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 徐昌才
- 1919字
- 2021-03-09 14:28:56
七年级·上册
吞吐日月抒壮志
——曹操《观沧海》赏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唐代诗人张九龄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描绘一对情人地处天涯海角,共沐皓月银辉,互诉缱绻相思的图景,画面宏阔,色调明朗,意境清美,情思动人。唐代诗人张若虚诗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描绘一幅春潮涌动,与海齐平,皓月当空,朗照天地的图景,视野开阔,意境高远,格调空灵,气势恢宏。唐代诗人李白诗云“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诗人梦中奇观,居高临下,极目远眺,海日东升,霞光万丈,天鸡鸣叫,天下大白。境界超凡绝尘,情思豪迈奇幻。汉末大诗人、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也有咏唱大海的诗歌《观沧海》,笔笔写海,字字含情,声声吐志,所见者壮,所想者大,所感者远。大海成了天地壮阔奇观,大海也成为力量和格局的象征,大海更是诗人心志胸襟、气度抱负的生动写照。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登临,居高眺远,背负大地,面朝大海,诗人站成了一道天地景观。“临”是靠近、接近,暗示此举庄重、神圣,或慷慨激昂,或风云激荡,自然不同平常的游山玩水,登临览胜。所观沧海,是何面目,整体感受又是如何?言水浩瀚动荡,起伏不定,言岛巍然耸立,岿然不动,海水动荡彰显千钧力量,山岛高耸凸显永恒定力,两相激荡,潮起潮落,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一边是“水何澹澹”,着一“何”字,强化海水威力,持续冲刷,持续拍打。一边是“山岛竦峙”,着一“竦”字以见其高,高高在上,无所畏惧;着一“峙”以显其态,巍然挺立,刚直不阿。水也罢,山也罢,形神姿态,颇显风骨。岛上何所有,草木显风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然已经到了秋风瑟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可是,诗人眼中,不见落木萧萧,不见百草枯黄,不见风云阴森,只见树木枝繁叶茂,百草丰茂肥美,一派盎然生机,一片诗情画意,不是春天,胜似春天。尤其是秋风浩荡之下的海水,波飞浪涌,汹涌起伏,其声如虎吼叫,如雷鸣响,其形如骏马奔腾,如长风扫荡,场面壮观,惊心动魄。海水俨然成了力量的化身,白浪滔天,摧枯拉朽,不可一世,力敌千钧。以上诗句,着眼诗人所见所闻,见山见水,听风听浪,生生不息,至大至刚,描绘大海之神奇,凸显大海之威力,暗示诗人之壮怀。我们是在阅读大海,更像是在阅读诗人的胸怀和气魄,精神和力量,很容易想起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歌后面四句侧重描写诗人的奇幻想象。眼前壮浪磅礴的奇景,澎湃诗人的心潮,勃发诗人的豪情,激活诗人的思维,打开想象的闸门,诗人于仰俯天地之间,思接四方之际,竟然想到,日月运行,东升西落,出没大海;银河迢迢,星汉灿烂,映照大海。大海之大,吞吐日月,包孕天地,反衬诗人之小,沧海一粟,大漠一沙。但是,千万别忘了,日月也好,天地也罢,沧海也罢,均是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足见诗人吐纳百川,胸怀大海的恢宏气度。亦见诗人气雄万夫,傲视天地,一统山河的远大抱负。
诗人不只是一个舞文弄墨、咬文嚼字的文人,更是一个志存高远,胸藏壮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之所以有如此奇想,如此豪迈,如此壮浪,自有其特殊的气度胸襟与人生境遇。此诗作于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朝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大海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大海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