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构成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阅读活动的主体与客体。阅读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与内容。之所以称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因为它不同于普通的阅读活动,它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必然会受到教育相关规定性的制约,呈现自身不同的特征。

(一)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及其需求。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别于普通的阅读活动的主体。普通的阅读活动主体就是指参与阅读活动的读者,而阅读教学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总体上可把阅读教学的主体分为显性主体和隐性主体,显性主体就是指可以看得见的主体,包括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主体,因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专门指向学生的活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针对的是学生,阅读教学内容的展开依靠的是学生,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离开了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教师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读者,必须在阅读教学进行之前完成对作品的阅读,而且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阅读,即在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教育的目的。隐性主体是指隐藏在阅读教学中不易被看到的主体。阅读教学中之所以存在着隐性主体,是由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活动不仅仅存在学生与教师两种活动主体,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主体,这就是隐性主体。隐性主体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是看不到的,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的整个过程,甚至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方向。阅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当然也存在着这种隐性主体。阅读教学中的隐性主体是一个群体,它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的意志,所以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体。社会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是看不见的,但它却又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的。它通过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培养方式的制定来对教育活动施加影响,并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来实施。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这种隐性主体也可以通过对阅读教材的编写来发挥作用,并影响着教师对作品的阅读,进而影响学生。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新的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2)这也是对阅读教学中隐性主体的肯定。其实,教科书编者只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者,其行为是受到一定社会的要求制约的,他们是一定社会群体的代表。

阅读教学主体需求的多样性。阅读教学主体需求是指阅读教学主体希望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给自己带来期望中的变化。阅读教学主体既包括显性的教师和学生主体,又包括隐性的社会主体。阅读教学这种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其主体需求的多样性。从学生这一主体来看,他们的需求包括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两个方面。内在需求主要包括知识的需求(言语方面的知识、文化方面的知识等)、能力方面的需求(主要是阅读作品的能力,有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和教养方面的需求(主要指通过阅读教学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等;学生外在需求主要是指功利性的需求,即阅读教学对教学本身以外的需求,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在相关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或是找到好的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从阅读教学的社会主体来看,其需求主要表现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塑造及对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两个方面。阅读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然会体现教育的社会性特征,即一定时期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或社会的利益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教育者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另外,一定的社会群体总是一种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的需求之一。从教师的主体来看,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需求是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集合体。一方面它是社会需求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体的需求总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教学并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它必定会受到一定社会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教师的需求又必须和学生的需求相一致,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改变为基础,如果教学离开了学生的需求,其教学效果一定不能让人满意。另外,教师的教学需求有时也包括功利性的一面,即教学成绩的好坏有时会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选和奖惩等因素发生联系,这也会影响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

(二)阅读教学中的客体及其属性。阅读教学的客体不同于阅读活动的客体,阅读活动的客体就是指阅读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阅读活动的言语作品。而阅读教学的客体是指对阅读教学主体产生作用的阅读活动,阅读活动是一个复合的行为概念,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把阅读活动进一步分解为解读行为和解读对象。解读对象就是指教材中的言语作品,而解读行为又可分为老师的导读和学生的解读。由此可见,言语作品、老师的导读、学生的解读三者构成了阅读教学的客体。从言语作品来看,它又包括语言、作品形式、作品内容等方面。语言是言语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它具有符号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作品形式主要指构成作品的外在特点,包括作品的结构、作品创作手法等内容;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品的题材、作品的情节、作品的情思等内容。老师的导读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教师的导读一般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教科书编写者即社会要求;二是本人解读兴趣和能力;三是学生对作品的解读需求。学生的解读行为,一方面受到学生本人的解读兴趣、能力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教师导读行为的影响。

在阅读教学的三个客体之中,言语作品的属性是相对稳定的,当教科书编写者将其选入教材以后,其特征具有相对非选择性,一般不允许脱离教材的原意随意解读作品;而教师导读和学生解读的属性则是动态的,具有可变性与能动性。阅读教学中三个客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教师导读、学生解读支配言语作品。教师导读、学生解读这两个客体具有能动性,他们可以根据阅读主体的需要,对阅读文本进行改造、取舍,进行再创造,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体的多元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言语作品这一客体作用于学生主体,其直接力量常常是退居二线,代之以教师导读这一桥梁。同样,学生主体对文本客体的解读也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当学生的解读行为忽视了老师的导读作用而完全凭自己的兴趣进行时,由于学生的解读能力有限,就很容易产生脱离文本的主观性阅读,偏离教学目标,最终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而如果我们过于倚重教师的导读作用而忽视学生解读的主体性时,则又会产生灌输式的教学行为,学生失去对作品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导致教学的僵化和学生阅读个性的缺失。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倡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同时,我们又要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文本的随意性阅读行为,积极发挥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解读的指导性作用,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阅读教学的价值

阅读教学的价值就是指阅读教学的客体属性对满足阅读教学主体需求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价值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显性的学生与教师主体,又包括隐性的社会主体,每一个主体需求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主体需求的多元化。而价值客体既包括解读对象的言语作品,又包括解读行为的教师导读和学生解读,其属性、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又造成阅读教学客体属性的多样性。阅读教学主体需求的多元化和客体属性的多样性,带来了阅读教学价值的多样性。阅读教学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有不同的价值认识,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分类。

(一)从教育目的来看,阅读教学的价值可分为个体本位价值与社会本位价值。阅读教学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社会,教师主体实际上是学生和社会主体的集合体,它的需求主要是反映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把阅读教学的主体分为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阅读教学的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在需求上虽然有相一致的地方,但是因其出发点不同,他们对阅读教学的需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个体对阅读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文化教养方面,而社会主体对阅读教学的需求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伦理道德的灌输、政治思想及意识形态的教育等方面。主体需求的不同,必然导致阅读教学价值的不同,对不同主体需求的满足,就形成了不同主体的价值形式,即阅读教学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阅读教学的个体价值,主要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在满足自身需要中体现出自身价值;阅读教学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对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阅读教学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社会繁荣发展期,社会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个体需求的特点,即社会与个体需求基本保持一致,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就呈现出和谐一致的特点,阅读教学会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社会动荡期,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受到了新兴社会形式的冲击,但又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竭力维护其社会影响力,在教育上则体现为对受教育者思想的灌输和控制,而作为个体的学生则希望摆脱社会原有模式的束缚,成为更加自由的、更加开放的新社会形式的成员。这时的阅读教学社会主体需求与个体需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反差,体现在阅读教学的价值上,就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不和谐、不一致。有时候,社会为了实现其自我价值会牺牲个体的价值,而个体为了实现其自我价值则会抵制社会价值,这时的阅读教学会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发展状态。

(二)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的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阅读教学的固有价值,而外在价值则是阅读教学的附属价值,有时是强加于阅读教学的价值。主体需求是价值存在的基础,阅读教学主体的需求是多样的,在这众多的需求中,有些是阅读教学的应有需求,占主导地位,而有些则不是阅读教学的应有需求,是一种附属的需求。阅读教学的主体虽然包括学生、教师、社会三个方面,其需求各不相同,但还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毕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这一主体的改变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某一具体客体的属性也不是单一的,往往具有多种属性,在这些属性中,有些属性是起着主导性作用的,它决定着客体的本质特点,而有些属性则仅仅起到辅助性作用,处于从属地位;还有一些属性则是外加于客体的,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阅读教学的客体属性也是如此,虽然阅读教学客体包括言语作品、教师的导读和学生的解读三个方面,属性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在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正是因为具有这一特点,它们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客体,成为现在的教学形式,否则阅读教学一定会发生大的改变,因为只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要素才可能进入教学活动中,而无意义的要素则只能被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在阅读教学中,主体需求和客体属性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其各自的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功能的不同。阅读教学众多的价值中,能够满足阅读教学主体“应有需求”的那部分价值,对阅读教学来说就是一种内在价值,而不能满足主体“应有需求”、只是满足一般需求的价值,就是阅读教学的外在价值,或称为附属价值。

阅读教学的内在价值,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应有的价值,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累或发展中起到积极意义的价值。概括起来,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方面,包含语言的知识、文章的知识、文化的知识;二是能力方面,包括对言语作品的解读能力和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三是文化素养方面,包括民族的文化规范、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阅读教学的外在价值,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客体一般属性对主体一般需求的满足方面的价值。因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由语言为媒介的,而语言的信息载体这一工具性特征,赋予了阅读教学外在价值存在的依据。具体来说,阅读教学的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试价值等内容。阅读教学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对阅读教学的意义是不同的,其地位也是不同的,阅读教学的内在价值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价值,也是其必须要实现的价值,它满足的是阅读教学主体的应有需求,处于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而阅读教学的外在价值则是一种从属的价值。

(三)从教育内容的视角来看,阅读教学的价值可分为知识工具的价值和文化教养的价值,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属于阅读教学的内在价值。阅读教学不论是社会主体还是个体主体,其需求的满足都是通过对学生的改变来实现的,即是说学生最终的变化是衡量阅读教学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准。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改变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它决定了学生将成为一名具有怎样个性特征的个体。大体上看,学生的改变与言语作品的内容相一致,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方面和教养方面,同样,其具有的价值也可分为知识的价值和教养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是指阅读教学对学生知识积累方面具有的价值,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培养生存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它是以语言及其运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形式。由于阅读教学的教材主要是由一篇篇言语作品组成的,这些言语作品不仅是学生积累字词等语言基本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还是他们学习运用语言的极好范例。教材中的大量文学作品,不仅是不同时期语言运用的典范,它们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因此,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方面的知识、文章方面的知识和文化方面的知识,阅读教学的知识价值,也就包括语言知识的价值、文章知识的价值和文化知识的价值。阅读教学教养方面的价值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阅读教学从来就不只是语言积累和训练方面的教学,其本身固有的文化性格必然对学生的文化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汉字方面来看,一个个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记录符号,是文化的载体,透过汉字我们可以触摸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言语作品是作家情感的外化形式,它反映出作家对世间万象、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情感,阅读这些作品,就是在与这些大师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达到对作家的理解、对作品人物的理解,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意义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学生对人生、对世界、对价值都有了新的认识,对自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了一个“新我”,这个“新我”不是指知识增长后的“新我”,而是指人的教养方面得到改变,对人生意义有新的认识的“新我”。阅读教学对这种“新我”的形成所具有的价值,就是教养方面的价值。

三、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

(一)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涵义。阅读教学具有文化育人的功能,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因此,文化价值是阅读教学固有的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价值。从价值主体来看,阅读教学的主体需求具有文化性,一定时期的教育,总是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为维护其利益服务的,社会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之一,其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的要求上,即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完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文化的个体,从他们一出生就被抛到一个具体文化的环境之中,他们只有接受这种文化,才能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否则就不能算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时,学生个体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他们还是文化的主体,他们身上承载着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从价值客体来看,阅读教学的客体属性具有文化性。从阅读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言语作品来看,教材中的每一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不同认识和态度。从解读过程来看,无论是教师的导读还是学生的解读,都是一种与文化的对话过程,通过这种对话,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促使他们对文化做出新的思考,这种新思考,正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主体的文化需求和客体的文化属性,决定了阅读教学本身所固有的文化价值。简要来说,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就是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其自身对学生的文化生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对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的理解可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从社会文化价值的视角来看,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教学是一个文化的选择与整理的过程。首先会对文化做出选择,所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即既要反映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先进文化的要素,同时又要适合于本区域、本社会的现实要求,能促进本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各个被选中的文化要素要想建构成一种新的文化,还必须经过加工和整理,以便融合为一种具有独特品性与特点的文化形式。而阅读教学在对文化要素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已经在进行着各种文化要素的整理和融合。二是阅读教学是一个文化传播与活化的过程。新的文化形式形成后,只有通过传播,才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才能取得主流文化的地位。而这种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教育的实施来实现的。而阅读教学就是这一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形式。三是阅读教学是一种文化的更新与创造的过程。语文教育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僵化进行的,它对文化起到更新、创造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文化内容做出相应的变更和调整,以便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学生对文化的需求。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发展不同,也会对学习内容做出更新和重建,使文化的内容得以不断创新和丰富。

第二,从个体文化价值的视角来看,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文化主体的生成过程。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文化性,一些科学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查人与动物的区别,发现人在大脑构造和发音器官的构造方面与动物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语言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所产生的影响形成的,它同时又为人接受和使用语言打下了生理方面的基础。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语言则是人类发明和使用的最重要的符号,通过语言,个体才能实现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完成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展。阅读教学正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言语交流活动,通过对言语作品的阅读,学生首先完成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体认,因为每一个个体要想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必须得到这个群体的认可和接受,学生正是通过阅读活动,才熟悉了本民族成员的外在行为习惯,并努力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与这一习惯相一致,同时,通过对作品的深入阅读,他们对这个民族的规范、制度有进一步理解,不仅明白了该如何做,还明白为何这样做,经过文化的塑造,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学生个体已经成为民族家庭的一员了。但是仅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仅是文化的生产物,更应该是文化的生产者,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接受社会文化的塑造,同时要有文化的自我意识,即具有对文化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即人生的意义层面来思考文化,阅读教学中的言语作品客体,正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自我阐释,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学生能够获得人生意义的启示。他们可以从生存意义的高度来认识各种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并主动地对各种文化做出自己的选择,吸收本民族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个体,这个文化个体脱胎于原有民族文化的母体,保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征,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学生的这种文化生成的过程是没有尽头的,因为人类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也是没有尽头的,伴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二)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的实质。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的实质,是阅读教学对学生以“文”化“人”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意义。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又包括学生个体文化的生成,这其实是在同一个活动中完成的同一项内容,因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对学生的文化改变才得以实现,而学生的文化生成本身就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过程经常会出现不和谐的一面,或是只重视社会文化的传承而忽视学生文化的发展,或是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生成而忽视社会文化的传承,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前者造成学生文化主体地位的缺失,他们只会成为社会文化的生产物,而无法成为社会文化的生产者,结果只能是学生失去文化个性和创造力,社会文化也会步入僵化保守的状态;而后者由于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指导,学生文化生成就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文化的虚无主义,培养成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虚假的“文化人”。

阅读教学的以“文”化“人”的价值,正是体现了社会文化与个体文化和谐发展的一致性。具体来说,一是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文化生成与发展。社会文化价值与个体文化价值的统一,是阅读教学一直追求的教学理想,但现实的教学实践远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近代科学发展以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递这些知识,教育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些新的学科得以开设,教授的内容较之以前更加系统而深入,但这时教育的中心已经发生了改变,即由以前的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实施的教育,转为现在以知识的自我保存和传递为中心的教育,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重视社会文化的传承而忽视学生个体的自我生成,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教育活动是一种以人为根本出发点的活动,它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而重视阅读教学以“文”化“人”的教学过程,正是反映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二是保证了阅读教学对学生培养的文化方向。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涵化,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基本渠道。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入学之前通过家庭、社会的影响已经积累了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形成了初级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为学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手机、电子书等新的阅读渠道越来越多,学生可以轻松地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一新的形势对传统的阅读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学生面对的阅读内容丰富而复杂,大多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粗材料”,这些内容未必都蕴含学生成长所需的文化营养,借助这一新的阅读渠道,娱乐文化、消费文化、通俗文化等文化形式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机会,而学生对文化又缺乏必要的甄别力,很容易受到这些文化形式的影响,形成一种变异的文化心理,这与教育的民族文化育人功能是相抵触的。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此类问题是非常棘手的,如何完成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是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而以“文”化“人”的阅读教学,其所依据的“文”,正是民族文化提炼和浓缩的精华,阅读教学的依“文”而“化”,也就保证对学生文化育人的应有方向。汉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成员相互体认的标志,它也是维系这个民族荣誉感、向心力的精神力量,因此,以“文”化“人”的阅读教学,对传承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文化成长,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是反映了阅读教学文化育人的动态实施过程。阅读教学是以“文”化“人”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所以,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采用传授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而是要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生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极好的文化营养,而这些文化营养也只能通过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触动才能被他们所吸收。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化”这一育人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作品文化内涵的处理,仅是让学生在对作品形式的分析中去总结,并把它作为一种知识让学生去掌握。文化的营养只有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才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自己的外在行为,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授的文化知识只是教给学生懂得“该怎样做”,而对于学生到底“有没有去做”,则显得无能为力,而阅读教学真正要做到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这种内在的修养出发,主动地指导自己的外在行为,即它对学生的要求是既要知道“该怎样做”,同时又要付诸行动,“真正地做”了,这才是阅读教学文化育人的结果。比如,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当予以帮助,但当我们真正遇到老人跌倒在路旁、小孩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实施这种救助行为,这才是文化价值的关键所在。只有那些把文化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修养的人,才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仅仅把文化规范作为一种知识来把握的人,则往往会有言行不一的表现。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对象,就是既要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而且“真正地去做”的人。阅读教学以“文”化“人”的教学过程,正是针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实施的文化“化”人过程,它反映了阅读教学文化育人的动态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