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一雜誌刊登一家私人護理機構的廣告,教人洗腎,用的是一幅兒童畫,一如大部分的兒童畫,孩子(女孩)畫在中央,父母在兩側,畫的四周佈滿文字,寫着:
“這是我的“爹哋”。每個晚上,他不見他的眼鏡,媽咪就團團轉地找,然後告訴他,它在他的頭上。”
另外一端,寫着:
“我的媽咪懂得每首歌的字……”還畫一個箭頭指着媽咪的裙擺,寫着“new baby”,還有朋友Toe,還有草地、貓、一間屋……
這類兒童畫放諸天下而皆準,如果牽涉上腎病,要的還是這種放諸天下皆準的關懷,宣傳語句只有一句:當Lisa出生時,她的腎不好,我們教她的母親學習照顧她。
從一幅兒童畫,看到的原來不是眼見的東西——不是住在看得見炊煙的小平房吧,然而畫中的真實傳達了另一層意思。所有畫下來的東西不見得便是真實的東西,爹哋可能不戴眼鏡,媽咪可能不穿花裙,孩子可能並不那麼健康,但一幅畫寄託的是想望中的真實,寄託着個人最切身的想望——
學習洗腎,照顧病人。
在這情景下,最高的幸福便是如上所述,每晚找眼鏡,有人提醒,唱唱歌,同貓玩玩,有朋友一起玩——
這與其他廣告的取向全無不同,煙酒廣告不離俊男美女、不羈的生活;科技產品自是宇宙星際間的遨遊。不過,如果有人病了,大概就會想到人生中最根本的東西。
有人病了,只會想到陪伴和照顧,大概不會吹哨子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