匡胤想了想,此去江南召李煜入朝,既要让李煜知道害怕,又不能失了大朝的风度。而且如果李煜不入朝,要以此作为出兵的借口,又不能显得我大宋强词夺理、牵强附会,以免有损大宋在江南的形象,确实需要一个有勇略的儒者。想到这里,他说道:“李穆若诚如卿所言,我一定要试试他的本事。”
此时,曹翰等人已屯兵江陵(今湖北荆州)蠢蠢欲动,正等着上级的命令。而李穆作为江南和平统一的唯一希望,踏上了南去的路。
固执的李煜也服软了,同意入朝。李穆欣喜,作为仁者,他与赵匡胤一样,都希望江南能够和平归宋。可惜,李煜却做不了江南国的主,甚至做不了自己的主。替他做主的,是澄心堂的两位权臣——清辉殿学士、右内史舍人张洎,光政使、门下侍郎陈乔。
张洎,字师黯,后改字皆仁,南唐进士,才华与机敏不下于卢多逊。与卢多逊在史书上下功夫以讨好赵匡胤一样,张洎也通过谈佛论道投李煜所好。所以,张洎成为李煜的第一宠臣。当然,他也是后面降臣里混的最好的一个,一直做到副宰相,与正相寇准同列。当时,张洎与徐温的孙子徐辽、徐游在澄心堂办公,执掌全国大政,而江南原有的中枢决策机构名存实亡。
张洎好投机,人品不怎么样。最初,他与潘佑交情颇深,形影不离。后来两人都升任中书舍人,却从此势不两立。潘佑看不起张洎的假“皆仁”,曾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没想到,张洎背后捅了潘佑一刀,潘佑之死,张洎实是出了大力。
潘佑是何许人也?这里得先说说李平。李平和朱元,就是杨讷和舒元,本来是李守贞的人,被派到南唐搬救兵,可惜李守贞败了,两人就留在了南唐,并且改名。而朱元,就是前面那个投降的朱元。后来李煜怕因为这事让他心慌,就把他召回金陵,李平年少时是道士,而这个潘佑是个文学家,才华很好,又喜欢老庄,所以两人走到了一起。潘佑是李煜的绝佳文友,李煜都是叫他“潘卿”而不是叫名字。后来潘张交恶,潘佑就写了篇文章,痛诉时事,把满朝文武诋毁一遍,言语过激,唯独称赞李平,这还得了?至于李平,因为之前他在司农寺任事,急于求成没弄好,弄得百姓埋怨。所以综上,在朝廷百官的言论中,李煜把两人抓了,罪名是搞神鬼之事,于是李平在狱中自缢,潘佑在抓之前自刎。后来宋朝南伐,数落李煜的罪行,其中杀忠臣一项就是指潘佑。
与张洎不同,陈乔颇为厚道。陈乔,字子乔,也是个文采飞扬的笔杆子,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早在李昪时,陈乔就颇受重视。而李璟更曾对老婆和诸位皇子说:“这是个忠臣。以后国家有急难,你们母子可托付陈乔,那么我死也无憾了。”
如今李璟已死,陈乔这个忠臣依旧柄政,李景似乎可以无憾了。然而,眼下国家有急难,陈乔却开不出良方。他只能尽己所忠,要李氏的社稷延得一日是一日。
所以陈乔极力反对李煜入朝,他对李煜说:“臣与陛下皆受元宗顾命,现在陛下入朝,肯定会被扣留,那江山社稷怎么办!臣就是死了,也无以见元宗于九泉啊!”陈乔说得痛心疾首,他对江南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张洎也随声附和,劝李煜不要入朝。至于他是忠于李煜,还是恐居陈乔之后,就不得而知了。
李煜也被这么一说,又不去了,说自己现在有病在身,去不了。并且很委婉的说了句很有底气的话:“我小心翼翼地侍奉您大宋朝,只是希望能保住我的宗庙。没想到您如今这个样子,说要出兵灭掉我,那我只能一死了。”可惜啊,话是这么说,但做可不见得这么做了。李穆见李煜又反悔,只能摇摇头,要他自求多福,回去复命了。
行,最后通碟都没用了,不用废话,打!
九月,宋朝兵分三路,水陆并进,十余万兵马浩浩荡荡围攻南唐。中路,曹彬与潘美率军从湖北江陵(今荆州)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遏制住湖口(今属江西);东路,自然是宋朝的忠实小跟班吴越,以吴越国主钱俶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从杭州北上策应。
其实在选用主帅的时候,赵匡胤犹豫了一下。当时个个都是将帅之才,将星如云,该用谁呢?他知道,连年用兵,士卒劳累不说,百姓更是受害最为严重,所以这场仗必须速战速决。而他选的这个人,必须能约束士兵,严明军纪。王全斌?潘美?曹彬?曹翰?……最终,他将目光放在曹彬身上。其他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缺点,尤其是王全斌,虽然灭后蜀有功,但纵兵掳掠,激起民变,反倒是同为灭蜀的曹彬,他为人宽厚,当年能够鹤立鸡群,约束好自己的部队。至于潘美,灭南汉以让他有足够的统军作战经验,但想到此次以攻心为上,所以,赵匡胤选择了曹彬。
来到曹彬面前,赵匡胤将佩剑拿了出来,示意给他,曹彬也愣住了,怎么会选自己?南唐国力不差,这可能是开国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战争,让我这个没有经验的人来?不容置疑,赵匡胤以坚定的口吻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曹彬赶紧下跪,拜倒在地,虔诚地双手接过这把剑,这把剑,意义非凡。
望向众人,赵匡胤解释道:“任用曹彬,是希望各位能严明军纪,获得江南的民心,树立朝廷的威信,不急着进攻,攻心为上。”末了,又铿锵有力地宣布:“此剑如同我令,副将以下不听命者,斩!”此言一出,全场肃然。
曹彬也举起佩剑,挥向东南,振臂一呼:“杀!”
宋开宝七年九月,全军出击,兵出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