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晶 体 液
一、概述
晶体液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小于1nm,或一束光通过时不出现反射现象的液体,是血液和体液丢失后,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的一种基本替代治疗。晶体液输入能够快速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扩容、恢复功能性细胞外液的作用,对改善肾脏血供和防止肾功能不全有益。晶体液价格便宜,缓冲作用良好,但晶体液对血浆扩容效应差,需要量往往很大,大量输注时可引起血浆蛋白浓度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易导致全身组织水肿和肺水肿。以往研究认为晶体液对凝血的影响较小,有研究提示晶体液可能使机体的凝血功能增强,用晶体液行中等量容量(1000ml)填充可以导致明显的高凝状态,这可能是由于血液稀释导致机体的抗凝因子和促凝因子失去平衡所致,其中抗凝血酶Ⅲ降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晶体液分为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是围手术期常用的液体,理想的电解质溶液应和血浆电解质含量非常接近,目前术中常用的乳酸林格液还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后来研发出来的醋酸电解质溶液更进一步接近血浆电解质含量,如醋酸林格液(复方电解质溶液),另外电解质溶液还包括氯化钠溶液,其中氯化钠溶液根据浓度的不同分为生理盐水和高渗盐溶液;非电解质溶液主要有5%或10%葡萄糖溶液。围手术期机体因发生应激反应使血糖升高,故在麻醉手术期间非电解质液不作为常规应用。
(一)第一代和第二代晶体液
0.9%氯化钠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似,以“生理盐水”的身份成为临床上第一代晶体液,但是生理盐水仅仅渗透压(308mmol/L)与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相似外,并无其他“生理”特性。19世纪Ringer用蛙心做科学研究,发现在生理盐水中加入氯化钾和氯化钙使停跳的蛙心重新复跳,提出了复方电解质溶液的概念,即“林格液”,它的成分比生理盐水完全,于是代替生理盐水开始应用到临床,调节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后来Hartmann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复方乳酸钠溶液,除了含有K +和Ga 2+外,还有乳酸根离子,使溶液具有缓冲能力,在围手术期时应用复方乳酸钠溶液可以显著增加尿量,而且有助于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从1960年开始复方乳酸钠溶液迅速推广使用,成为第二代晶体液——平衡液。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平衡液的缺点开始逐渐显现,例如,平衡液中Cl -含量(111mmol/L)稍高于血浆的Cl -浓度(103mmol/L),渗透压较低(278mmol/L),最重要的是平衡液中含有乳酸,在大量输注时会加重乳酸中毒,影响内环境稳定,在抢救患者时会干扰休克的诊断等。
(二)第三代晶体液
1979年新型复方电解质溶液研发成功,即第三代晶体液,它是一种醋酸林格液,与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相比,其电解质成分,如Na +、Cl -、K +等更接近血浆浓度,还含有Mg 2+,维持组织细胞的自律性,是心肌和神经组织发挥功能的必需成分。另外还含有醋酸根和葡萄糖酸根,发挥抗酸缓冲的能力强于乳酸林格液,且不含乳酸根,消除了大剂量输入时引起乳酸中毒的顾虑。醋酸林格液的渗透压为294mmol/L,为等张平衡晶体液,大量使用不易引起组织水肿。醋酸林格液广泛应用于烧伤、创伤、手术等引起的体液和电解质丢失,是急救、复苏、围手术期手术患者补充血容量和细胞外液较理想的制剂。
近年来,容量治疗发展迅速,也极大地推动了晶体液的研究进程,理想的晶体液是接近人体血浆和细胞外液各种生理成分及生理特性。虽然醋酸林格液比乳酸林格液更具优势,但是新的临床研究发现在体外循环手术时,用醋酸林格液作为体外循环的预充液时,可使血浆醋酸根离子含量升高,导致促炎反应,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而使用碳酸氢钠林格液作为体外循环预充液不会导致醋酸含量显著增加。在血液透析治疗时,醋酸溶液虽然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剂,但持续大量地输入醋酸林格液导致醋酸含量显著升高,患者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并对心脏有直接毒性作用,因此在澳大利亚依赖醋酸溶液的血液透析疗法已被终止。不过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液体复苏时使用醋酸林格液会出现醋酸毒性。尽管如此,晶体液的更新换代是必然趋势,近年来,推出的另一种新型复方电解质溶液,即碳酸氢钠林格液,它试图不用醋酸钠,而直接用碳酸氢钠,使电解质成分更接近血浆,但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实验证据。