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修复体制作:基础知识
- 刘洪臣 于海洋主编
- 9字
- 2021-04-16 17:56:37
第三节 牙列、与颌位
一、牙列
生长在牙槽骨中的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彼此邻接,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或牙弓。上颌者称为上牙列(弓),下颌者称为下牙列(弓)。
(一)牙列分型 1.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
人的生长过程中,先后萌出乳牙、恒牙两副牙列。因此,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牙列可分为恒牙列、乳牙列和混合牙列。
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从 面对牙列的形态进行观察,牙列的形态尽管有其一定的规律,但个体之间并不完全相同。根据六个前牙的排列情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方圆型、尖圆型、椭圆型。
(1)方圆型:
上、下牙列中四个切牙的切缘连线略直,从尖牙的远中开始弯曲向后,使前牙排列的弓形呈方圆形。
(2)尖圆型:
从上颌侧切牙起开始明显弯曲向后,使前牙排列的弓形呈尖圆形。
(3)椭圆型:
介于方圆型与尖圆型之间,从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前牙排列的弓形较圆。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型
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
(1)正常牙列:
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
(2)异常牙列:
包括牙数异常及牙排列异常。
1)牙数异常:
如牙数过多(多生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
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易位牙、转位牙等。
(二)牙列的大小
用数值来表示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作成品牙列和成品全口义齿都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与宽度 1)牙列长度:
为左右中切牙唇面最突点连线与牙列左右最后一个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2)牙列宽度:
为左右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通常以尖牙牙尖顶间距、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及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前、中、后段宽度。
2.Terra牙列指数
采用牙列宽度与牙列长度比值来描述上下牙列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即:
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 100%
(三)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正常情况下,天然牙以一定的倾斜方向排列在牙槽骨中,倾斜方向与咀嚼运动所产生的力的方向相适应,使咀嚼力得以沿着牙体长轴的方向传导,有利于在发挥咀嚼能力的同时,保护和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
1.近远中向倾斜
从牙弓的唇侧或颊侧方向观察,一般以牙冠的倾斜方向来表示牙长轴近远中向倾斜情况。正常情况下,上颌中切牙较正或稍向近中倾斜,上颌尖牙略向近中倾斜,上颌侧切牙是上前牙中向近中倾斜程度最大者;下颌切牙和尖牙的近、远中倾斜程度均比较小。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上的倾斜度相对较小,牙长轴几乎与中线平行,上、下颌第二、第三磨牙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增大。
2.唇(颊)舌向倾斜
从牙列(断面)的近中和远中方向观察,一般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一般来说,上下颌切牙均向唇侧倾斜,下颌切牙的倾斜度较上颌切牙小。上、下颌的尖牙,上颌前磨牙以及上、下颌的第一磨牙相对较正,下颌前磨牙略向舌侧倾斜。上颌第二、三磨牙向颊侧倾斜,下颌第二、三磨牙向舌侧倾斜。
3.垂直向关系
为方便描述上、下颌牙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情况,首先需假设一个参考平面,然后描述各牙相对于该平面的垂直向位置关系,该平面即为 平面。
在修复学中, 平面是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全口义齿修复的临床治疗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作 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
在解剖学研究中,常以下颌牙列为基准定义 平面,称其为解剖学 平面,其定义是: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以上颌牙列为基准的 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各牙与该平面的位置关系是: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依据不同的上颌 平面定义,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近舌尖或上颌第二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磨牙的牙尖与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四)牙列的面形态特征
上下牙列的牙尖高度并不一致,常以 曲线来描述这一牙列 面形态特征。矢状方向的曲线称为纵 曲线,冠状方向的曲线称为横 曲线。
1.纵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曲线:
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又称司匹曲线(Spee曲线)。该曲线的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曲线:
为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从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则逐渐向上弯曲,此段曲线亦称为补偿曲线,形态与下颌的Spee曲线相吻合。
2.横曲线
横 曲线又称威尔逊曲线(Wilson曲线)。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为上颌的横 曲线。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凹向上的曲线,称下颌的横 曲线。但随年龄增长,当下颌磨牙颊尖被磨耗后,舌尖变得高而陡,下颌的横 曲线常常不再表现为凹向上,而呈凸向上的曲线,称为反横 曲线。
(五)牙列与面部标志 1.鼻翼耳屏线
指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 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15°。牙列缺失后,常参考该线来确定 平面,以恢复牙列及咬合关系。
2.眶耳平面
是连接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和外耳道上缘的一个假想平面。当人端坐,头保持直立位置时,该平面与地平面平行。此平面常被作为描述上下牙列、下颌骨以及咬合关系相对于上颌乃至颅面其他结构的位置情况和运动关系的基本参考平面。
3.Balkwill角
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连线,与 平面所构成的交角,称为Balkwill角,正常平均约为26°。
4.邦威尔三角(Bonwill三角)
根据Bonwill的研究,下颌骨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相连,恰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10.16cm,称之为Bonwill三角。后有研究证实,这一三角形很少是等边形的,而等腰形者较多,等腰表明面部两侧对称。
5.莫森球面(Monson球面)
在Bonwill三角学说的基础之上,Monson又提出,如以眉间点为中心,以10.16cm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 面与此球面相吻合,而且上颌牙列的补偿曲线也是这球面上的一部分。
二、
,又称咬合,是指下颌的功能运动中,上、下牙列间的接触关系。习惯上把这种接触关系称为 关系或咬合关系,咬合关系随着下颌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其中最为稳定的为牙尖交错 。
(一)牙尖交错
1.牙尖交错的咬合接触特征
牙尖交错 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其咬合接触特征从唇(颊)舌向关系、近远中向关系以及 面接触特征等三个不同方面描述如下。
(1)牙尖交错的唇(颊)舌向关系 1)覆:
是指牙尖交错 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1/3之内。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临床上常根据上切牙盖过下切牙的程度,将覆 分为三种类型: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 ,亦为正常覆 ;切1/3与中1/3之间为中度覆 ;切2/3以上的为深覆 。
2)覆盖:
覆盖是指牙尖交错 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下切牙咬在上切牙切1/3之内为浅覆盖,亦为正常覆盖,切1/3与中1/3之间为中度覆盖,切2/3以上为深覆盖。
3)切道及切道斜度:
切道是指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返回到牙尖交错 的过程中,下颌切牙所运行的轨道。切道斜度的大小受覆 、覆盖的影响,即覆盖越大切道斜度反而越小,覆 越深则切道斜度越大。故切道斜度与覆盖成反比关系,与覆 成正比关系。
4)前牙覆、覆盖关系分类:
根据前牙的覆 、覆盖关系,可以将牙尖交错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正常覆 、覆盖:通常以前牙浅覆 、浅覆盖作为前牙正常的指标。
②对刃 :指牙尖交错 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 、覆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
③深覆 :张闭口时,上颌牙对下颌牙的限定时间长,下颌前伸运动受限制,容易导致咬合障碍,因此对颞下颌关节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④深覆盖:该型患者上前牙向唇侧倾斜程度较大,常伴有上颌前突的面型,对美观有一定的影响。重度深覆盖,下切牙咬在上切牙腭侧黏膜上,咬合时常造成局部组织损伤,患者常伴有口呼吸,影响咽腔健康。另外,深覆盖对唇齿音的发音也常有明显的影响。
⑤反 :牙尖交错 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盖为负值。
⑥开 :牙尖交错 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上下牙切缘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开 常因上颌牙槽骨发育不足所致,这种 型使切割功能完全丧失,对发音和面型的影响也较大。
5)后牙覆、覆盖关系分类
①正常覆 、覆盖:表现为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颊侧,同时下牙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尖交错嵌合,密切接触。
②后牙反 :表现为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③锁 :也称正锁 ,表现为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④反锁 :表现为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6)覆、覆盖的生理意义:
正常的覆 、覆盖,可以密切上下牙的接触关系,从而提高咀嚼食物的效能。上牙列的切缘与颊尖覆盖下牙列的切缘与颊尖,使唇颊软组织受到保护而不致咬伤;同样在牙列的舌侧,下后牙的舌尖覆盖上后牙的舌尖,对舌缘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使之在咀嚼时不会被咬伤。
(2)牙尖交错接触的近远中向关系 1)上下牙的对位关系:
牙尖交错 时,上下牙列的中线相一致,并与面部的中线、上唇系带一致。除了下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三磨牙外,每个牙均与对颌的两个牙形成尖窝相对的咬合关系。
2)上下尖牙的对位关系:
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3)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对位关系:
第一磨牙是恒牙列中萌出最早的牙齿,牙冠较大, 面尖窝较多,牙根粗壮,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根位于骨质致密的颧牙槽嵴内,尤为稳固,支持力明显加强。因此,第一磨牙的 关系被称为 之关键。一般有三种关系:一是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称为中性 ,为理想的磨牙关系;二是下颌第一磨牙颊沟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远中,称为远中 ;三是下颌第一磨牙颊沟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近中,称为近中 。
(3)牙尖交错的面接触特征:
牙尖交错 正常时,下颌前牙切端的唇侧与上颌前牙舌面接触,上颌前磨牙的舌尖与下颌同名前磨牙的远中边缘嵴区域接触,下颌前磨牙的颊尖与上颌同名前磨牙近中边缘嵴区域接触,上颌磨牙的舌尖和下颌同名磨牙的窝或边缘嵴区域相接触,下颌磨牙的颊尖与上颌同名磨牙的窝或边缘嵴区域相接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后牙的颊、舌尖功能有所不同,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称为支持尖或功能尖。而上颌后牙颊尖和下颌后牙舌尖主要承担引导下颌运动的功能,称为引导尖或者非功能尖。
牙尖交错 时,上、下颌牙的 面接触关系,可以有尖与窝之间、尖与沟之间、尖与外展隙之间以及牙尖斜面等结构之间多种并存的咬合接触形式。正常人平均咬合接触点约为138个,多数为牙尖斜面和牙窝壁,少数位于窝底以及边缘嵴区域。无论在支持尖还是在引导尖,那些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触被称为正中止接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接触。
2.牙尖交错的正常标志
根据上述牙尖交错 基本形态特征的描述,需要达到以下标准:
(1) 上下牙列中线对齐。
(2) 一牙对两牙: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
(3) 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
(4) 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 关系:即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正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下颌磨牙的远中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
(5) 前、后牙的覆 、覆盖关系正常。
(二)前伸 与侧
1.前伸
下颌做前伸运动过程中,上下颌牙之间的动态接触关系称为前伸 。在前伸咬合的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易重复的是对刃 。从对刃 直向前伸达到最大前伸 。
自然牙列对刃 的特点是,当前牙切缘相对时,后牙无接触。义齿修复时需注意建立下颌前伸时的对刃关系。如果下颌前伸时,前牙不能切缘相对,形成开 ,则患者会出现切咬食物困难。
2.侧
下颌向左侧或右侧作功能运动时,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侧 。下颌向一侧运动时,所向侧为工作侧。正常牙列工作侧上下颌牙接触有两种类型:尖牙保护 和组牙功能 。
(1)尖牙保护:
是以尖牙作支撑,对其他牙起到保护作用。在自然牙列,下颌行使侧方咀嚼运动过程中,工作侧只有尖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齿不接触。
(2)组牙功能:
是指在行使咀嚼运动过程中,工作侧的上下尖牙和一对或一对以上的后牙保持同时接触,或者工作侧上下后牙均保持接触,非工作侧上下颌后牙不接触。
组牙功能 者,咀嚼面积大,以组牙的形式行使功能,可使 力分散,减轻个别牙的负担,从而对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起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