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銀兩的出現
腰纏萬貫,是形容人們的富有,但在現實上是行不通的。試想,每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枚,休說萬貫,就算攜帶十貫,即銅錢一萬枚,也十分吃力。因此,大筆銅錢,改用白銀來折算以利交收,是一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大明寶鈔上的圖案,象徵一串銅錢。
唐朝以來,由於不時發生銅錢短缺,白銀於是成為主要的交易媒介。甚至政府為了運輸上的方便,規定民間繳納稅項時亦需用白銀交付。
在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政權更迭,戰亂頻仍,民間使用白銀作為交易媒介的現象,更為普遍。
其實,早於戰國以至南北朝時期,都有用白銀作貨幣的紀錄,當時的計重單位是「斤」,之後的計重單位才改為「兩」。
戰國時期用白銀鑄造「布幣」,漢朝用白銀混合錫鑄造「白金幣」。唐朝流通的白銀則鑄成長條型和圓餅型,亦有銅錢用白銀鑄造者。
直到宋朝,所用的白銀普遍鑄成砝碼型的銀錠,或稱為「銀鋌」。
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後因幣值不斷下降,改由會子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