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颌位

颌位是指下颌相对于上颌,乃至整个颅骨的位置关系。上颌骨和颅骨是相对固定的,而下颌骨则是相对活动的,因此,在边缘运动范围内,下颌相对于上颌有很多位置。但是最基本、可重复、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并且相对稳定的下颌位置只有三个,即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

(一)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位(ICP)是牙尖交错 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它是以牙尖交错 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 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颌位置,故又称为牙位。

1.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在临床上,常用髁突在下颌窝中的位置和上下牙的咬合对应关系,以及肌肉功能来确定牙尖交错位是否正常。

(1)颞下颌关节:

髁突在关节窝中基本处于中央位置,即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基本相等。髁突的关节前斜面、关节盘中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密切接触,双侧髁突形态和位置对称,关节内压力正常。

(2)咬合关系:

首先需要有正常的咬合垂直高度,在正常垂直高度状态下,上、下牙牙尖交错,接触广泛而紧密,具有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即当下颌自然闭口至上、下牙尖接触时,由于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咀嚼肌作相应的收缩,下颌牙沿着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很自然而且稳定地进入牙尖交错位。

(3)咀嚼肌:

由于下颌位置的维持需要有肌肉的收缩来完成,左、右两侧升、降颌肌相对平衡的收缩作用,对于维持正常的牙尖交错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常也将下颌骨的对称运动中双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作为牙尖交错位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

2.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

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吞咽等功能活动,均与牙尖交错 的关系密切。同时也是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临床上常作为许多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

(二)后退接触位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后牙牙尖斜面始终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到颞下颌关节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无法再向后退,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RCP),它与牙尖交错位不同,无论牙存在与否,后退接触位始终存在。在所有的颌位中,后退接触位的髁状突处于生理性最后位置。

1.与后退接触位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1)铰链运动与铰链位:

铰链运动是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做铰链运动。在铰链运动过程中,髁突不离开后退接触位这一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置,故可将后退接触位称为(髁突的)铰链位。

(2)正中关系位:

髁突在关节窝的后位时,髁突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称为正中关系(CR)。CR不是一个颌位,而是一个铰链开口范围,RCP是CR的最上位,也是向后运动的极限位置。

(3)正中关系

指后退接触位时上、下牙的接触关系,RCP状态下前牙不接触,双侧后牙的部分牙尖斜面接触。

(4)一位和二位:

在正常人群中,约10%的人下颌不能从牙尖交错后退 ,即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为同一个位置,称为一位。而将具有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两个明显位置的现象称为二位。

(5)长正中:

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1mm到达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

2.后退接触位的意义

后退接触位位于牙尖交错位的后下方,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之间的距离,为牙尖交错 留有缓冲的余地,当 力较大时可以通过下颌的后退缓冲 力,是一种生物力学的保护机制。
由于后退接触位属于韧带位,重复性好,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失后,以牙尖交错 为前提的牙尖交错位也就丧失,或失去了其明确的标志。但此时后退接触位仍然存在,临床在修复缺牙过程中,可以以后退接触位作为取得牙尖交错位的参考位。

(三)下颌姿势位

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MPP)。

1.下颌姿势位特点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均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自前向后有个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称之 间隙或息止 间隙,为2~4mm。下颌姿势位时,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略向前下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升颌肌群既非完全松弛,也非处于最小电活动状态,双侧颞肌、咬肌、翼肌上头均有电位活动,颞肌的电位活动最为明显,用以维持下颌姿势,故也称肌位。

2.垂直距离与间隙

垂直距离通常是指下颌在下颌姿势位时面下1/3的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颏下点的距离来表示。但有人将牙尖交错 时的面下1/3高度,也称为垂直距离。这是临床修复中常用的概念。在下颌姿势位时,存在于上、下颌牙齿之间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称为息止 间隙,简称“ 间隙”。
垂直距离在口腔修复、正畸以及正颌外科等口腔临床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临床上常以面中1/3的距离作对比参考。也常见以眼外眦到口角的距离作参考者。

3.下颌姿势位的意义

下颌姿势位的相对稳定及正常 间隙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在此位时上、下牙不接触,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基本不承受负荷,口颌肌比较放松,从而避免了非咀嚼性磨损,这是维持口颌系统健康所必需的。
下颌姿势位主要是靠肌张力和下颌骨重力的平衡来维持的,因此并非恒定不变。头位的改变、下颌骨重量的改变(如缺牙、牙磨损、戴义齿等)、口颌肌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因素调节下的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等,均可对下颌姿势位产生影响。但是,在正常条件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下颌姿势位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下颌姿势位并不以上、下颌牙的咬合为存在条件,因此,在全口义齿修复确定颌位时,下颌姿势位可以作为恢复牙尖交错位的重要参考颌位。

(四)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1.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

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之间主要表现为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位置变化。牙尖交错位向后下退1mm左右即可到达后退接触位。长正中使下颌在进入牙尖交错位时的冲击力得到一定的缓冲,有利于咀嚼系统组织结构的健康。如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仅单侧后牙接触,则称为RCP-ICP 干扰。

2.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

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之间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关系。从下颌姿势位开始,下颌向上运动1~3mm,并略向前移动,即达到牙尖交错位。

(五)前伸颌位与侧颌位

下颌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颌位以外,与咬合有关的可重复的颌位还有前伸 颌位与侧 颌位。

1.前伸颌位

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前运动,运动过程中下颌所有的位置均称为前伸 颌位。可以重复的前伸 颌位主要包括对刃 位和最大前伸 位。
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前牙切缘相对时的位置称为对刃 位,对刃 位是前牙咬切食物时的一个功能性颌位。
对刃 位的咬合接触特点,对于自然牙列,正常情况下,应当是前牙接触,后牙无接触。当前、后牙均有接触甚至仅后牙接触时,其后牙的接触称为前伸 干扰。在全口义齿设计咬合关系时,由于义齿固位的需要,应当制作成前、后牙均有接触的咬合类型,此时这种咬合接触关系称为前伸平衡
从对刃 位下颌还可以保持咬合接触继续前伸,到达最大前伸的位置,称为最大前伸 位,这是下颌前伸运动的极限位置。

2.侧颌位

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运动,运动过程中下颌所有的位置均称为侧 颌位。可以重复的侧 颌位主要包括同名牙尖相对颌位(简称“尖对尖位”)和最大侧 颌位。下颌向一侧运动时,通常将下颌移向侧称为工作侧,对侧称非工作侧。
尖对尖位:当下颌向一侧运动,达到该侧上下同名牙尖相对的位置(颊尖对颊尖)时,称为尖对尖位。尖对尖位是后牙咬合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性颌位。
非工作侧正常时应没有咬合接触,如果有咬合接触,则称之为侧向 干扰。在全口义齿设计咬合关系时,由于义齿固位的需要,应当制作成工作侧、非工作侧均有接触的咬合类型,此时这种咬合接触关系称为侧向平衡 ,其非工作侧称为平衡侧
从尖对尖位下颌还可以保持咬合接触继续侧向运动,到达最大侧向运动的位置,称为最大侧向咬合位,这是下颌侧向运动的极限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