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讲话
  • 王力
  • 3726字
  • 2021-04-02 14:57:41

第三节 汉语的亲属及其方言分类

汉语方言是历史形成的。各地的方言无论如何复杂,追溯到最后还是同出一源。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各地方言的语音有着对应的规律,词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语法更是基本上相同。

方言区域的划分,是一件十分复杂而又细致的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互相听不懂话就算两种不同的方言。一般地说,甲地懂乙地的,乙地懂丙地的,而甲地和丙地互相听不懂,如果单凭懂不懂作为标准,方言区域的界限就定不下来。因此,要确定方言分区,必须先定标准。到目前为止,语言学家们主要根据的是语音标准,例如吴方言的标准之一是保存着古代的全浊音。湘方言虽也大致具备全浊音,但是发音方法和吴方言不是一个类型,而且有些地方与古代的全浊音系统不完全相当,所以湘方言应该算是另一种方言。

汉语方言共分为多少种,现在还没有定论。依我现在的意见,大致可以分为六种:(1)北方方言,这是区域最大的一种。虽叫北方方言,其实是从东北起,到西南止,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四省,湖南省西北角及广西北部。(2)吴方言,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的大部分以及浙江全省。(3)湘方言,在湖南省(西北部除外)。(4)赣客方言。这种方言又可再分为赣方言和客家方言。赣方言包括江西省的大部分和湖北省东南角。客家方言散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自治区)。湖南、四川两省也有少数说客家话的。(5)闽方言,包括福建大部分,台湾,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以及海南岛。闽方言又可以分为闽北话和闽南话。闽北话以福州为代表,闽南话以厦门为代表。(6)粤方言,包括广东的中部、西部、南部,广西的南部、东部、西部。当然,大方言区还可以再分为小方言区,区与区之间有亲疏远近的分别,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从历史上看方言的发展,会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原来这些方言都是兄弟姊妹,各自保存着老祖宗的一些东西。在语音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我们说甲语言和乙语言有亲属关系,意思是说它们有共同的来源。斯大林指示我们说(21)

其实不能否认语言的亲属关系,如各种斯拉夫民族语言的亲属关系是无疑地存在的;研究这些民族语言的亲属关系,是会使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发展规律方面有很大益处的。

俄语、波兰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等,都属于斯拉夫语系,因此它们是有亲属关系的。汉语的亲属是哪一些语言呢?就中国境内来说,少数民族的语言,许多是和汉语有亲属关系的,如苗语、瑶语、壮语、黎语、傣语、藏语等。就中国境外来说,暹罗语、越南语、缅甸语等,也是和汉语有亲属关系的。这些语言所属的语言系族,西洋人把它叫做藏缅语系(以藏语、缅语为代表),或印支语系(由印度支那得名)。我们认为应该叫做汉藏语系,因为在这一个语系里,汉语是最主要的一种语言。

世界语言的系族略见下页的表(22)

在这一个表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汉语所在的位置。“世界语言”这四个字只表示世界上有这些语言,并不是说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同出一源。因此,汉语的亲属语言只限于汉藏语系之内。

侗傣语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岛等处,包括侗语、水语、莫语、壮语、布依语、傣语、黎语等。苗瑶语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山地、广西、贵州、云南和广东西部山地,包括苗语、瑶语等。藏缅语群就中国境内来说,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云南、贵州等处,包括藏语、景颇语(卡亲语)、茶山语、浪速语、纳苏语、撒尼语、阿细语、拿喜语(么些语)、民家语等。这些语言都是汉语的亲属。

现在谈到汉语方言的分类。汉语方言,应该分为多少类呢?由于方言调查工作没有完成,我们还不能确定。大致说来,可分为五大系。

一、官话方言,即华北方言、下江方言、西南方言(23)

1. 冀鲁系 包括河北、山东及东北等处

2. 晋陕系 包括山西、陕西、甘肃等处

3. 豫鄂系 包括河南、湖北

4. 湘赣系 包括湖南东部、江西西部

5. 徽宁系 包括徽州、宁国等处

6. 江淮系 包括扬州、南京、镇江、安庆、芜湖、九江等处

7. 川滇系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北部、湖南西部

二、吴语(24)

1. 苏沪系 包括苏州、上海、无锡、昆山、常州等处(25)

2. 杭绍系 包括杭州、绍兴、湖州、嘉兴、余姚、宁波等处

3. 金衢系 包括金华、衢州、严州等处

4. 温台系 包括温州、台州、处州等处

三、闽语

1. 闽海系 包括福州、古田等处

2. 厦漳系 包括厦门、漳州等处

3. 潮汕系 包括潮州、汕头等处

4. 琼崖系 包括琼州、文昌等处

5. 海外系 指华侨的闽语,在新加坡、暹罗、马来半岛等处

四、粤语

1. 粤海系 包括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会、中山等处

2. 台开系 包括台山、开平、恩平等处

3. 西江系 包括高要、罗定、云浮、郁南等处

4. 高雷系 包括高州、雷州等处

5. 钦廉系 包括钦州、廉州等处

6. 桂南系 包括梧州、容县、贵县、郁林、博白等处

7. 海外系 指华侨的粤语,在美洲、新加坡、越南、南洋群岛等处

五、客家话

1. 嘉惠系 包括梅县、惠阳、大埔、兴宁、五华、蕉岭、丰顺、龙川、河源等处

2. 粤南系 散布台山、电白、化县等处

3. 粤北系 散布曲江、乳源、连县一带

4. 赣南系 在江西南部

5. 闽西系 散布福建西北一带

6. 广西系 散布广西东部、南部各县

7. 川湘系 散布四川、湖南等处

8. 海外系 指华侨的客家话,大部分在南洋、印度尼西亚

上列五大系,其畛域颇为清楚(26);至于每系所分诸小系,则系初步调查的结果,还未能作为定论。

方言区域和政治区域不一定相当。河北、山东虽分两省,其方言可认为同属官话系;常熟与南通(城内)不但同属一省,而且仅隔一江,但其方言却分属吴语与官话两系。再说,为了迁徙的关系,两种不同的方言是可以同存在于一个小区域之内的。例如一县甚至一村之内,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言。客家话之在广西,大都散布各地,并不能独占一个区域,就是方言可以杂处的证据。

从表面上看,方言的区域是很难分的。假定有某字,其读音因地而异,如下表:

甲地 ka

乙地 ko

丙地 ga

丁地 go

若以声母而论,我们该认甲地与乙地为同系,丙地与丁地为同系;若以韵母而论,我们又该以甲、丙两地为同系,乙、丁两地为同系。这样,就语音方面划分汉语方言的区域,好像是做不到的。至于词汇、语法两方面,也有类似的难关。

那么,我们凭什么能把方言分类呢?要分语言为某某几系,必须先替每系下一个定义。依汉语情形而论,方言的分类最好以语音为标准,因为语法的分别很微,而词汇的分别也不太大。我们如果在语音方面替某语系下一个定义,那么,凡合于这定义的就归此系,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吴语的定义该是:

1. 有浊音[b‘、d‘、g‘、v、z],与古代浊音系统大致相当;

2. 无韵尾[-m、-p、-t、-k];

3. 声调在六类以上,去声有两类。

像这样下了定义之后,当然也有少数方言是在交界线上的,例如江苏丹阳没有[b‘、d‘、g‘],却合于吴语其余一切条件。这种方言我们只好叫它“准吴语”了。


(1) 北京方言里有一个“扽”字(猛然用力拉)念dèn,是例外。又“嫩”字,北京有nèn、nùn两读,现在规定普通话读nèn。

(2) 淋湿的“淋”,北京人有说成lǚn的,但是正音该念lín。

(3) “涯”字从前有人念iái,现在都念iá(写作yá)了。

(4) “甭”字念béng,但这是“不用”的合音,是例外。

(5) 北京方言有“哏”字(滑稽,有趣),念gén,是例外。

(6) “咱”念zán,是“咱们”(zɑ men)的合音,是例外。

(7) “知”“吃”“诗”“日”拼成zhi、chi、shi、ri,那不是真正的i,而是跟i近似的音。这种i,单写时可以写作-i或i。

(8) 这并不是说,古代声母的发音部位与现代声母的发音部位完全相当。h、ch、sh等声母在古代是另一些声母,但是这里只讲清浊问题,所以不详细讨论发音部位了。

(9) 有少数例外,如“播”本属去声而读阴平。

(10) 有少数例外,如“庸”“微”本属阳平而读阴平。

(11) 个别字未转入去声,如“俭”(jiǎn),反而是不规则的变化,可能是受“检”字的影响。

(12) 有少数例外,如“摸”读阴平。

(13) 有少数例外,如“剧”“续”“特”读去声,“突”读阴平(也有人读阳平)。

(14)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8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

(15) 阮籍是晋代人,传说他的眼珠子可青可白。他瞧得起的人,就用青眼看;瞧不起的人,就用白眼看。

(16) 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宫女,嫁给匈奴的单(chán)于(国王)。匈奴地方风沙大,所以说“满面胡沙满鬓风”。相传王昭君不愿离开汉朝,白居易设想她不再画眉搽胭脂,所以说“眉销残黛脸销红”。

(17) 四之日:指四月。周代的四月,等于夏历的二月。举趾:指下地。二月下地开始耕种。

(18) 孙子:即孙膑,战国时代的大军事家。孙子的同学庞涓事魏惠王,妒忌孙子的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去,处以髌脚的刑罚。

(19) 好的品质不能养成,学问不能讲求,听见了好人好事不能跟别人学,犯了错误不能改。这些事情都是我所担心的。

(20) 要造大房子,必须使工程师去找大木材。工程师找到了大木材,大王您就高兴,以为他能完成任务。如果木匠把这些大木材砍小了,您就会发怒,以为他没有完成任务。

(2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32页,人民出版社。

(22) 参看伊凡诺夫《语言的谱系性分类与语言亲属的概念》第20—53页。又罗常培《国内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科学通报》二卷五期第491—492页。

(23) 这几种方言从前叫做官话。以下的叙述,为了简便,仍沿用旧称。

(24) 这里的“吴语”是采用的一般叫法,严格地说,该叫“吴方言”。

(25) 编者注:文集本将杭绍系的“湖州、嘉兴”移至苏沪系。

(26) 但也有人以湘语独立为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