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发性颅脑损伤

原发性脑损伤(primary brain injury)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脑挫裂伤(cerebralcontusion and laceration)及原发性脑干损伤(primary brain stem injury)等。

一、脑 震 荡

脑震荡表现为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主要症状是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可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常为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称为逆行性遗忘。较重者在意识障碍期间可有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各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表现,但随着意识的恢复很快趋于正常,此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好转。CT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

二、弥散性轴突损伤

弥散性轴突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于惯性力所致的弥散性脑损伤,由于脑的扭曲变形,脑内产生剪切或牵拉作用,造成脑白质广泛性轴突损伤、神经轴索回缩球、小胶质细胞簇出现。病变可分布于大脑半球、胼胝体、小脑或脑干。显微镜下所见为轴突断裂的结构改变。
CT表现:可见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内囊区域或三脑室周围有多发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有时伴有脑组织弥漫性肿胀、脑室缩小、环池消失,但中线无明显移位(图6-1-1)。
图6-1-1 胼胝体体部(A)、右额叶(B)、左额叶及右顶叶皮髓质交界处(C、D)脑白质剪切伤

三、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指主要发生于大脑皮层的损伤,可为单发,亦可多发,好发于额极、颞极及颅底,通常发生严重和常见的是脑挫裂伤出现在远离打击点的部位,暴力作用点的对应点,产生严重的对冲伤。脑挫伤指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尚完整者;脑裂伤指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两者常同时并存,临床上又不易区别,故常合称为脑挫裂伤。脑挫裂伤的继发性改变脑水肿和血肿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前者通常属于血管源性水肿,可于伤后早期发生,一般3~7天内发展到高峰。广泛的脑挫裂伤可在数周以后形成外伤性脑萎缩。
CT表现:伤灶表现为低密度区内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小灶出血可相互融合,较重挫裂伤持续出血可在脑实质内形成局限性高密度血肿,病变广泛者有占位效应。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第3~5天达到高峰;以后随时间延迟,出血灶逐渐吸收、演变为低密度,水肿范围逐渐缩小,最终在病患部位形成软化灶,病变范围小者可不留痕迹(图6-1-2)。
图6-1-2 脑挫裂伤
A、B.右侧额叶外伤后局限性高密度血肿,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无明显水肿带,右侧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中线左移,脑沟变浅;C.右额叶混杂密度挫裂伤灶;D.与C系同一病例间隔6天复查所示,右侧额叶出血灶逐渐吸收、演变为低密度,水肿范围较前略扩大

四、原发性脑干损伤

原发性脑干损伤(primary brain stem injury)占重型颅脑损伤的7%~10%,由于脑干是感觉和运动纤维的传导通路及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的所在部位,伤后症状常较严重,死亡率高。原发脑干损伤其症状与体征在受伤当时即已出现,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单独的原发性脑干损伤较少见,常与弥散性脑损伤并存。病理变化可有脑干神经组织结构紊乱、轴突裂断、挫伤或软化等。
CT表现:因受后颅窝骨伪影干扰,对轻度脑干损伤诊断困难。常见的CT表现为环池、基底池消失,脑干内小的高密度出血灶,或低密度的水肿区(图6-1-3)。
图6-1-3 脑桥损伤
见点条状高密度出血灶与低密度水肿区,环池消失

五、下丘脑损伤

下丘脑深藏于颅底蝶鞍上方,因此暴力作用方向直接或间接经过下丘脑者,皆可能导致局部损伤,常与弥散性脑损伤并存。此外,小脑幕切迹下疝时亦可累及此区域。
CT表现:可显示下丘脑不规则的低密度病变区,鞍上池消失或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三脑室前部受压消失。另外还可见颅底骨折及额颞底面脑挫裂伤征象。(图6-1-4)
图6-1-4 下丘脑损伤
右侧丘脑见点状(如↓所示)、斑片状混杂密度挫伤灶,三脑室、双侧裂池积血,右侧额颞部颅骨骨折伴同侧硬脑膜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