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龍,初字雲從,改字存之,别號景逸,謚忠憲,嘉靖四十一年(1562)生於南直隸無錫(今屬江蘇),天啓六年(1626)於無錫家中投湖自盡。祖父高材,讀書入仕,官至黄岩縣令。生父高夢龍,曾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入太學,後歸家治生。嗣父高校,實是高材的弟弟,因無子而過繼高夢龍次子高希良,并改希良名爲攀龍。(1)高攀龍生母邵氏,嗣母朱氏。高攀龍有子三人,高世儒、高世學、高世寧,女四人。(2)高攀龍“少有異禀,言動不苟”,五六歲時即知禮敬嗣母,稍長發蒙於汝澄泉和許静餘二先生。

高攀龍萬曆十年(1582)中舉人,萬曆十七年(1589)中進士,任行人司行人、廣東揭陽縣典史,萬曆二十三年(1595)歸家,天啓元年(1621)後歷任光禄寺丞、太常少卿、大理少卿、太僕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天啓四年(1624),高攀龍彈劾御史崔呈秀貪汙受賄。後來,崔呈秀投靠閹黨,繼而報復高攀龍。高攀龍先被削籍爲民,天啓六年(1626)又被誣陷貪汙。錦衣衛去高家逮捕他,高攀龍因思“臣雖削籍,舊係大臣,大臣受辱則辱國”,故而效法屈原在被逮捕前於家中投水自盡。(3)

萬曆十五年(1587),高攀龍因聽李元沖、羅止庵和顧憲成講學,“始志於學”。高攀龍中進士時的主考官是趙南星,同科有薛以身、王中嵩、歐陽若谷、馮從吾、葉茂才等人,高攀龍常與他們砥礪學問、辯論性理。高攀龍在行人司深研薛瑄之學,赴廣東途中得知陳白沙之學,於揭陽任上與蕭自麓論學,於漳州與李見羅論學。自萬曆二十三年(1595)歸家,至天啓元年(1621),二十六年間,高攀龍在無錫建“可樓”以修身、著書,恢復“東林書院”以講學論道。好友葉茂才認爲,高攀龍之學“以程朱爲的,以復性爲主,以知本爲宗,以居敬窮理相須並進爲終身之定業”。(4)張載關學較之程朱理學自有特色,(5)然而從儒學道統角度出發,宋代以後的儒家學者多將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五子視爲儒學正脈。高攀龍將宋明道學歸爲五派,明確稱“横渠、伊川、朱子”是“曾子一脈”,(6)自覺地繼承張載的哲學思想。萬曆十七年(1589)歸家守父喪的三年間,高攀龍集中精力研讀周程張朱著作,正是在這一期間他注解了《正蒙》,(7)故葉向高《正蒙釋序》説“又幸儒教衰微之日,有雲從講學里中,日與二三君子左袒宋儒”。(8)

高攀龍著作有《周易易簡説》、《周易孔義》、《春秋孔義》、《春秋集注》、《毛詩集注》、《古本大學》、《四子要書》、《正蒙集注》、《二程節録》、《朱子節要》、《東林講義劄記就正録》、《同善會録》、《邵文莊公年譜》、《高氏家譜》、《疏稿揭議》、《水居詩稿》、《困學記》、《三時記》、《武林遊記》等二十多種,其中尤以《周易孔義》、《朱子節要》和《正蒙集注》爲代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