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回應,但不過度反應

從上述的心底話中,你也許已經發現,阿欣自己的言行和信念,也對母親和兄弟姊妹造成了影響。與其說是母親把她逼得無路可退,或是兄弟姊妹的冷漠造成了她的困境,倒不如說是他們一起造成了這種結果。

阿欣在心底裏明明感覺到不對勁,卻又容許自己繼續相信引起問題的信念,並讓自己繼續處於被動的位置,令她對自己的不滿不斷累積,常常感到煩躁和情緒低落。她長期處於這種狀態,自然會對別人的言行變得過度敏感,容易覺得別人在說她的不是,又難以平靜而客觀地作出回應,只能本能地為了保護自己而作出反擊。由於這種「保命」的「反應」是出於本能,不同於心境平靜時作出的「回應」,所以內容往往都是瞄準對方的弱點狠狠砸下,甚至不忘再補一記致命的攻擊,令情況只能惡化下去,不能解決問題。

這種「保命」的「反應」,也常見於長者身上。例如,有些長者在覺得別人不尊重他、看輕他、不信相他的時候,馬上便會生氣,指責對方不分尊卑、說「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或是勉強自己硬撐、藉詞掩飾來虛張聲勢。如果我們把那些氣話都照單全收,就會忽略了問題的核心,誤會了他們的需要,造成溝通上的窒礙。

要避免「保命」的「反應」反射性地跑出來,我們首先得在聽到那些話的當下停一停,分辨那是真正的惡意攻擊,還是純粹只是自己覺得受到攻擊。惡意的攻擊是感覺到別人想把你踩在腳下,自己覺得受到攻擊則是周圍沒有危險,你卻想立即找個洞躲進去。惡意的攻擊是別人想傷害你,自己覺得受到攻擊則是你讓自己受到傷害,甚至是像阿欣一樣,抓着對方的手插自己一刀。

如果我們發現只是「自己覺得受到攻擊」,可以先來個深呼吸,告訴自己那只是個人想法,毋須選擇傷害自己,心情便會自然地平伏下來,繼而作出適當的「回應」。以阿欣的情況為例,如果她能在把話說出口前,先對自己說:「我認為他們不相信我,其實是我不相信自己。我不需要繼續這樣。我心裏也有相信自己的一部分,我可以對自己更有信心。」相信她說出來的話絕對會截然不同。

照顧者錦囊

當父母受制於負面情緒,啟動防衛機制,出現「保命」的「反應」,我們可以怎樣辦呢?

1.給予空間

因為擁有數十年的人生歷練,大部分長者都有能力留意到自己正在「反應」。所以只要我們保持沉默,在適當的時候離開現場,不再以語言、行為或態度刺激父母,很多時候,他們都能冷靜下來,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也為我們製造了冷靜的空間,避免自己衝動行事。

2.瞭解原因

如果父母冷靜下來後,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況和壓力來源,我們便能更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然而,大部分父母都礙於面子,或是希望息事寧人而不願多說。這時候,我們得善用自己的觀察力和易地而處的能力,嘗試推想父母的情緒、處境和感受。我們毋須要求自己猜對,只要願意踏出一步去明白他們便可以了。

3.表示關心

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都有着對愛的渴求,因此,不管我們是否猜對父母出現「反應」的原因,只要能表達關心和愛護之情,必能改善情況。當然,我們也要有被酸幾句的準備,因為總有些父母是嘴上不饒人,或是過往受傷太深,而不願相信人的。

4.提供支援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因為自己無法應付轉變,才會有情緒。為作子女,為免受池魚之殃,可以從旁協助他們適應。例如:多表達關心、介紹社區資源、一起做長遠的照顧計劃、陪伴父母嘗試不同的活動、為他們設計新任務(如:做家務、購物、照顧孩子/寵物/植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