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改變信念

如果你渴望成為「強者」的部分很強,或是想減輕自己的控制慾,便要嘗試改變自己的信念,例如:

✣信念一:父母是我的榜樣。

「父母不可能完全符合我的期望。」

嘗試開始留意自己對父母的要求,要是放到其他人身上,是否也一樣合理;要是朋友的父母像自己父母一樣,自己會否有不同的感覺和想法。如果你覺得人家的父母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是十分正常的,但又要求自己的父母做得很完美,會否有些矛盾呢?

當阿正能這樣轉念,對自己軟弱和頹廢的部分便多了一份接納,因而願意接受父母的不完美。他不再要求父母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所以,也沒有再要求父母聽從自己的意見,衝突自然減少了。

✣信念二:只要努力便有成果。

「只要盡了力,能無愧於心、無怨無悔便可。每個結果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

嘗試回想一下,你過往付出努力時,是否每次都有相對應的成果;當沒有成果,或結果不如理想時,是否也曾覺得無所謂,或認為有更多的得着。如果失敗曾經教曉你一些事情,那沒有實質成果又是否真的不行呢?

當阿正能這樣轉念,便開始留意到經驗的累積和安心的感覺有多重要,因而不再那麼重視實質結果。他也開始明白到父母重視心情好壞多於身體狀況,所以,自己與其逼迫父母鍛煉身體、操練頭腦,不如多些關心他們,更能讓父母開心。

✣信念三:做人不可放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式。」

嘗試尋找一些關於「放棄」了自己,卻同樣活得精采的人的報道,例如:放棄高薪厚職去當小吃店老闆、騎單車旅行、當義工的人,或是放棄學業去當學徒、自己創業、當自由工作者的人。想一想:他們是否真的「放棄了自己」呢?

當阿正能這樣轉念,便不再認定父母已經放棄了自己,所以在面對父母時,能保持平靜,有空間去詢問父母的想法。當他明白父母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沒有否定他的忍耐和付出,心裏便舒服了很多,對父母的行為亦少了批判,不單溝通時語氣溫和了,態度上也親切了很多,衝突也因而減少。

✣信念四:我可以令別人聽從我的說話。

「我無法令所有人都聽從我的說話,這不一定是壞事。」

嘗試想想過去有沒有人違抗了自己、不聽從自己的建議,卻沒有因而變得不幸;再想想自己過往是否曾採納別人提出的相反意見,並因而得到好的結果。這些例子說明了甚麼呢?

當阿正找到這個對自己更為重要的信念,停止想像父母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差,改而想像他們活得開開心心,頓時便變得輕鬆了。他花了一點時間,不斷提醒自己別要令父母鬱鬱而終,才改掉父母不聽自己的話時出口指責的習慣,雙方的磨擦自然減少了。

✣信念五:我是個甚麼都做得到的強者。

「我的強不能只以做到甚麼來衡量。」

嘗試開始相信「你生來就既堅強又寬容」。過往經歷的困難和挫折已經證明了你的堅強;過往與人分享和原諒別人的經驗已經證明了你的寬容。當你能這樣想,便不需要刻意做些甚麼來證明自己,不用追求別人的認同,毋須害怕自己有軟弱、不堪的一面,也不會被任何事物所動搖。

當阿正找到這個對自己更為重要的信念,心裏便覺得穩定和踏實多了,不再害怕和抗拒自己會變老的事實。他這才想起負面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往往比吃甚麼、做甚麼大,因而對父母變得寬容了,親子關係亦有所改善。

從阿正的例子,也許你已發現更平衡、更全面的信念會帶來的轉變。你是否也願意靜下來,檢視一下內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