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照顧壓力可推動你改變

試想想,你寧可照顧一個終日挑動你的神經,經常斥責和貶低你的親人,還是一個對你心存感激、以禮相待,但是需要為他把屎把尿的親人?我們很容易會有一個誤解,以為要照顧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的父母,是最痛苦的事,所以我們總想要他們保持健康,自己也很注重保健養生。誠然,父母的健康狀況和活動能力如何、需要多少實際的照顧,都與照顧壓力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很多研究結果都顯示,照顧父母時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例如:自己照顧得好不好、自己是否應付得來等等。這和我們是否懂得照顧、別人認為我們做得怎樣無關——「自己怎麼想」、「自己認為怎樣」才是重點。換句話說,即使所有親戚朋友都覺得你把父母照顧得很好,但你自己不這麼認為,也是徒然。

一般人為甚麼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呢?為甚麼會認為自己應付不了呢?原因不外乎是無法平心靜氣地面對父母,常常對他們的言行和態度作出過度的反應,令雙方不歡而散,或是與無法說服父母、改變父母有關。

我們可以對不認識的人的挑釁置之不理,卻無法對至親的一句無心戲言一笑置之。不管我們年紀有多大、成就有多彪炳,父母的一言一行仍然對我們有極大的影響力。即使父母在晚年彷彿變成了需要照顧的子女,他們始終也是父母,讓我們難以用一句「童言無忌」來說服自己不要介懷。

當我們無法平心靜氣地面對父母,一再地對他們的言行和態度作出過度的反應,或者為無法說服和改變他們而深深不忿,其實是表示我們內心的痛處被觸及。「你真沒用!」「你真笨!」「你看人家多出色,錢又賺得多,學學人家啦!」「你大哥呢?他去哪了?我想見的是他!」「你看你這甚麼樣子?跟你爸/媽一樣沒用!」「我說了就算,用不着你多話!」作為成年人,還會被父母的這些口頭禪刺傷,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多大的殺傷力,而是因為我們本身的自信心不足、價值感低落,覺得父母在某個層面上說中了,所以才會「被刺傷」。除非我們願意改變想法,增加自信和價值感,否則當我們年華老去,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消極而抑鬱的長者。

另一方面,當父母不願意聽從我們的建議,改變想法和做事方式,我們也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做得不夠好、應付不了他們。「我年紀大了,還能活多久?減肥來幹嘛?」「我老了,做不來的!」「我這麼多年來還不都是這樣過,也沒有甚麼問題呀!」「我喜歡就好,你別管我啦!」父母的這些話,往往刺激了我們的無力感,除非我們能相信自己,勇於改變,將來才不會變成一個經常自怨自艾,覺得生活索然無味、苦不堪言的長者。

換言之,父母不是故意去刺激你、讓你生氣、讓你難過,而是你心裏本來就有些不願意去觸碰、去正視、去處理的部分,只是好死不死讓他們碰到了、踢翻了、攤到太陽下了,所以你被刺激到了。你被逼看到、聽到、感受到那些你很討厭卻改不掉、不想有卻又確實擁有的部分——也許是性格、想法、習慣,或是過去造成的「不好」的信念。而這可能是你生命中的一個大好機會,讓你痛定思痛,改變自己,好讓自己能活得更快樂,將來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